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剪花,年味渐浓
离除夕还有三日,小院里已添了几分年味。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雪,洒在檐角的冰棱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谢怜和花城早早起身,开始扫尘——按习俗,除夕前要扫去一年的尘埃,寓意辞旧迎新。
谢怜拿着鸡毛掸子,仔细拂去屋梁上的灰尘,动作轻柔,生怕碰落挂在梁上的干花;花城则提着水桶,用湿布擦拭门窗,窗棂上的旧痕迹被一点点擦去,露出干净的木色。两人分工协作,没多久,屋里就亮堂了许多。
扫完尘,谢怜搬出之前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坐在暖阁的桌边剪窗花。他先剪了一幅稻穗图,金黄的稻穗垂着饱满的谷粒,边缘还缀着几片绿叶;又剪了几条小鱼,鳞片层层叠叠,像是要从纸上游出来。花城坐在一旁,研好墨,铺开红纸,准备写春联。他提笔蘸墨,笔锋落下,“春回小院稻苗绿,福满闲庭笑语稠”的字样渐渐成型,字迹遒劲却不失温润,与小院的景致格外契合。
正忙着,院外传来脚步声,是慕情来了。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串灯笼和一包干果,走进屋时,看见满桌的红纸和窗花,愣了愣:“你们倒挺有兴致,还剪窗花、写春联。”谢怜笑着递给他一张红纸:“要不要试试?剪个简单的图案,贴在你屋里也喜庆。”慕情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红纸,笨拙地跟着谢怜学剪,没过多久,竟剪出一个歪歪扭扭的“福”字,惹得谢怜和花城都笑了。
午后,小海娃和海娃娘也来了,手里拿着刚蒸好的年糕和炸好的丸子。海娃娘帮着谢怜把剪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小海娃则跟着花城挂灯笼,将红灯笼挂在院中的槐树上,风一吹,灯笼轻轻晃,映得雪地里都泛着红光。慕情则被拉着写了第二副春联,贴在院门上,红纸上的墨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小院里满是欢声笑语,年味越来越浓,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香。
除夕守岁,共话来年
除夕这天,小院里格外热闹。海娃娘一早就来帮忙,灶房里炖着肉、煮着鱼,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谢怜和花城忙着摆桌,慕情则陪着小海娃在院里堆雪人,雪人戴着小海娃的棉帽,围着红围巾,手里还拿着一个稻秆编的小鸟,格外可爱。
傍晚时分,年夜饭终于做好了。桌上摆满了菜:红烧肉炖得油亮,鱼丸浮在汤里,青菜翠绿,年糕金黄,最中间是一盆冒着热气的米饭,是用之前海娃家送的新米煮的。五人围坐在桌旁,举杯相庆,小海娃举起果汁杯,大声说:“祝谢怜哥哥、花城哥哥、慕情哥哥还有娘,新年快乐!”众人都笑着应和,杯盏碰撞的声音在屋里响起,格外温馨。
吃完年夜饭,几人坐在暖阁里守岁。炭火噼啪作响,灯笼的暖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海娃娘说起明年的打算:“等开春了,就把田里的土翻松,等着移栽你们的晚稻苗,到时候咱们一起插秧,肯定热闹。”谢怜点点头,看向慕情:“你院里的空地也可以种些蔬菜,春天播种,夏天就能收获,吃着也方便。”慕情轻“嗯”一声,没有反驳,眼底却满是期待。
小海娃玩累了,靠在海娃娘怀里睡着了。海娃娘抱着他,起身告辞:“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回去了,你们也早些休息。”谢怜和花城送他们到门口,看着他们踩着雪远去,灯笼的光渐渐消失在巷口。
回到暖阁,慕情也起身要走,谢怜递给她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些年糕和新米:“带回去当宵夜,明年春天,我们一起育苗、插秧。”慕情接过布包,轻声说了句“新年快乐”,转身离开。
暖阁里只剩下谢怜和花城,两人并肩坐在炭火旁,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窗外,烟花在夜空绽放,五颜六色的光映在窗户上,格外好看。谢怜翻开《花盟新岁记》,在空白页写下:“除岁扫尘贴红联,守岁围炉话暖年,稚子堆雪人欢闹,来年稻绿满庭前。”写完,他把书递给花城,两人相视一笑,指尖相触,满是温柔。
新年来临的钟声敲响时,花城轻声说:“明年,我们的晚稻会收获,新苗会长大,日子会越来越好。”谢怜点头,靠在他肩上,看着窗外的烟花,心里满是踏实——这平淡的日子里,有彼此相伴,有邻里相护,有对来年的期待,便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