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充满野性与冒险精神的论文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第二位学员已应声上台。
与巴特尔的草原豪迈不同,这位学员步伐沉稳,眼神专注,手上甚至能看到长期与工具打交道留下的茧子。
他叫石磊,入伍前是赤火谷农具坊的一名优秀工匠,因善于钻研、头脑灵活被选拔入学。
他向台上台下敬礼后,转身挂起了自己的论文提纲,标题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工匠般的精准与务实:《标准化、模块化对野战后勤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这个题目似乎没有“纵深游击”听起来那么惊心动魄,却让主席台上的陈烬、卫恒,瞬间提起了精神。
他们深知,对于志在天下的大军团而言,后勤的效率,往往比一两场战术奇袭更能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
石磊开始陈述,他的语言不像巴特尔那样充满激情,却逻辑清晰,条分缕析,每一个论点都像精心打磨的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入整体论证中:
“社长,各位教官,同志们。我的论点很简单:我赤火军欲与天下强敌争锋,非仅靠将士勇猛,更需有一个能支撑大兵团高速机动作战的、如臂使指的后勤体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标准化’与‘模块化’。”
他首先指出了当前后勤的痛点:“目前我军后勤物资,来源不一。箭矢长度、箭头重量略有差异;弩机零件互不通用,坏了一处,往往要运回后方大修;帐篷规格不同,零部件丢失难以补充;炊具大小不一,野炊时效率低下……这些看似微小的‘不一致’,在战场上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效率损耗和战斗力损失!”
接着,他抛出了核心解决方案:
“标准化:制定全军统一的、精确的物资生产标准。例如:箭矢,规定统一长度、重量、箭镞形状,所有工坊依此生产。弩机,规定关键部件的尺寸和接口,实现同型号弩机零件的完全互换。帐篷、炊具、乃至背包、水壶,皆制定标准规格。”
“模块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后勤物资组合成标准‘模块’。例如:一个‘步兵补给模块’包含标准数量的箭矢、干粮、药品、备用零件,正好满足一个步兵队若干日作战所需。一个‘医疗模块’包含标准配置的绷带、药材、器械。运输时,以‘模块’为单位装箱、驮运,清晰明了,便于统计和分发。”
他详细论证了这样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运输效率倍增:标准包装,便于堆叠装载,节省空间,缩短装运时间。”
“分发速度极快:前线需要补充时,无需开箱清点零散物品,直接按‘模块’领取,速度提升数倍。尤其在激战中,快一刻钟补充箭矢,可能就决定胜负!”
“战场维修便捷:弩机坏了?换上标准零件即可!帐篷杆折了?换一根标准的!大大减少了非战斗减员和装备废弃。”
“生产管理优化:后方工坊按标准订单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控,更能预估产能和需求。”
石磊最后总结,目光灼灼:“这并非空想!我在工坊深知,统一了犁铧尺寸,生产效率立马提升。将此理念扩至全军后勤,必将使我军获得远超敌手的机动、持久和恢复能力!曹操的补给线漫长混乱,各州郡物资制式不一,这正是我们可以倚仗的系统性优势!”
陈述完毕,会场内异常安静。
许多学员,尤其是来自战斗部队的,最初可能觉得这题目枯燥,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补给混乱、零件不对的挫折,顿时对石磊的方案深感认同。
陈烬的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极其赞赏的光芒。
这个学员的想法,直指现代军队后勤建设的核心,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一两个新战术!
“石磊学员,”陈烬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振奋,“你的论文,看似朴实,其战略价值,或许不亚于十万精兵!你从一个工匠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打造一支真正现代化军队的筋骨!”
他立刻追问细节:“实现全军标准化,涉及所有工坊,工程浩大,你认为第一步该如何走?又如何让各部队习惯并执行?”
石磊显然深思熟虑:“回社长!第一步,应成立‘军工标准局’,优先制定最常用、最影响战斗的物资标准,如箭矢、弩机核心件、单兵口粮。强制要求所有工坊按新标生产,旧标物资逐步淘汰。其次,选择一两个主力营进行试点,配发全套标准化物资,检验效果,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过程中需严格监督,对违反标准者追究责任。”
卫恒补充问道:“敌军若缴获我标准物资,岂不也能使用?”
石磊答道:“确有此风险。但利远大于弊。且我们可在核心部件上预留改进空间或加密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组织力和执行力来推行标准,而敌人即便拿到实物,也难以模仿其背后的生产体系和纪律。”
陈烬满意地点头,当场做出决定:“论文评级:优+!建议:立即着手筹备‘军工标准局’,由石磊学员加入核心筹备组,并抽调相关工匠、后勤军官,尽快制定出第一批标准草案。此事务必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推进!”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如果说巴特尔的论文是锐利的矛尖,那么石磊的论文就是坚固的盾身和高效的筋腱。
这一攻一守,一奇一正,完美展现了赤火军事学院首届学员的思维深度和实用精神。
这场论文答辩会,已然成为赤火军事思想的一次集中迸发和创新盛宴。
所有人都期待着,下一位学员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