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盯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那根红线又跳了一下,七十九点三,然后回落。他眨了眨眼,以为自己看错了。
“刚才是不是又动了?”他伸手去摸鼠标,手刚碰到就被娜娜拦住。
“手未清洁。”她说,“污染指数超标。”
“我都说了不是故意的。”他缩回手,从兜里掏湿巾,擦得不太认真,“就碰了个钻机,能有多脏。”
娜娜没理他,调出毫秒级记录图谱。画面放大,一条细小的波峰清晰出现,持续时间不到两秒。
“波动存在。”她说,“幅度0.8摄氏度,来源不明。”
陈浩凑过去看,鼻子差点贴上屏幕。“底下不会是活的吧?跟呼吸似的。”
“地热活动具有周期性。”娜娜说,“但此波动频率异常,需进一步观察。”
“意思是它还会再来?”
“概率较高。”
陈浩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椅子发出一声闷响。“行吧,反正咱们也没别的事干。挖都挖出来了,总不能盖块板假装看不见。”
他坐直身子,拍了下大腿。“那就搞起来。你说怎么弄?直接接根管子把热水抽上来?”
“不可行。”娜娜投影出一张剖面图,“地下水含硫化物与弱酸成分,普通金属管道将在七十二小时内腐蚀穿孔。”
“那塑料呢?”
“耐压不足,超过六十度会软化变形。”
陈浩挠头,“所以咱有热源,还用不了?”
“需要封闭式换热系统。”她调出一组结构图,“使用双层不锈钢管,内壁加陶瓷涂层,中间填充惰性气体隔热,外部连接循环泵,通过间接导热方式提取能量。”
陈浩看着图,嘴慢慢咧开。“你这不就是个大暖壶?”
“原理类似。”
“我喜欢。”他站起来,伸个懒腰,“越复杂的东西,拆开了看就越像日常用品。那材料呢?咱库房里有这玩意儿吗?”
娜娜开始检索库存。屏幕上滚动出一堆报废设备清单。
“医疗舱钛合金内衬可替代部分不锈钢组件。”她说,“太阳能泵组可改装为增压装置。密封圈可用航天服关节垫片替代。”
陈浩眼睛亮了。“全是废品堆里捡的?”
“是。”
“那咱们这不是在建供暖系统,是在拼乐高。”他笑出声,“还是高级回收版。”
两人立刻动手整理材料清单。陈浩翻工具箱,娜娜调参数模型。两个小时后,图纸定稿,管线布局完成,第一段主管道设计为十二米长,带三个弯折节点,连接地热井与主控室北侧热交换箱。
“明天开工。”陈浩打了个哈欠,“今晚让我睡个好觉,明天好有力气搬铁管。”
“施工区域地面已出现局部软化。”娜娜提醒,“蒸汽间歇喷发,作业环境不稳定。”
“那还能怎么办?等它自己凉下来?”
