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前哨站的医疗室内,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林启在医疗床柔和光线的包裹下,沉陷于一种半梦半醒的恢复状态。精神的枯竭如同干涸的河床,缓慢地汲取着修复的能量,脑海中那些混乱的信息碎片和预知带来的负荷感正在一点点平复。手臂上,“小蓝”的沉寂感也减弱了许多,传递来一种如同泡在温水中般的舒缓。
王姐和白瑾则没有休息的奢侈。她们身上的伤口经过了“档案馆”高效纳米机器人的初步处理,虽然依旧疼痛,但已无大碍。此刻,她们正坐在“守夜人”提供的操作台前,面对着一个极其简洁、只有几个基础接口和一块透明显示面板的终端。
“这是‘净化者’侦察单位Z-734的数据核心接口,以及基础的解析协议。”“守夜人”的声音在室内平静地响起,他本人并未靠近,似乎刻意与她们保持距离,以维持其中立的姿态,“数据核心采用了多层动态加密和生物拟态防护,强行破解会触发最终清除程序。解析协议只能帮助你们建立非侵入式连接,尝试读取表层活动日志和未受保护的感知数据。能否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取决于你们的技巧和……运气。”
白瑾看着那个从装备袋里取出来、依旧处于僵直状态的“水滴”俘虏,又看了看那简陋的终端,撇了撇嘴:“听起来就不怎么靠谱。”
王姐则更加务实,她深吸一口气,将双手放在操作台上。“开始吧。”
当解析协议启动,终端透明面板上开始流淌过瀑布般的、由奇异符号和能量波形构成的原始数据时,王姐才真正体会到“守夜人”所说的难度。这些数据杂乱无章,充满了无意义的噪音和自洽的循环代码,仿佛一个精神错乱者的呓语。
她尝试运用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能量模式的理解,如同在海滩上筛选沙粒,寻找着可能存在的规律或可读片段。白瑾则在一旁,凭借着她多年在星环摸爬滚打的经验,对某些重复出现的能量特征和行动轨迹模式提出直觉性的猜测。
过程缓慢而折磨人。数个小时过去,进展微乎其微。大多数数据要么无法理解,要么指向一些毫无意义的坐标点和时间戳。
就在王姐感到一阵挫败和疲惫时,她无意中调整了解析协议的一个滤波参数,将焦点集中在那些与“水滴”单位自身运动轨迹和能量消耗无关的“外部环境感知数据”上。
瞬间,面板上杂乱的数据流中,一些之前被忽略的、极其细微的“背景噪音”被凸显了出来!
这些“噪音”并非完全随机,它们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与“水滴”单位在某些特定区域的活跃度、甚至其内部某种“警戒等级”的提升,存在着隐约的关联!
“看这里!”王姐指着一段被标记出来的数据序列,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些波动……不是自然现象!它们像是……某种指令或者信息素!是‘净化者’网络内部的通讯方式!”
白瑾立刻凑过来,仔细看着那如同心电图般起伏的波形:“能解读出内容吗?”
“不能,加密方式完全未知。”王姐摇头,但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它的‘模式’!看,当这种特定频率和振幅的波动出现时,这个‘水滴’单位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概率会进入高速巡逻模式,并且其能量武器会进行预充能!”
她又调出另一组数据:“而当这种低频、长时间持续的波动出现时,附近区域的‘净化者’单位活跃度会显着下降,像是进入了某种……低功耗待机或者维护状态?”
她们开始像破译密码一样,将这些无法理解内容、但可以识别模式的“背景噪音”波动,与“水滴”单位记录下的自身行为、遭遇的其他“净化者”单位类型(通过能量特征模糊识别)、甚至周围环境的能量辐射水平进行交叉比对。
渐渐地,一幅关于“净化者”在该星域活动规律的、模糊但极具价值的“行为图谱”开始浮现出来!
