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墨重新落座,目光沉静地看向李恪,之前的宏大论述此刻收敛,化为具体而微的构建。“纲领既定,细则需明。恪殿下既掌教习,于这文武课程设置,可有具体思量?”
李恪精神一振,知道这是将理念落地的关键。他略一沉吟,便条分缕析地道来:“文课方面,恪以为,需远超传统书院范畴。经史子集乃涵养根基,不可或缺,然讲授需侧重其微言大义与治世智慧,而非单纯训诂考据。此外,必须增设数门关键实学。”他屈指数道,“其一,舆地之学,不仅要精研大唐十道舆图,更需囊括西域三十六国、吐蕃高原、漠北草原、辽东山川、乃至南洋群岛、西洋(印度洋)沿岸乃至更远之地的海陆形势、物产风俗、邦国概况。其二,经济算术,需通晓钱谷、漕运、贸易、赋税之理,能进行复杂演算,明晰利弊。其三,简易律法,非为培养刑名,而是令其知晓规矩方圆,明了权利边界,未来无论治理地方还是制定规章,皆有法度可依。”
他顿了顿,继续道:“武课亦然,不止步于阵战搏杀。需极端重视基础体魄之锤炼,耐力、力量、敏捷,缺一不可。需加入团队协作之演练,令其懂得如何与同袍配合,发挥整体之力。野外生存、辨识方向、寻找水源、应对恶劣天候,乃至基础的创伤自救与互救,皆应纳入必修。更重要的,是危机应对之预演,模拟可能遭遇的种种突发险境,培养其临危不乱、快速决断之能力。”
东方墨听得极为专注,不时微微颔首。待李恪言毕,他补充道:“你所言,已极为周全。然,尚有一点,关乎‘理念为魂’,需单独设科,我称之为‘心学’。”
“心学?”李恪眼中露出探寻之色。
“正是。”东方墨语气凝重,“此科不授具体技能,专为锤炼心志,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可通过研读先贤面对抉择之典故,剖析历史关键时刻人物之心路历程,进行假设情境之辩论,乃至安排特定的静思、苦修环节,引导学员深刻反思何为‘义利’,何为‘取舍’,何为‘坚守’。务使其明白,所有文韬武略,若无坚定之心志与正确之理念指引,非但不能造福,反而可能酿成巨祸。”
他将文武之道与心志锤炼紧密结合,构建起一个近乎完美的育人框架。文能通晓古今、明辨四方,武能强健体魄、应对万变,心能坚如磐石、不迷失方向。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无论面对的是朝堂博弈、沙场征战、异域交涉还是技术攻坚,都能从容应对,秉持初心。
窗外的海涛声不知何时变得舒缓,仿佛也在静静聆听着这番关于塑造未来栋梁的深远谋划。
“轮践制,乃联通‘知’与‘行’之关键桥梁。”东方墨肯定了李恪的核心提议,随即将其纳入更宏大的框架中细细雕琢,“然此制需周密设计,方能收实效,而非流于形式的游历。”
李恪见东方墨深入支持,精神更为振奋,接口道:“恪初步设想,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学员修业至第二年,根基稍固,心性初稳时,便可开始。不必全员同时出动,可分批次,每批数十人,由经验丰富的教习或墨羽老成员带领,奔赴不同领域进行短期历练,为期一至三月不等。”
他具体阐述道:“或至琉求墨城,参与港口管理、市集贸易核算,感受海外枢纽的日常运作与利益博弈;或至盘州盐田、新建船坞,亲手参与劳作,了解生产之艰辛与技术之关键;或至云涯州,进入山岳营协同巡防,亦或跟随处理部族事务的官员,学习如何与山鹰部民乃至周边未归附部落打交道,体察不同文化之碰撞与融合。”
东方墨微微颔首,补充并深化道:“此阶段,目的在‘广见闻,接地气’。然,尚需第三阶段,以求‘深钻研,验真知’。可在学员毕业前最后半年,设定‘毕业实务课题’。依据其前两年所展露的禀赋与志趣,由其自主选择,或由教习指定一项具体而微、却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他举例说明,目光中带着引导:“譬如,令其为一处新发现的琉求溪流设计小型引水灌溉方案,并估算所需人力物力;或令其分析盘州至广州某条商路的利润与风险,提出优化建议;或令其研究云涯州某种特有草药的性质与可能用途;甚至,可令其尝试起草一份与某个小型海岛部落进行贸易往来的基本章程。课题不求宏大,但求独立完成,有调研,有分析,有结论,更要有可行的实施建议。最终成果,需由相关领域执事与核心教习共同评定,作为其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
“此法大善!”李恪眼中光芒大盛,“如此,非但能检验其学识是否扎实,更能极大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且课题本身,或也能为墨羽各领域带来新的思路与切实的助益。”他略一思索,主动请缨,“南洋墨网辖下,商船往来众多,新接触的岛屿部落亦不在少数,可为学员提供大量此类课题所需的一手资料与历练环境。恪亦可将这些年与塔雅及山鹰部民打交道、乃至平定岛内乱时积累的沟通、妥协、乃至必要时果断处置的经验,系统整理,融入心学与实务教学之中。”
两人在这一细节上越谈越深入,从学员的安全保障,到带队人选的资质,再到课题的难度分级与评定标准,逐一推敲。原本只是一个构想的“轮践制”,在两人的共同谋划下,渐渐变得血肉丰满,条理清晰,成为一个极具操作性且前景广阔的培养环节。窗外的日光渐渐升高,将海面映照得更加璀璨,也仿佛照亮了这条旨在锻造真正经世致用之才的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