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三营长不就是现成例子?除了怕死怕打仗,难道不想升官发财?要是投靠鬼子能让他当上团长,跟楚云飞平起平坐,这' 厚禄'够不够当遮羞布?所以扯什么借口都是白搭!\"
\"再说岛国这群鬼子——咱们管他们叫'鬼子'可真没冤枉人。知道为啥不叫美丽国、欧罗洲人'鬼子'?因为他们早就不是人了,是彻头彻尾的恶鬼!\"
\"岛国这地方挺邪性。要我说,他们就像突然翻了身的恶奴——好比东北大户人家的管家,平时装得忠心耿耿,一朝得势反倒比原主子狠毒十倍。抢了家产不算,还要把旧主往死里糟践。\"
\"这帮人骨子里就这德性!明明千百年来捧着华夏文化当祖宗,等自己翅膀硬了,不敢去欧罗洲列强面前逞威风,反倒专挑贫弱的华夏往死里咬。为啥?奴才翻身就要拿旧主撒气呗!\"
\"所以他们练兵的法子也邪门——根本不把士兵当人,硬生生训成嗜血的野兽。这套路你细品,是不是跟驯牲口一个路数?\"
“这些因素全部被激发出来,他便认定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论面对旗鼓相当的对手,还是实力悬殊的敌人,最终无一例外都取得了胜利。”
“这种现象起初只是一两年、一两次的偶然,久而久之,历经数十年、数十次后,便滋生出盲目的自负。这种盲目既悲哀又可怖,一旦根深蒂固,便会彻底扭曲人的心智!”
“试想,他们既傲慢又凶残,陷入这种状态时,展现出的便是最骇人的一面。”
朱传武轻叹一声,望向许平,耸了耸肩:“是啊,他们如野兽般丧失人性,却仍是活生生的人。难道真能战无不胜?这就是现实的法则吗?”
许平摇头一笑,摆手道:“你可以这么想,也可以不这么想。但在我看来,即便他们是天兵神将,或是真正的强者,最终也必败于我们之手!”
他转头看向朱传武:“你征战多年,可曾读过《论持久》?”
朱传武点头:“曾有幸拜读,真是了不起的着作!所以我常想,八路军这样的队伍,注定会赢得胜利。”
许平赞同道:“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这本书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在第二战区、第一战区,乃至第三、第四战区都广为流传。”
“据说连蒋光头也曾翻阅,各方反应各异。更有趣的是,连鬼子那边也研读过此书。”
朱传武凑近一步,好奇道:“当真?您见识广博,可曾见过相关报道?”
许平摆手道:“确有报道。此书问世两年多,最推崇的当属第三战区白长官。他将精髓概括为‘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
朱传武皱眉:“如此总结,倒也算精辟。”
许平却摇头:“不然。这仅是军事层面的解读,而书中真正的核心,是地缘格局的深刻剖析。”
“百年前,岛国一位学者曾比喻:倭寇对华夏,犹如蚂蚁啃噬大象。蚂蚁虽小,却能咬得巨象痛不欲生,甚至啃掉整条象鼻——这鼻子的体积远超蚂蚁本身。”
“可一旦激怒大象,它只需一脚踏下,蚂蚁纵有侥幸,也难逃粉身碎骨的下场。这便是他们骨子里的认知!”
\"这种认知本质上是对地缘格局的理解。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敌强我弱形势下,侵略者终究无法彻底征服我们!\"
\"纵观历史,类似情形仅出现过两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即便短暂得逞,要么被同化吸收,要么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走向溃败。\"
\"这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发展韧性,更反映出侵略行为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这部着作贯通古今,全方位对比两国实力。有趣的是,第三战区白长官给予高度评价,据说蒋氏也在日记中有所记载——虽然具体内容无人知晓。这位先生倒是继承了曾国藩写日记的习惯。\"
\"更耐人寻味的是,《论持久战》的作者同样推崇曾文正公。这位历史关键人物既是旧秩序的拯救者,又是新时代的奠基人,历史总是充满这样的辩证法则。\"
朱传武轻叹一声。他虽略知一二,但大敌当前不便深究,只得若有所思地点头。
许平挥袖道:\"能将这些要素融会贯通实属不易,但困难不等于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不仅第二、第三战区在研究,日军方面也通过某位上海文人的 译本接触到这部着作,甚至在军部引发讨论。\"
\"从高层将领到参谋本部都做过专业评估,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陷入了着作预言的困境。最讽刺的是,他们竟认为能找到 之法!\"
朱传武眉头紧锁:\"既知必败,还能想出对策?\"
许平笑道:\"这就是现代战争与古代的不同。《孙子兵法》讲究秘而不宣,但现在双方都在明处博弈...\"
.
