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 104
远远去了的夏之音乐,翱翔于秋间,寻求它的旧垒。
the music of the far-away summer flutters around the Autumn seeking its former nest.
一、文本解读:一只寻找旧巢的飞鸟
在这句诗中,泰戈尔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跨越季节的画面。“夏之音乐”是一个极富诗意的意象,它代指夏天里鸟儿的欢歌、昆虫的鸣叫、树叶的沙沙声,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夏天独有的旋律,代表着那段时光的生机与活力。诗人用“翱翔”一词,赋予了这音乐以动态的生命,仿佛它是一只有形的飞鸟,在空气中轻盈地飘荡。
诗歌的背景,是“秋”。这通常象征着成熟、收获,但也带着一丝忧伤和寂寥的季节。在这秋日里,“夏之音乐”这只飞鸟,正在“寻求它的旧垒”。它徘徊着,寻找曾经栖息过的地方。这个动作,生动地流露出一种对过去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便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段辉煌的过往(夏之音乐),如同一只迷路的鸟,在物是人非的当下(秋),徒然地寻找着它那早已不复存在的归宿(旧垒)。
二、诗意探析:季节的乡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精准地捕捉到了“乡愁”这种情感的本质。但它所描绘的,并非一种空间上的乡愁,而是一种时间上的乡愁。
“夏之音乐”,就是一位时间的异乡客。它被过去的时光所流放,徘徊在不再属于它的季节里。它对“旧垒”的寻求,正是一种对过往黄金时代的深深眷恋。这种眷恋,让当下的秋日,染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秋天本身是丰收与静美的,但因为有了这首无处安放的“夏之音乐”在空中回荡,秋日便平添了几分“物是人非”的伤感。
这首诗也揭示了“记忆”的某种主动性。记忆,并非只是被动地储存在我们脑海中的档案,它是有生命的。它会时常地“翱翔”、会主动地“寻求”,它以一种萦绕不去的方式,参与并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心境。
诗中“旧垒”一词,也暗示了这场寻找必然的结局——无果。巢穴已旧,夏天已逝,时间无法倒流。这首诗的动人之处,不在于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在于这场寻找本身那份优雅而伤感的姿态。
三、延伸思考:告别“旧垒”,奔向前方
泰戈尔的诗,真实地描绘了我们内心那份对过往的留恋,那份“季节的乡愁”确实动人。然而,诗中“夏之音乐”那徒劳的盘旋,也恰恰在提醒我们:沉湎过去,是没有出路的。
过去的美好,如同那“远远去了的夏天”,留不住,也回不去。我们能做的,唯有把握当下、珍惜当下,同时瞄向未来、面向未来。人生不是一场回望,而是一场前行。那只寻找“旧垒”的飞鸟固然情深,但一个真正有力量的生命,他的目光永远是向着前方的地平线。
对此,耶稣曾有一个更为决绝的告诫,为“前行”的必要性给出了最严肃的注脚。他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加福音 )
这句箴言的意象清晰:“手扶着犁”,象征着一个人下定决心,告别过去,开始追随真理、奔向新生(即“神的国”)的征程。这是一个需要全然投入的、不可逆转的决定。
而“向后看”,则是一种“三心二意”的、内心分裂的状态。它意味着虽然身体在向前,但心灵依然留恋着、牵挂着那个已被抛在身后的“旧垒”(旧的生命状态、旧的价值观、旧的罪与依赖)。这是一种不彻底的悔改,一种不完全的信靠,一种对过去和未来都想占有的摇摆心态。正如圣经中罗得的妻子,因回头顾盼索多玛城而被变为盐柱,她的“回头看”,象征的正是对旧有罪恶生活的留恋。
因此,“不配进神的国”,并非一种对“犯小错”的严苛惩罚,而是一个关乎生命方向的根本性判断。一个内心分裂、始终回望过去的人,从根本上无法全心全意地拥抱和进入一个全新的、需要全然委身的未来。 他因留恋过去,而失去了进入未来的资格。
这正是在比喻我们的生命之旅:我们若一边走着今天的路,一边频频回望昨日的“旧垒”——无论是沉湎于过去的荣耀,还是纠缠于过往的伤痛——我们的生命之路,也必将变得歪歪扭扭,甚至走向邪路(歧途)或停滞不前,无法抵达未来那应许的“标杆”。
所以,绝不能让回望或留连成为我们前行的羁绊。生命要求我们作出清晰的选择——毅然向那逝去的过去挥手告别,面向未来,向着前方的标杆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