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3-14
全国高中生数学决赛的考场,设在首都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礼堂。穹顶高阔,气氛庄严肃穆,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智慧的重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顶尖学子齐聚于此,等待着最终的考验。每个人的眼神都锐利而专注,如同即将出鞘的利剑。
苏喆按照准考证找到自己的位置,平静地坐下。他的目光扫过周围那些或紧张、或自信、或沉思的面孔,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股强大的思维波动在空气中无声地碰撞、交织。这是一片智慧的角斗场。
他的视线与不远处的周瑞相遇,对方朝他挤了挤眼睛,做了个“加油”的口型,随即也收敛笑容,深吸一口气,进入了备战状态。
铃声响起,密封的试卷袋被当众拆封,雪白的试卷散发着油墨的气息,分发到每一位考生手中。
当苏喆的目光落在试卷题目的瞬间,即便是以他如今的心境,眉梢也几不可察地轻轻一挑。
难。
非同寻常的难。
预赛和复赛的题目,尚且还在考察对已知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而此刻眼前的决赛试题,却仿佛刻意设计用来打破边界。每一道题都像是一座险峻奇绝的山峰,不仅需要攀登者拥有扎实的根基和充沛的体力(知识储备与计算能力),更需要一种近乎“开凿新路”的创造性与洞察力。
代数题看似是复杂的多项式变换,实则暗藏了对抽象群论思想的初步触碰;几何题构图诡谲,需要跳出欧几里得空间的定势思维,引入拓扑学的连通性概念才能窥见门径;数论题则涉及了极其冷僻的模形式领域,组合题更是将概率与图论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动态变化的随机图模型……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竞赛的常规范畴,甚至触及了许多大学数学专业高年级乃至研究生阶段才会深入探讨的概念。出题者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不是在选拔解题机器,而是在寻找真正具备数学直觉与创新潜力的“璞玉”。
考场内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抽气声和笔杆被无意识攥紧的细微声响。不少考生脸色发白,额头瞬间渗出冷汗。他们感觉自己多年构建的知识体系和解题经验,在这张试卷面前,显得如此单薄和无力。
周瑞的眉头也紧紧锁住,盯着第一道题,手指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着,显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然而,对于苏喆而言,这种“超纲”和“突破边界”,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兴趣,以及……一种奇妙的熟悉感。
【“记忆觉醒”天赋全功率运转……检测到高维度、高抽象度信息(数学难题)……自动启动深度解析与模式推演……】
【信息关联性激活:检测到与宿主过往界域经验(末世模型推演、武侠内力经络抽象构型)存在潜在抽象同构映射……开始进行跨领域思维借鉴……】
在“记忆觉醒”天赋的加持下,试卷上的题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化为了一个个流动的、充满内在逻辑和结构美的“思维实体”。他仿佛能直接“看”到题目背后蕴含的数学结构,那些复杂的条件如同锁链,而解开锁链的钥匙,就隐藏在这些结构自身的对称性、守恒律或是不变量之中。
更奇妙的是,当他尝试去“理解”这些陌生而深奥的数学结构时,脑海中会不时闪过一些来自其他世界的模糊“经验”。
面对那道涉及随机图动态演化的组合难题,他仿佛看到了末世中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图,节点是幸存者据点,边是资源流通或威胁路径,其演化规律与题目中随机边的生成与湮灭,在抽象层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种在生死间锻炼出的、对复杂系统关键节点的直觉,帮助他瞬间抓住了这道题的核心——寻找并证明那个在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序参量”。
而那道触及模形式的数论题,其抽象和对称的特性,又隐隐与他曾在某个高武世界感悟到的、天地能量流转的某种和谐韵律产生共鸣。虽然力量体系截然不同,但那种对“完美形式”和“内在对称”的感悟,却跨越了界域,为他理解模形式的优美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照明。
这种跨界的思维借鉴并非直接提供答案,而更像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引,一种思维工具的拓展,让他总能从最本质、最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问题,化繁为简。