\"其实所有战略本质都是瞬息万变的较量。局外人往往能清晰判断利弊得失,但置身生死鏖战的双方却难有这般清醒。\"
\"当伤亡累积到一定程度,退让意味着失败,坚持或许迎来转机。但真正的胜负手,往往藏在出其不意的战术变化中。\"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早已超出了局外人的判断。古人常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是这个道理!”
“局外人只要与战事无关,随便找个略通历史、典故的人都能看透局势。深陷其中则不然。日军对《三国演义》推崇备至,自比为最初弱小的吴国,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魏国,不仅吞并了他们眼中的‘蜀汉’,更企图向真正的‘魏国’进犯。”
许平冷笑一声,摆手道:“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有独到的见解,比如《论持久战》。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根本原因是对当前战局的不满!”
“当年他们兵强马壮,尤其是三七到三八年,狂妄叫嚣三个月内 华夏。这种速胜论调背后,是他们近百年的精心准备,从理论到实践一应俱全。”
“倘若真如他们所愿,沿着铁路干线长驱直入,确实能将华夏撕裂成三四块。然而计划为何破产?正是因为我们改变了策略,将南北防线转为东西走向,利用江河天险阻敌。”
“虽然成功将敌人拖入泥潭,但我们的物资消耗同样巨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物资的重要性。”
望着夜色中络绎不绝运送物资的队伍,许平叹了口气,对朱传武说道:“物资是决胜关键。蒋光头尚有列强支援,而我们只能从小鬼子手里抢,靠自己的专家生产。”
“鬼子见三个月无法 华夏,便大肆扶植皇协军,划分地盘搜刮民脂民膏,美其名曰‘大东亚共荣圈’。”
“这些‘王道乐土’的幌子不值一提,但他们《论持久战》的观点却耐人寻味——利用我们打击自己,正是所谓‘大东亚共荣’的精髓。”
“他们妄图联合华夏、高丽乃至东南亚,搞什么‘亲善活动’,实则为了榨取更多资源。可笑的是,他们始终不肯停下侵略脚步,妄想以战养战,最终闹出不少荒唐事!”
许平挥了挥手,\"他们与我们相处太久,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要么彻底控制我们,将我们变为奴隶,要么就会被我们同化。\"
\"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驱使他们必须建立某种制度,表面高举仁义道德,实则让他人冲锋陷阵。这就是家奴的本质!\"
\"昔日的奴隶翻身做主后,对待旧主往往更加残忍。'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做派确实令人痛恨!\"
\"但看看这些倭寇,当年不过是我们的藩属小国,如今凶狠起来何止残忍十倍百倍!\"
朱传武闻言叹息,向许平投去询问的目光——这番道理真能奏效吗?
许平突然笑了,\"管个屁用!战争胜负取决于能否形成燎原之势,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倭寇再多,终有被消灭的一天!\"
\"等他们失去补给,龟缩在弹尽粮绝的县城和大城市时,所有华夏儿女都会觉醒。到那时,汉奸们就会暗中勾结各战区,上演什么'曲线救国'的戏码了!\"
朱传武大笑,\"大当家这番预言倒有趣,真会出现这种情况?\"
许平摆手,\"不是会不会,这是历史规律。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再到唐宋元明,这种事屡见不鲜。\"
\"就像三家分晋,原本是四家势力。在合纵连横的博弈中,强弱此消彼长,老祖宗早就参透了其中玄机。\"
朱传武点头,\"倭寇确实气数将尽,您总是能坚定大家的信念。\"
许平摇头,\"我从不给人灌鸡汤。战争就是战争,有其铁律。比如元灭宋,草原文明本不如农耕文明先进,却凭铁骑横扫欧亚,最终完成战略大转移,这绝非偶然。\"
\"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是伟大的战略家。以少胜多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综合实力——精良的装备、灵活的战术,更重要的是卓越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