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棚外的露水打湿了鞋面,林宇踩着晨光往教室走时,远远就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新教室的墙还没干透,泥墙上已经画满了孩子们的涂鸦:戴着草帽的光伏板、会发光的蘑菇、流着水的竹筒,最显眼的是角落里那片用白色石灰画的星空,每颗星星旁边都写着一个名字——是那些捐过设备的人,孩子们说要把他们记在天上。
“林叔叔!”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作业本跑过来,本子上歪歪扭扭写着“光合作用”四个字,旁边画着个太阳对着光伏板笑,“老师说,这就是光变成电的魔法!”
林宇摸了摸她的头,目光落在教室门口的新物件上——那是个用棕榈树干做的架子,上面摆着几台旧光伏板,是孩子们央求马哈迪“退役”后留下来的。“这是我们的‘实验室’,”小姑娘骄傲地介绍,“我们在学怎么修它们,就像阿米娜阿姨那样!”
不远处,阿米娜正蹲在架子旁,给几个孩子演示如何检测线路。她的工具箱里除了常规工具,还多了个陶罐,里面装着改良后的防锈膏,罐口用布封着,布上绣着“生命结”的图案。“记住,”她指着一块锈迹斑斑的电池板,“雨季前要给螺丝涂这个,就像给牛羊涂驱虫药一样,提前做好准备才不会生病。”
江诗雅站在教室后墙前,看着上面贴着的《民间智慧集》手抄本。孩子们用炭笔把每页内容都抄了下来,还在空白处加了自己的注释:“竹篓防晒法——我们可以用棕榈叶代替!”“蜂蜜防锈膏——加点芒果汁会不会更香?”字迹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的执拗。
“你看这个,”江诗雅指着其中一页,“他们把墨西哥的草药罐和当地的白蚁防治法结合了,说把草药埋在设备底座旁,既能驱虫,又能让白蚁不敢咬线路。”
林宇凑过去一看,下面还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陶罐埋在土里,引线连到光伏板支架,旁边写着“药气顺着线走,虫子就怕了”。“这哪是注释啊,是新发明!”他掏出手机拍照,“赶紧发给研发部,说不定能启发新的防蚁方案。”
中午的阳光热起来时,马哈迪带着大家去看新盖的菌菇烘干房。房顶上铺着半透明的塑料布,既能透光,又能保温,是用光伏板的包装材料改的。“省了买玻璃的钱,”马哈迪得意地说,“烘干的蘑菇颜色更亮,收购商说能多给两成价。”
烘干房的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安装新设备——是根据孩子们的“星空图”改良的智能温控器,屏幕上能显示当地的星空图案,温度过高时,星星会闪烁提醒。“这样就算不识字的人,也知道该调温度了。”负责安装的小伙子说,他是阿米娜的大儿子,上个月刚通过了设备维修认证。
林宇忽然注意到,烘干房的梁上挂着个熟悉的物件——是小林奶奶编的簸箕,里面装着刚采收的蘑菇。“这是小林寄来的,”马哈迪解释,“她说这个簸箕通风好,装蘑菇不容易坏,还附了封信,教我们怎么编更结实的款式。”
江诗雅打开那封信,信纸是用咖啡渣做的,带着淡淡的香气。信里画着详细的编法步骤,旁边写着:“我家孙子说,你们的棕榈棚特别好,等他长大了,要去学怎么盖。”
夕阳西下时,大家坐在棕榈棚下吃饭。陶罐里炖着蘑菇汤,香味混着棕榈叶的清香在空气里弥漫。孩子们举着竹筒做的杯子,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声音清脆,像风吹过竹林。
林宇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明白“传承”二字的分量。不是把自己的经验原封不动地塞给别人,而是像这样,让中国的竹编、非洲的棕榈叶、墨西哥的草药,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既像你、又像我、更像它自己的模样。
夜幕降临时,新教室的灯亮了。是孩子们自己修好的光伏灯,光线虽不如城市的路灯明亮,却足以照亮每一张认真读书的脸。林宇和江诗雅站在棚外,看着墙上那些跳动的光影,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正在生长的明天。
“该回去了,”江诗雅轻声说,“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把光带过去。”
林宇点头,目光却舍不得离开那片光亮。他知道,他们走后,这里的故事会继续——阿米娜会教更多人修设备,孩子们会在星空下写下新的汉字,马哈迪的棕榈棚里,会结出更多带着光的果实。
而这些故事,终将像那顶草编帽上的纹路,一圈圈蔓延开去,连成一片跨越山海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