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月色透过雕花木窗,在书房光滑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清辉。万籁俱寂,唯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梆子声,提示着夜的深沉。
苏喆赤足走在微凉的地板上,没有发出丝毫声响。他如同一个幽灵,融入这片寂静之中。外间迎夏平稳的呼吸声依稀可闻,并未被惊动。
他径直走到书案前,目光落在那些王氏送来的藏书之上。白日里,他已粗略翻看过,多是些常见的金石考据、画论评述,虽有一定价值,但若想凭此在茫茫人海中定位一幅失踪多年的古画,无异于大海捞针。
王氏的催促,钱嬷嬷那探究的眼神,都让他明白,他必须拿出更实质性的东西。仅仅依靠“寂雪”砚作为引子还不够,他需要提供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一个能让王氏手下人着力搜寻的目标。
而线索,往往藏在细节里,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边角注释、私人笔记,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记载之中。
他没有点亮烛火,凭借过人的目力和对书房布局已然熟悉的记忆,精准地抽出了几本书。这些并非那些装帧精美的主流画论,而是一些纸张更显陈旧、甚至有些冷僻的杂记、地方志和前人未刊行的鉴赏手札。
他盘膝坐在月光照不到的角落阴影里,就着透窗而入的微光,开始快速而专注地翻阅。
指尖划过泛黄脆弱的纸页,发出极其细微的沙沙声。他的眼神锐利如鹰,大脑飞速运转,过滤着海量的信息。来自不同世界的知识储备在此刻交融,权谋界的逻辑推演,魔法界的符号解读,甚至末世对细节的极端关注,都化为了他此刻解密的能力。
他不再局限于寻找直接提及“林泉”或“千峰寂雪图”的记载,而是开始关注所有可能与林泉同时代、同地域的画家、收藏家、甚至裱糊匠人的相关信息,关注那个时代书画流转的渠道,关注所有关于“终南山”、“秦州”一带的物产、交通、乃至传说。
时间在寂静的翻阅中悄然流逝。
忽然,他停留在了一本名为《南山客随笔》的残破手抄本上。这本书作者不详,内容多是些道听途说的逸闻趣事,文笔粗疏,在正经藏书家眼中不值一哂。但苏喆却在一段关于前朝某位落魄宗室子弟的记载中,看到了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
“……其人性喜邀游,尤爱终南奇峻,尝于山中偶遇一隐士,观其作画,气韵生动,迥异凡俗,疑是林泉之流。后宗室败落,所藏书画尽数散佚,多流入江南商贾之手……”
林泉之流?流入江南商贾之手?
苏喆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是一个全新的,从未被主流记载提及的方向!
主流记载多聚焦于林泉画作被宫廷或达官显贵收藏,而后毁于战乱或深藏内府。而这本不起眼的杂记,却提供了一个可能:有林泉的画作,因其赏识者(落魄宗室)的特殊性,并未进入主流收藏体系,而是流落到了民间,更具体地说,是可能流向了商业繁盛、收藏之风炽热的江南!
他立刻起身,又找出几本关于江南书画收藏和商贾记录的书籍,快速交叉比对。
在另一本《江宁织造与书画源流》的附录中,他找到了一条模糊的记载,提及明末清初,确有北方一批珍贵书画因战乱和旧主凋零,被嗅觉灵敏的江南徽商集团低价收购,秘藏起来,以待升值。
线索逐渐清晰,指向了一个明确的地域——江南。
但江南何其大,商贾何其多,如何定位?
苏喆没有气馁,他回到书案前,再次拿起那方“寂雪”砚,就着月光仔细端详。这一次,他关注的不是那显眼的冰纹,而是砚台本身极其细微的磨损痕迹和残留的墨垢。
他凑近鼻尖,轻轻嗅了嗅那陈年的墨垢。得益于某个古代世界对香料和药材的精通,他对气味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除了寻常的墨香,他隐隐分辨出一丝极其淡薄、几乎难以察觉的独特植物清冽之气。
这种气息……他蹙眉深思,回忆如同书页般翻动。似乎在某个世界的博物志中见过类似描述,生于江南湿热之地的某种特殊植物,其汁液常用于调制一种名为“金粟笺”的顶级书画用纸的防蠹药水,能使纸张历久弥新,兼带异香。
林泉作画,对笔墨纸砚要求极高!如果他晚年真的心境转变,画风趋简,那么对承载其心绪的纸张,要求可能更为苛刻!使用昂贵的、带有特殊防蠹药水的“金粟笺”并非没有可能!
而“金粟笺”的主要产区和使用者,恰恰就在江南!尤其是苏州、松江一带的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贾!
砚台上残留的,很可能就是当年研磨用于“金粟笺”的墨锭时,沾染上的极其微量的药水气息!历经岁月,这气息已淡不可闻,若非苏喆感官远超常人,绝难察觉。
方向再次收窄——江南,苏杭一带,可能与徽商有关,且拥有使用“金粟笺”习惯或收藏的富商或隐秘收藏家!
这个推断,虽然依旧带着假设的成分,但已经将搜寻范围从茫茫九州,缩小到了一个相对具体的区域和人群。其逻辑链条:杂记提供流向可能 → 历史背景支持(徽商收购)→ 实物(砚台残留气息)佐证用纸习惯 → 指向特定地域和人群。
这远比之前那句虚无缥缈的“林大家山水”要具体、可信得多!
苏喆轻轻呼出一口气,将书籍归于原位,抹去自己动过的痕迹,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内室床上,躺下,盖好锦被。
外间,迎夏的呼吸声依旧平稳。
他闭上眼,脑海中已然开始构思,明日该如何向王氏“禀报”他这“卧病”期间的“重大发现”。
不能全盘托出,那样会显得过于惊人,引人怀疑。需要循序渐进,先抛出江南流向这个方向,看看王氏那边的反应和搜寻结果,再视情况决定是否抛出“金粟笺”和徽商的线索。
既要展现价值,又要保持神秘感和不可或缺性。
月光偏移,透过窗棂,在他平静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这一夜,听竹轩的书房静默无声,却完成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情报破译。而掌握了解码钥匙的苏喆,已然在这场宅斗的棋局中,为自己又添了一枚沉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