他的笔尖在草稿纸上流畅地移动,写下的不再是繁琐的演算步骤,而更像是在描绘他脑海中那个清晰无比的“数学现实”。许多在旁人看来需要绞尽脑汁、尝试多种方法才能找到的突破口,在他这里,几乎是直觉般地直指核心,解题过程简洁、优美,甚至带着一种举重若轻的诗意。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考场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大部分考生进展缓慢,面露苦色,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放弃某些难题,转向检查前面不确定的题目。
周瑞额角见汗,他已经成功攻克了前三题,但第四道那个诡异的几何题却像一堵墙挡在了面前。他尝试了多种辅助线,却总觉得隔了一层迷雾。他下意识地抬眼瞥了一下苏喆的方向,只见对方依旧保持着最初的坐姿,答题纸上已然写满了大半,神情专注而平静,仿佛周围的焦灼与他全然无关。
“怪物……”周瑞心中暗叹一声,压下杂念,继续与那道几何题死磕。
就在考试时间过半左右,一件意外发生了。
坐在苏喆斜前方的一个男生,突然身体一晃,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脸色苍白如纸,呼吸急促,额头布满虚汗,整个人摇摇欲坠。
“老师……我……我有点不舒服……”他虚弱地举起手。
监考老师立刻上前查看,发现他状态极差,显然是因过度紧张和劳累引发了身体不适。在简单询问后,两名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搀扶着这名考生离开了考场。
这突如其来的插曲,让本就紧张的考场气氛更添了一丝压抑。一名实力不俗的选手就此退场,无疑给剩下的人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苏喆的目光随着那名被扶出去的考生移动了一瞬,随即收回。他能感觉到,那名考生离场时,身上散发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更有一种精神高度透支后产生的紊乱思维波动。这种波动,在“记忆觉醒”的感知下,如同水面的涟漪般清晰。
【检测到高强度脑力活动引发的精神衰竭现象……信息流记录分析:目标思维模式陷入强自我否定与逻辑死循环,导致认知过载。】
【提示:宿主当前精神力强度与信息处理模式,可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苏喆心中了然。这是心智尚未能与如此高强度的思维挑战相匹配所导致的结果。他不再关注这个小插曲,重新将全部心神投入到最后的几道难题中。
最后一道压轴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证明题,要求考生自行提出一个关于“图嵌入”性质的猜想,并给出尽可能深入的论述和部分证明。这完全是在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视野。
苏喆看着这道题,眼中终于闪过一抹真正意义上的兴致。他闭上眼睛,脑海中“记忆觉醒”天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无数图论的概念、定理、反例如同星辰般闪烁、组合、碰撞。同时,那种跨越界域的“灵感”再次浮现——末世中资源网络的最大流通效率,武侠世界里奇门遁甲的空间扭曲……种种看似不相关的意象,在此刻奇异地交融。
片刻后,他睁开眼,眸光湛然。他没有选择任何一个现有的着名猜想,而是基于对题目深层结构的理解,以及那丝跨界灵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在特定连通性条件下,图在曲面嵌入的最小 亏格与图谱半径关系”的猜想!
他并没有完全证明它——那需要的时间和篇幅远超考试限制——但他给出了猜想提出的直观动机、几个支持性的特例,以及一个极其精妙、触及问题核心的部分证明,指出了可能攻克该猜想的关键引理和方向。
当他落下最后一笔,考试结束的铃声恰好响起。
苏喆平静地放下笔,感觉体内那活跃的“记忆觉醒”天赋,似乎因为这次极致的思想碰撞和创造性输出,又凝实了一丝,与这个以“知识”和“逻辑”为基石的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他交卷,起身,随着人流走出礼堂。
外面阳光刺眼,各地天才们神色各异,或沮丧,或沉思,或如释重负。
周瑞快步追了上来,一脸心有余悸:“我的天,这次的题也太变态了!最后那道题你怎么样?我勉强胡诌了一个猜想,都不知道在说啥……”
苏喆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还行。”
周瑞看着他平静无波的脸,嘴角抽了抽:“……算了,我就不该问你。走吧,对了,听说今晚组委会有个学术沙龙,请了京大的数学教授,去听听?”
“可以。”苏喆点了点头。决赛的考试已经结束,但他对这个世界数学疆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