六月下旬的晨光带着干爽的气息,洒在“山海花田”的打麦场上时,金灿灿的麦粒已被晒得干燥蓬松。谢怜正和花城一起,将麦粒装进麻布口袋,每袋都装得满满当当,扎紧袋口后整齐地堆在一旁,像一座小小的金山。
“再晒两天就能入仓了。”谢怜拍了拍口袋上的浮尘,麦粒撞击的“沙沙”声格外清脆。花城扛着一袋麦粒走向仓库,笑着回应:“老水手说仓库已经打扫干净了,还垫了防潮的木板,麦粒放进去能存到冬天。小海娃昨天还说要来帮忙搬麦粒,估计这会儿也该到了。”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小海娃的呼喊声:“谢怜哥哥!我来搬麦粒啦!”他背着个小布包,手里拿着个小扫帚,一路小跑过来,“爷爷让我把小扫帚带来,说搬完麦粒要把打麦场扫干净!”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木秤:“每袋麦粒都要称一称,记个总数,”他把木秤放在地上,示意谢怜把一袋麦粒放上去,“今年收成好,得多记仔细,明年播种心里才有数。”
小海娃立刻凑到秤边,踮着脚尖看秤星:“哇!这袋麦粒好重呀!能磨好多面粉吧?”墨尾也跟过来,蹲在麻袋旁,用鼻子轻轻蹭了蹭,像是在确认麦粒是否干燥,惹得众人发笑。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卷防潮纸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去镇上送面粉样本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卷防潮纸,“这纸铺在仓库里,垫在麻袋下面,能更防潮,麦粒不容易发霉。”
慕情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粮袋标签:“绣娘说这标签上写了‘麦’字,还有今年的年份,贴在麻袋上,一眼就能分清是什么粮食,”她把标签分给众人,“贴的时候注意贴牢,别掉了。”
谢怜接过标签,上面的“麦”字绣得工整秀气,还缀着小小的麦穗图案:“绣娘的手艺越来越细致了,有了这标签,仓库里的粮食再也不会弄混了。”
众人分工合作,谢怜和老水手负责称麦粒、贴标签,把每袋麦粒的重量都记录下来;花城和慕情负责把麦粒搬进仓库,整齐地堆放在防潮纸上;南风和小海娃则用扫帚清扫打麦场,把散落的麦粒都扫进竹筐,一点都不浪费;文书赶来后,就拿出纸笔,整理收成记录,还在画本上描绘麦粒归仓的场景,笔尖流转间,丰收的温馨跃然纸上。
“文书先生,今年的麦粒能磨多少面粉呀?”小海娃抬头问。文书笑着回答:“大概能磨出八成面粉,除了留种和咱们自己吃,还能分些给乡亲们,让大家都尝尝这新麦磨的面粉。”
小海娃眼睛一亮:“太好了!我要让奶奶用新面粉做麦饼,还要请小伙伴们一起吃!”
中午时分,麦粒终于全部归仓。众人坐在打麦场边的树荫下,吃着带来的干粮,喝着清凉的绿豆汤。老水手看着空荡荡的打麦场,笑着说:“麦收完了,接下来就该照料西边的向日葵了,我看有些已经冒出花苞了,过些日子就能开了。”
南风放下汤碗,指着西边的向日葵田:“那边的向日葵长得真不错,比去年高了不少,到时候开花肯定好看。咱们还得搭些架子,免得花盘太重把茎秆压弯了。”
文书拿出画本,递给众人看:“我还画了向日葵开花的预想图,到时候花盘朝着太阳,金灿灿的一片,肯定特别壮观。咱们可以在向日葵田边办个‘葵花宴’,邀请乡亲们来赏花、吃点心。”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文书把刚画好的“麦粒归仓图”递给谢怜:“这画送给你们,挂在故事阁里,看着它就能想起今年的麦收,也是种念想。”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画中的麦粒归仓场景鲜活温馨,心里满是暖意。
傍晚时分,众人陆续离开。小海娃回头望了望仓库的方向,小声说:“谢怜哥哥,咱们明天去看向日葵好不好?我想看看花盘长多大了。”谢怜笑着点头:“好,明天咱们就去向日葵田,看看那些即将绽放的花瓣。”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麦粒归仓的事详细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颗干燥的麦粒,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煮了一锅新麦粥,粥香浓郁,让人垂涎欲滴。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装有新麦粉的小布包,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新麦粥。
“三郎,”谢怜轻声说,“麦粒归仓,夏收才算真正结束。想着接下来向日葵就要开花,心里又满是新的期待。”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这样伴着四季流转,春种、夏收、秋赏、冬藏。和身边的人一起,把这‘山海花田’打理得越来越好,让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热闹与美好。”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麦粒归仓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圆满的夏收奏响尾声,也为即将绽放的向日葵,埋下金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