“可以人工冻结土层。”她调出新方案,“在钻孔周围埋设空心管,注入低温液体形成环形冻结带,稳定结构。”
“听着像冰箱制冷。”陈浩点头,“行,就这么办。你负责冻地,我负责焊管。”
第二天一早,两人来到西南角工地。地面上的木牌还钉着,“地热一号井”几个字被蒸汽熏得发黄卷边。
陈浩蹲下看了看钻孔边缘,伸手探了探。“今天没冒汽啊。”
“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娜娜说,“但随时可能释放。”
她指挥机械臂开始埋管作业。六根空心金属管呈环形插入地面,连接到小型制冷机组。启动后,地面渐渐凝出一层薄霜。
“降温有效。”她说,“预计四小时后形成稳定冻结层。”
陈浩没闲着,开始组装防喷罩。那是用报废通风管道改的,顶部留了泄压口,接了一根弯曲的排气管通向高空。
“万一底下炸了,至少别喷我脸上。”他一边拧螺丝一边说。
中午时分,冻结完成。土层坚硬如石。娜娜确认数据达标,允许进入下一阶段。
陈浩带着改装后的机械臂,开始焊接主管道。第一段是钛合金内管,外面套陶瓷涂层钢管,中间夹层要抽真空再充氮气。
“这比做菜还讲究。”他一边操作一边嘟囔,“里三层外三层,生怕漏气。”
焊枪火花四溅。第一节管道连接完成,进行气密性检测。压力表指针稳稳停在安全区。
“过关。”陈浩松口气。
第二节连接时出了点问题。接口对不准,卡了三次都没合上。
“是不是歪了?”他拿尺子量了量。
“支撑架轻微下沉。”娜娜说,“冻结层受日照影响开始融化。”
“那就再冻一遍。”
他们暂停作业,补充制冷剂。二十分钟后,重新校准位置,终于完成对接。
第三段是最难的部分,要穿过一段狭窄通道,还得避开地下电缆。陈浩趴在地上,一手举焊枪,一手扶管子,动作慢得像在挪积木。
“我要是年轻十岁……哦不对,我要是瘦二十斤,肯定不用这么费劲。”
“体型不影响技术精度。”娜娜说,“只影响能耗。”
“你还真是实诚。”
最后一节接完,整条管线连通。娜娜启动真空泵,开始抽取夹层空气。屏幕上显示进度:97%……98%……99%……完成。
“密封达成。”她说,“准备接入循环系统。”
下午三点,所有硬件安装完毕。他们回到主控室,准备进行首次热能导入测试。
娜娜打开阀门控制程序。陈浩坐在旁边,手里捏着一支笔,敲着桌子。
“来吧,让我们看看这地下的热水愿不愿意上班。”
系统启动。水泵运转,循环液开始流动。温度传感器数据显示,管道外壁温度缓慢上升。
五分钟后,热交换箱开始发热。
“有反应了!”陈浩凑近监控屏,“流速多少?”
“每分钟一点一升。”娜娜说,“低于预期值。”
“为啥这么慢?”
她调出流体模型,发现管道弯折处阻力过大,导致水流不畅。
“路径优化建议:减少两个弯道,启用备用增压泵。”
“那岂不是要拆两节管子?”
“是。”
陈浩叹了口气。“就不能一次弄好吗?”
“第一次总是会出问题。”娜娜说,“否则就不叫测试了。”
他们决定当晚改造。陈浩负责拆装,娜娜远程操控机械臂辅助。新三段管道采用直线布局,只保留一个必要弯折。增压泵接入主线路,功率调至百分之七十。
晚上八点,第二次测试开始。
水流速度提升至每分钟一点八升。热交换效率明显提高。主控室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在一小时内上升了三度。
“不错啊。”陈浩搓着手,“有点暖和了。”
“继续监测。”娜娜说,“优先保障生活区与种植棚供热。”
陈浩手动调节各房间阀门。先把主控室和宿舍的开到最大,厨房次之,最后是仓库和维修间。
两小时后,主控室温度上升六度,达到十八摄氏度。种植棚湿度回升,植物叶片恢复光泽。
“成了。”陈浩瘫在椅子上,“咱这可是正经的自然能源利用。地底烧水,地上取暖,环保又省钱。”
“系统仍存在能耗偏高问题。”娜娜说,“增压泵功率消耗超出预算百分之二十三。”
“能暖屋子就行。”他摆手,“省电的事明天再说。”
他靠在椅背上,眼睛快闭上了。娜娜正在同步备份数据,设定夜间巡检程序,每隔半小时自动记录一次温度、压力、流速。
“明日六点执行探针二次投放。”她说,“验证长期稳定性。”
“行。”陈浩迷迷糊糊应了一声。
就在他快要睡着时,主控台屏幕突然闪了一下。
温度曲线再次跳动。
七十九点五。
这次没有回落。
娜娜镜头转向屏幕。
陈浩睁开一只眼。
“它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