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掉了最后一个录音设备。
屏幕熄灭的瞬间,窗外飘起了雪。
江予安轻轻握住我的手,没有说话。
心口的荆棘早已不再疼痛,它变成了一道旧疤,像地图上的某条河流,标记着我曾经如何跋涉至此。
妈妈今天叫我“囡囡”,她说阳台上的花该浇水了。
我起身,走向厨房,拿起那个她用了三十年的旧水壶。
热水倾下,蒸汽升起,模糊了镜子。
我没有擦。
就让这一刻,保持朦胧。
书名释义:
《若经我苦》——
“如果你真的经历过我的痛苦,
就会明白,
我不是不想原谅,
而是终于学会了,
先放过我自己。”
【完】
(全书共三部,总计约45万字)小说简介:《若经我苦:原生家庭的荆棘牢笼》
### 一句话梗概:
她用文字记录伤痕,却在爱与痛的深渊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当“荆棘纹身”不再为他人疼痛跳动,林野终于走出那座名为家的牢笼。
### 作品定位:
一部以心理现实主义为底色、融合都市情感创伤与自我救赎主题的女性向中长篇小说三部曲。
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极具象征性的“负面情绪感知系统”,展现一个被原生家庭扭曲成长的灵魂,在写作、爱情与疗愈中完成精神重生的过程。
## 核心设定提炼
| 项目 | 内容 |
|------|------|
| 标题 | 《若经我苦:原生家庭的荆棘牢笼》 |
| 年代背景 | 现代都市(以上海为原型)——高楼林立下的压抑呼吸,地铁站台里的沉默眼泪 |
| 题材风格 | 都市苦恋 x 原生家庭 x 心理创伤 x 自我救赎 |
| 受众定位 | 女频读者群体,偏好深度情感共鸣、现实议题探讨与人物心理蜕变 |
| 叙事视角 |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聚焦林野内心世界) |
| 篇幅结构 | 三部曲共约45万字:<br第一部《荆棘摇篮》(童年-青少年)<br第二部《灰烬回声》(成年初期-心理崩解)<br>第三部《静默承光》(疗愈-觉醒-和解) |
| 文风特色 | 口语化叙述中穿插诗意隐喻,强伤感点密集,节奏张弛有度,注重氛围营造与情绪递进 |
## 金手指设定:“心口的荆棘纹身”
能力本质:负面情绪感知系统
- 林野能清晰感知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尤其是焦虑、压抑、愤怒、冷漠、悲伤等负面情绪。
- 每一次感知,都会转化为她写作的灵感素材,成为网络小说《荆棘摇篮》的真实来源。
- 但这种“共情天赋”实则是种诅咒:
- 负面情绪越强烈,她胸口的“荆棘纹身”就越发蔓延、变黑、刺痛甚至溃烂;
- 过度吸收会导致情绪反噬、躯体化症状、焦虑发作或短暂失语;
- 纹身状态即心理状态具象化:初现→蔓延→发黑→化脓→溃烂→结痂→褪去。
象征意义:
荆棘是母亲言语鞭挞的烙印,是父亲沉默逃避的刺扎,也是她吞下所有痛苦后长出的防御之刺——最终,它将成为她拔除执念、走向自由的见证。
## 主要人物设计
### 女主:林野|22岁|声音剧场主理人 \/ 网络作家
- 名字寓意:“林中之野”,本应自由生长的生命,却被困于规则森林。
- 性格关键词:敏感早熟、讨好型人格、伪装脆弱、文字成瘾、自我毁灭倾向
- 成长轨迹:
- 童年:在“狼妈”的高压控制与“猫爸”的冷眼旁观中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以染发、逃学等方式尝试反抗,却被更严厉惩罚镇压;
- 成年:借笔名发表《荆棘摇篮》系列小说,意外走红,成为“痛苦代言人”;
- 后期:接受心理咨询,在江予安陪伴下逐步实现心理重建,最终关闭录音设备,告别“媒介化表达”,进入“无执存在”状态。
高光转变:
从“用伤口写作”的受害者,到“听见寂静之美”的创作者;
从“替别人痛”的共情机器,到“为自己活”的完整之人。
### 男主:江予安|28岁|博物馆音频修复员 \/ 心理咨询师(兼职)
- 名字致敬经典角色,气质温润如玉,眼神深处藏着未熄的灰烬。
- 表面身份:市立博物馆管理员,负责老唱片与历史录音资料的数字化修复;
- 实际身份:持有心理咨询资质,因私人创伤长期回避执业,直到遇见林野的小说。
- 成长背景:
- 母亲出身寒门,婚后遭婆家轻视,抑郁多年后自杀;
- 父亲否认悲剧根源,将其归因为“性格软弱”;
- 少年时期的他写下无数封无法寄出的信,埋在母亲坟前。
- 特质:
- 理性外壳下藏匿着极深的情感创伤;
- 是《荆棘摇篮》最早的匿名读者之一,留言仅一句:“你写的不是故事,是我的童年。”
- 在帮助林野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身创伤的重新面对。
关系演进:
读者 → 咨询师 → 恋人 → 同行者
“我不是来治愈你的,我是因为你,才敢再次触碰自己的伤口。”
## 分卷设计 · 第一部《荆棘摇篮·童年-青少年期》
主题:“那些没能哭出来的夜晚,都变成了刺进皮肤的荆棘。”
| 卷序 | 标题 | 关键事件 | 元素标签 | 荆棘状态变化 |