巡逻周期: “净化者”的巡逻并非完全随机,存在一个大约每7.3个标准时重复一次的高强度巡逻窗口,期间单位密度和攻击性会显着提升。
能量潮汐: 该星球的地底能量源(正是林启感知到的那个)似乎对“净化者”有影响。当地底能量波动达到某个峰值时,大部分“净化者”单位会倾向于聚集到能量源外围特定区域,像是被吸引,又像是在执行某种“守卫”或“汲取”任务,此时其他区域的防御会相对空虚。
通讯节点: 她们识别出了几种疑似高级指令的波动模式,其源头指向了几个固定的坐标点,很可能是区域性的指挥节点或者信息中继站。
弱点推测: 基于能量消耗模式分析,白瑾敏锐地指出,“净化者”单位在发动高强度攻击后,其能量护盾会有一个极其短暂(不足0.1秒)的重新稳定期,这或许是可乘之机。同时,它们对强烈、无序的信息干扰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和短暂迟滞。
这些情报,虽然无法让她们直接理解“净化者”的思维或科技,却为她们在这片死亡之地的生存和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术指导!知道了哪里危险,何时危险,以及可能的规避方法和反击时机!
“太好了……这些信息太关键了!”王姐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直处于深度恢复状态的林启,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呻吟,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的眼神虽然依旧带着疲惫,但已经恢复了清明。
“林启!你感觉怎么样?”王姐立刻关切地问道。
“好多了……”林启撑着想坐起来,医疗床适时地调整了角度。他揉了揉依旧有些刺痛的太阳穴,目光落在了操作台面板那些复杂的数据波形上,“这是……那个俘虏的数据?”
王姐快速将他们分析的成果告诉了林启。
林启仔细听着,当听到关于地底能量源影响“净化者”行为,以及“净化者”对信息干扰的排斥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理论之基”晶体,又感受了一下手臂上“小蓝”的状态。晶体传来稳定的凉意,“小蓝”则传递来一种对面板上那些数据波形的、本能的厌恶,但同时也有一丝……微弱的、仿佛能够进行某种“反向干扰”的潜在感应?
“这些波动……”林启指着面板上一种代表高级指令的复杂波形,“‘小蓝’好像……很讨厌它,但我觉得……或许能试着……模拟它?或者,制造一种相反的干扰?”
这个想法让王姐和白瑾都是一愣。
模拟“净化者”的通讯波动?这听起来比解读更加危险!一旦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
但反过来想,如果成功,他们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甚至“命令”低等级的“净化者”单位!这无疑是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权!
“风险太大。”王姐谨慎地摇头,“我们对它们的通讯协议一无所知,贸然模仿,等于在黑暗中对着一群狙击手打信号弹。”
“或许……不需要完全模仿。”林启沉思着,回忆着之前运用“林氏常数”干扰敌人的感觉,“我们可以不追求理解内容,只模仿其‘外在特征’——频率、振幅、甚至是那种……冰冷的‘秩序感’?就像用一块磁铁去干扰指南针,不需要知道指南针的原理。”
他看着王姐和白瑾,眼神逐渐坚定:“我们需要一切可能的手段。既然‘守夜人’不能直接帮助我们,那我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审讯“水滴”俘虏,虽然没有得到直白的情报,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窥视敌人内部运作模式的窗户,并提供了一条极具潜力却也充满风险的战术思路。
他们知道了敌人的活动规律,找到了可能的弱点,甚至看到了“伪装”潜入的曙光。
然而,就在他们为这些收获感到振奋时,“守夜人”那平静无波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在滚烫的希望上浇下了一盆冰水:
“数据分析完毕。根据协议,前哨站将为你们提供最多十二个标准时的休整时间。时间一到,你们必须离开。”
“另外,基于对‘净化者’行为模式的最新观测数据模型推算,距离下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的‘净化潮汐’席卷该区域,预计还有七十三个标准时。届时,前哨站将进入深度隐匿状态,无法再提供任何形式的庇护。”
“祝你们……好运。”
十二小时休整,七十三小时倒计时。
刚刚获得的喘息之机和宝贵情报,立刻被更加紧迫的生存危机所取代。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是那个与“星语者”和下一块“元”碎片相关的、位于“织网者”核心巢穴边缘的——“尖刺”中继站。
时间,从未如此宝贵,也从未如此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