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脚带回的准确情报,像最后的拼图,嵌入了紧张的备战齿轮中。鬼子明日清晨出发,走野狼峪,时间刻不容缓。王猛立刻下令:留守人员继续加固防御,主力部队携带所有新式装备,连夜出发,务必在天亮前进入野狼峪设伏!
整个根据地瞬间高速运转起来。战士们默默检查武器,将成箱的手榴弹、地雷,以及那尊看起来滑稽却承载着巨大希望的“没良心炮”分解搬运。气氛凝重而肃杀,没有了之前的喧哗,只有金属摩擦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林枫的工坊成了最后的补给站。他和李铁柱、黑娃等人将最后一批赶制出来的“铁喷子”子弹和特制手榴弹分发给即将出发的战士,反复叮嘱着使用要点和注意事项。
“虎子,这‘铁喷子’后坐力大,抵稳了肩膀再打!”
“孙老蔫,地雷的绊线要设在草丛里,别露出来!”
“……”
战士们接过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武器,看向林枫的眼神充满了信任和决绝。他们知道,这些看似粗糙的家伙,将是明天克敌制胜的关键。
队伍在夜色中集合。王猛做了最后的动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嘱托:“同志们,这一仗,为了张家堡的乡亲,也为了咱们根据地的明天!手里的新家伙,都给我招呼准了!打出咱们的威风!”
“保证完成任务!”低沉的吼声在夜空中回荡。
王猛走到林枫面前,用力握了握他的手:“林枫同志,家里就交给你和指导员了!等我们好消息!”
“排长,一定小心!我等你们凯旋!”林枫郑重回应。他看着王猛、赵虎、孙老蔫这些熟悉的面孔融入夜色,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牵挂。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深度地参与策划一场战斗,将自己的“作品”和战友的性命紧密相连。
队伍远去,根据地再次陷入沉寂,但一种比之前更加紧张的气氛弥漫开来。林枫没有休息,他和赵指导员以及留守的民兵,加强了岗哨,并做好了随时接应或转移的准备。
这一夜,格外漫长。林枫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望着野狼峪的方向,耳边似乎已经听到了隐约的枪炮声。他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但战场瞬息万变,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
黎明时分,远处终于传来了沉闷的爆炸声!一声,两声……紧接着是密集的枪声,特别是“铁喷子”那独特的轰鸣,清晰可辨!
战斗打响了!
留守的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心提到了嗓子眼。赵指导员不停地看着怀表,计算着时间。林枫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根据声音判断着战况。
枪声和爆炸声持续了约莫半个时辰,才渐渐稀疏下来,最终归于平静。
结果如何?是胜是败?有没有伤亡?
这种未知的煎熬,比等待战斗打响更加折磨人。
直到日上三竿,了望的民兵才发出了激动的呼喊:“回来了!咱们的队伍回来了!”
林枫和赵指导员立刻冲了出去。远远地,就看到王猛带着队伍迤逦而来!战士们虽然满脸硝烟,衣衫褴褛,但个个精神振奋,押着垂头丧气的俘虏,抬着缴获的武器弹药,还有几十名相互搀扶、脸上带着劫后余生喜悦的张家堡乡亲!
“赢了!我们打赢了!”欢呼声响彻村庄。
详细的战报很快汇总:伏击战大获全胜!“没良心炮”虽然只发射了一次(炸药包制作太耗时),但那巨大的炸药包正好落在鬼子车队中间,瞬间将鬼子的指挥和建制打乱;“铁喷子”在近距离发挥了巨大威力;预设的地雷和手榴弹也给鬼子造成了大量杀伤。此战毙伤日军二十余人,伪军三十余人,俘虏伪军四十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全部被抢物资,并成功解救出大部分乡亲。游击队仅牺牲两人,伤十余人。
胜利的喜悦如同潮水般淹没了整个根据地。军民欢腾,士气高昂到了极点。林枫作为战术和武器的核心贡献者,被战士们高高抛起,享受着英雄般的礼遇。王猛紧紧握住林枫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经此一役,林枫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审查的“外来者”,也不再仅仅是提供技术的“能人”。他用实实在在的战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他在队伍中的根基,因为这场由他深度参与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胜利,而变得坚实无比。
当晚的庆功会上,王猛当着全体军民的面,正式宣布:“经过研究决定,并报上级批准,任命林枫同志,为我们区小队的技术教官兼副排长!以后,咱们的‘家伙事儿’怎么造,怎么用,都听林教官的!”
热烈的掌声中,林枫看着一张张朴实而热情的脸庞,看着王猛信任的眼神,看着被救回的乡亲们感激的泪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自己终于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然而,就在这欢庆的时刻,林枫的目光扫过堆满院子的缴获物资,尤其是那些损坏的枪支和剩余的弹药,一个更大胆、更长远念头开始在他心中萌发:仅仅依靠缴获和土法改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能够持续生产的……
(第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