|------|------|----------|-----------|----------------|
| 卷1 | 《99分的耳光》 | 数学考99分回家,周慧敏怒扇耳光:“为什么不是满分?”当众羞辱女儿“没出息”。
林国栋低头吃饭,全程沉默。
| 当众羞辱、高压教育、讨好萌芽、父爱缺席 | 初现——左胸浮现细小藤蔓状红痕 |
| 卷2 | 《钢琴前的断指》 | 练琴失误三次,周慧敏用尺子猛砸手指,逼其继续练习至深夜。
林野梦见手指断裂,醒来发现指甲裂开渗血。
| 才艺压迫、身体惩罚、精神操控 | 蔓延——缠绕至锁骨下方,触碰即痛 |
| 卷3 | 《同学的红围巾》 | 同桌母亲送来亲手织的红围巾,林野第一次感受到“被疼爱”的温度。
模仿对方撒娇叫妈妈,被周慧敏冷冷打断:“我们家不兴这套。” | 温情对比、情感剥夺、羡慕与模仿 | 刺痛——纹身灼热跳动,夜不能寐 |
| 卷4 | 《日记本的灰烬》 | 私密日记被翻出,内容全是“恨妈妈”“想死”。
周慧敏当面烧毁日记,冷笑:“你还配写东西?”林国栋偷偷帮她藏起半页残片。
| 隐私侵犯、信任崩塌、父子同盟暗线 | 发黑——颜色转深,边缘出现焦斑 |
| 卷5 | 《青春期的染发》 | 逃课去理发店将头发染成红色,象征反抗。
回家后周慧敏手持剪刀强行剪光,学校通报批评“仪容不当”。
| 叛逆初现、性别规训、社会压力 | 化脓——局部渗液,伴随低烧 |
| 卷6 | 《医院的深夜》 | 突发重度焦虑症,呼吸困难送急诊。
周慧敏坚持“装病博关注”,林国栋躲在走廊抽烟整夜。
| 心理疾病污名化、孤立无援 | 溃烂——破皮流血,需包扎遮掩 |
| 卷7 | 《外婆的旧棉袄》 | 探望病重外婆,无意听到母亲童年录音:“妈,我今天拿了第一,你会抱我吗?”才发现周慧敏也曾是“99分被打耳光”的孩子。
| 代际创伤揭示、施害者亦是受害者 | 凝滞——停止扩散,首次出现微弱金光 |
本卷终章提示:
“原来我们都曾穿着别人的棉袄取暖,却忘了自己早已冻僵。”
## 后续发展脉络预告
### 第二部《灰烬回声》|成年初期·崩解与坠落
- 林野大学毕业,成为全职网络作家,《荆棘摇篮》爆火,粉丝称她“疼痛文学女王”;
- 因持续吸收读者负面情绪+创作透支,“荆棘纹身”全面恶化,多次住院;
- 结识江予安,开始心理咨询,两人从专业关系渐生情愫;
- 周慧敏突发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症状,记忆错乱,偶尔唤她“妹妹”(母亲儿时乳名);
- 林野陷入矛盾:是否该原谅?能否真正逃离?
关键场景:
“你说你要救我,可你知道吗?最可怕的不是我妈打我,而是我现在说话的样子,越来越像她。”
### 第三部《静默承光》|疗愈与超越
- 林野转型为“声音剧场”主理人,采集城市中的真实声音(雨声、地铁报站、老人哼歌),制作无台词疗愈音频;
- 江予安辞职进入音档修复实验室,专攻“遗失记忆的声音复原”;
- 周慧敏病情稳定,进入温和退行阶段,某日突然抱住林野喃喃:“对不起……我本来……只想让你过得好……”
- 最终章第375章:
《我关掉了最后一个录音设备》
## 终章意象解析:第375章
场景描写片段(节选):
午后三点十七分,阳光斜切进工作室。
林野坐在老旧调音台前,手指轻轻拂过七台录音机——那是她十年来收集“他人之痛”的容器。
她按下开关,一台台关闭。
最后一台响起沙哑电流声,播放出十年前自己颤抖的独白:“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痛了……是不是就不再是‘我’了?”
她笑了,轻声道:“我现在不痛了,但我还在。”
——然后,她拔掉电源。
江予安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
“是你外婆留下的?”她问。
他点头:“也是我妈穿过的。”
两人相视良久,没有拥抱,也没有言语。
只有窗外梧桐叶落的声音,轻轻落在肩上。
那一刻,胸口的荆棘,悄然褪去最后一寸墨色。
这不是一个关于“复仇”或“逃离”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看见”与“放下”的旅程。
- 施害者也曾是受害者;
- 讨好不是软弱,而是求生本能;
- 写作不是宣泄,而是试图理解黑暗的语言;
- 爱,不是拯救,而是并肩走在彼此的裂缝里,互为灯火。
## 宣传语推荐
1. “她说每一句话都带着刺,是因为心里早已长满荆棘。”
2. “当全世界都在教你坚强,只有一个人问你:疼不疼?”
3. “我们都曾在父母的爱里窒息,又在别人的怀里学会呼吸。”
4. “她写了十万字控诉母亲,最后一句却是:妈妈,我想抱抱你。”
5. “真正的自由,不是离开家,而是回家时不带恐惧。”
## 适合改变方向
- 影视剧:现实向都市情感剧(类似《不完美的她》《我在他乡挺好的》)
- 广播剧\/声音剧场:契合“录音设备”“音频修复”元素,打造沉浸式听觉体验
- 出版图书:精装双封面设计(一面荆棘纹身,一面空白肌肤)
《若经我苦:原生家庭的荆棘牢笼》——献给所有在沉默中呐喊、在疼痛中成长的人。
你不必背负伤痕才能被看见,
当你终于学会对自己温柔,
才是真正的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