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
诛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田地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打谷场上,新搭建的凉棚下,诛皎正和社里的会计、以及几位生产队长围坐在一起。
桌上铺着几张画满了表格和数字的毛边纸,上面记录着各生产队上报的工分、物料消耗、以及预估的产量。
空气中弥漫着麦秸的清香和一丝严肃的气氛。
“各位,”诛皎拿起一张表格,目光扫过众人,“咱们合作社升级了,规模大了,不能再像以前互助组那样,大概齐地记个工分,年底看着分红了。要想长远发展,增加效益,让每个社员都公平地享受到劳动成果,就必须把账算细,把管理搞科学。”
他提出的,是一套结合了当下条件、又融入了他后世管理思维的简易核算和定额管理办法。
“首先,是成本核算。”诛皎指着表格上的项目,“种子、肥料、农具损耗、牲口饲料……这些投入,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摊入每一块地的成本里。年底算总账的时候,总收入减去总成本,才是咱们真正的盈余,才能进行分配。这样,才能避免‘糊涂账’,让大家清楚咱们到底赚了多少,钱花在了哪里。”
几个生产队长和会计听得连连点头。
以前大家都是粗放管理,收多少,交多少公粮,剩下的大致一分,从未如此精细地计算过成本。
“其次,是定额管理。”诛皎又拿出另一张纸,上面列出了不同农活的定额标准,比如犁一亩地需要多少人工和牛工,割一亩麦子需要多少工分,喂一头猪一天需要多少饲料等等。
“咱们根据往年经验和实际情况,定出合理的定额。干得多、干得好的,工分就高,奖励也多。这样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避免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咱们合作社,不是大锅饭。要体现多劳多得,奖励罚懒,这样才能长久。”
这些办法,在当时的农村无疑是新鲜而先进的。
起初,一些老辈社员还有些不理解,觉得太麻烦。
但在诛皎的耐心解释和示范下,大家逐渐看到了好处。
账目清楚了,每个人的付出和回报挂钩更紧密了,社员的干劲果然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当然,这一切管理手段的见效,都离不开一个坚实的基础——持续增长的产量和副业收入。
而这背后,则是诛皎那永不暴露的桃园空间在悄然发力。
作为主管生产的副社长,他名正言顺地负责社里的种子优选和调配。
他将空间里优化过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粮种,以“托外地农科所关系弄来的最新良种”为名,作为合作社的当家品种,在全社范围内推广。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他会组织社员进行统一的田间管理,而在夜深人静时,他偶尔会利用空间的便利,对核心地块的作物,进行极其隐蔽的、微量的灵泉水喷洒,确保其长势始终优于寻常。
副业方面也是如此。
那些由空间优化种苗繁衍出来的鸡鸭猪,在社员们的科学喂养和诛皎不着痕迹的“关照”下,持续保持着高出栏率、高出蛋率的优异表现。
合作社的编织组、纺织组,所用的原材料,也或多或少掺杂了一些空间产出的、纤维更柔韧长直的麻类,使得成品质量更加出众,在供销社系统内打出了名头,成为了抢手货。
科学的管理,加上隐形的“技术”优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夏收结束,粮食产量统计出来,再次实现了大幅增长,平均亩产比周边合作社高出近两成。
副业收入更是喜人,鸡蛋、肉猪、编织品、粗布等,通过供销社渠道稳定销售,现金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合作社的账上。
扣除各项成本和预留的公积金、公益金后,年底分红时,每个社员拿到手里的钱和实物,都比去年在互助组时多了将近一半!
当老社长和诛皎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公布分红方案,并将一沓沓钞票、一袋袋粮食分发到社员手中时,整个打谷场沸腾了!
“这么多!比去年多了一半!”
“老天爷,我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分到这么多钱和粮!”
“多亏了皎子副社长啊!这科学管理就是管用!”
“跟着合作社干,真有奔头!”
社员们摸着厚厚的钞票,看着满袋的粮食,脸上笑开了花,对诛皎的敬佩和信赖达到了顶点。
那些最初对精细化管理有疑虑的老社员,此刻也彻底服气了,逢人便夸诛皎有本事,是合作社的顶梁柱。
合作社的仓库里,粮食堆成了小山。
社里的公共积累不断增加,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少量贷款,还有余力添置了新的农具,修缮了社里的房屋。
社员们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着,家家户户餐桌上油水多了,孩子们脸上红润了,大人干活更有劲了。
诛皎走在村里,遇到的每一个社员,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他依旧谦逊,将成绩归于集体的努力和国家的好政策。
但他心中清楚,那隐藏在幕后的桃园空间,如同最坚实的基石,默默支撑着这一切的繁荣。
科学的羽翼,加上隐秘的助力,让诛家合作社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硕果。
而这成功的样板效应,正随着合作社名声的远扬,悄然吸引着更多来自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