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法委书记办公室的窗帘并未完全拉拢,夕阳的余晖将沈青云的身影投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勾勒出一种沉静的疲惫。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西南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方案》的初稿,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昨日市井走访时捕捉到的声音——摊主的抱怨、老人的怀疑、劳动者的叹息。那些声音像细密的针,刺破了宏观报告构筑的图景,让他真切地触摸到政策与民生之间那道若隐若现的鸿沟。
他拿起笔,在方案扉页空白处用力写下:“治理之道,重在基层,难在落地,成在细节。” 这不再是口号,而是昨日行走沉淀下的灼热认知。他决定,不再满足于文件上的推演,要亲手点燃一盏灯,照亮这“最后一公里”的模糊地带。
---
数日后,沈青云的专车没有开往气派的市级行政中心,而是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昆北市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区——清河路社区门口。这里一侧是建成不久、管理尚可的回迁安置小区“清河家园”,另一侧则是等待改造、设施陈旧的老旧散居区“螺丝巷”。选择这里,正是因为它的复杂与普通,是西南省无数类似社区的缩影。
社区书记周为民,一个四十多岁、鬓角已染微霜的汉子,小跑着迎出来,双手在旧夹克上擦了擦才伸出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和些许困惑。他接到通知说省政法委有领导要求“看看”,却万万没想到是沈青云亲自来,而且指名要“直接去网格,不看台账”。
“沈书记,欢迎您……”周为民的话被沈青云摆手打断。
“周书记,今天我不是来听汇报的,是来当学生的。”沈青云的目光扫过社区服务中心略显空旷的大厅,墙上挂满了整齐的制度和流程框图,他记得上次走访时那个大妈的评价,“带我去看看你们的网格员是怎么工作的,就去……‘螺丝巷’那边。”
“螺丝巷”狭窄逼仄,电线如蛛网般在头顶交织,空气中飘着饭菜香和隐约的霉味。网格员小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正拿着手机和一本厚厚的民情日志,挨家挨户敲门。沈青云示意周为民不要声张,默默跟在后面。
他们走到一户门口堆着杂物的老人家里。小李熟稔地打招呼:“张奶奶,我又来啦!上次您说水管有点渗水,我联系了水务公司的志愿者,下午他们轮休就过来帮您看看,免费的!”
屋里传来老人沙哑而警惕的声音:“小李小李,又麻烦你……真能免费?别到时候又收钱,我老婆子可没那么多……”
小李耐心地解释,掏出手机展示志愿者服务队的照片和承诺书。沈青云站在门外,能清晰地听到老人语气从怀疑到将信将疑的细微变化。他看到小李的民情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的情况:独居老人买菜不便、几户共用电表常引发纠纷、某处路灯坏了许久……
“每天都要走一遍?”沈青云轻声问周为民。
“规定是每周至少全覆盖一次,但小李他们……基本天天都泡在巷子里。”周为民叹了口气,声音压低,“人手太少,事情太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建、综治、城管、民政、消防……所有任务最终都落到网格。他们工资不高,责任却重,留不住人啊。有点能力的,干几年就想办法考走了。”
沈青云注意到周为民眼中深藏的疲惫,以及小李那本日志边缘被翻磨起的毛边。他心中的某个部分被触动了。宏大的治理体系,最终要靠这些微末岗位上的人的耐心和韧性来支撑。他们面对的,不是文件上的“服务对象”,而是张奶奶具体的疑虑、李大爷实际的困难。
在一处拐角,他们被几个正在用公共水龙头洗菜的居民围住。大家起初有些拘谨,但见沈青云态度平和,便七嘴八舌地说开来。
“领导,不是我们不支持工作,你看这巷子,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心里慌啊!”
“说是要改造,喊了三年了,影子都没见!”
“社区是好心,但有些事他们也没办法,得上面点头……”
沈青云认真地听,不时追问细节。他没有轻易许诺,只是默默记下:消防安全隐患、改造计划滞后、社区权责不匹配。他看到的是具体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社会治理概念。
随后在社区会议室的小范围座谈会上,气氛依然有些凝滞。沈青云让小李把他的民情日志放在桌子中央。
“同志们,”沈青云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刚才在‘螺丝巷’,我看到小李同志日志上记着,‘王大爷,子女不在身边,每周二需要帮忙买一次米’。我看到张奶奶担心修水管要钱时的眼神。也听到大家担心消防车进不来。”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社区干部和几位被邀请来的居民代表。
“我们制定的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文件传达到居民手里之前,在资金拨付到项目上之前,连接政策与百姓的,是什么?”他指向那本日志,“是你们,是这本记得密密麻麻的日志,是网格员一次次敲门、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协调。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是墙上挂了多少流程图,上了多少智能系统,而是张奶奶的水管有没有修好,王大爷的米有没有人买,消防通道是不是畅通。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汇聚起来,就是老百姓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评判,就是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和安全感的来源!”
他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社区干部们抬起头,眼神里有了光。周为民攥着笔记本边缘的手指微微放松。
“但是,”沈青云话锋一转,“我们不能只让基层的同志‘带着镣铐跳舞’。周书记,你刚才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如果太钝,太短,怎么绣出美丽的锦绣?”他看向随行的政法委和市委政法委的同志,“我们顶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基层的承载能力和实际需求。要赋能基层,而不仅仅是任务下压。”
他当即提出,以清河路社区为起点,启动一个“微光计划”试点:
1. 赋权: 探索建立社区职责清单和准入制度,非社区主责的事务,建立部门下沉人员或购买服务机制,为社区减负。赋予社区党组织更多协调区域内资源的权限。
2. 增能: 提高网格员待遇,打通晋升渠道,加强实务技能培训。推动“法律明白人”、“平安志愿者”等力量深度融入网格。
3. 技术赋能但不替代: 开发更便捷的社区治理App,但核心是辅助网格员工作,数据共享要服务于基层研判和决策,而非增加填报负担。
4. 联动解难题: 针对“螺丝巷”消防隐患等单个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由市、区政法委牵头,建立“吹哨报到”机制,协调消防、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合会诊,明确责任和解决时限。
“这个‘微光计划’,不求速效,不图虚名。”沈青云最后说,“我希望,它能像它的名字一样,汇聚每一名基层工作者、每一位热心居民身上的微光,最终照亮我们治理体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就从修好张奶奶的水管,打通‘螺丝巷’的生命通道开始。”
会议结束,周为民送沈青云到车边,这个中年汉子的眼眶有些发红,他用力握着沈青云的手:“沈书记,您……您说的,都是我们心里憋了多年的话!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干!”
沈青云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转身上了车。
车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沈青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他知道,“微光计划”前路必然坎坷,会触及利益,会遭遇惯性阻力。但这一次,他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文件,而是张奶奶可能绽放的笑容,是“螺丝巷”居民未来可以安睡的夜晚,是周为民和小李们眼中被点燃的火苗。
这条通往人心的基层治理之路,注定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坚韧的实践,以及,无数微光的汇聚。而他,愿意做那个最先点燃火种,并守护这光芒不被风雨吹灭的人。他的征程,在深入市井、俯身基层后,找到了最坚实、也最温暖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