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跟着防疫团队走进鸡舍,看到鸡群精神饱满,饲料槽里放着专家调配的“营养饲料”。“专家说这个饲料能提高鸡的抵抗力,还能让鸡蛋的蛋黄更黄,现在我们的鸡蛋在城里超市很抢手,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负责人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刚下的鸡蛋,递给陆云看。
在鸡舍旁边的“技术服务站”里,陆云看到了“技术需求动态台账”,上面记着“下周需要学习‘鸡舍通风改造’”“想了解‘鸡蛋深加工’技术”等需求,旁边还标注了“已对接南方某生物高校专家,预计下周下沉”。“有了这个台账,我们再也不用‘瞎等专家’,有问题能及时解决,心里特别踏实。”负责台账的村干部说。
随后,陆云又去了南部稻虾共养产区。这里由中部某农业高校的专家对接,之前因雨季水质浑浊,虾苗死亡率很高,专家来了之后,引入了“生态滤水系统”,在稻田周边挖了滤水沟,种上水生植物,雨水经过过滤再流入稻田,水质问题彻底解决了。
“现在虾苗存活率从60%涨到95%,亩产虾量从200斤涨到350斤,而且大米因为有虾的粪便当肥料,口感更好,成了‘生态稻虾米’,一斤能卖18元。”合作社负责人说着,带陆云去了稻田边,不少农户正在捕捞小龙虾,一网下去,满是肥硕的虾,农户们笑着数着数量。
“专家还帮我们搞了‘稻虾共生研学游’,周末有城里的家庭来体验,孩子们插秧、钓虾,家长们买大米、买虾,每个周末能多赚3万多,我们还雇了10个老农当‘研学向导’,每月能多赚2000元。”负责人的话,让陆云想起了之前农户的担忧,如今看来,这些担忧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调研途中,陆云接到了教育部的电话,说又有12所高校主动加入校地对接机制,还新增了“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电商运营”等专业团队,甚至有高校提出要和合作社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基层实践中学习技术、积累经验。
“不少大学生还说,毕业后想留在农村搞农业,觉得现在农村有奔头。”教育部负责人的话,让陆云心里很是欣慰——校地对接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农村吸引了年轻人才,这正是农村振兴最需要的力量。
回到京都,陆云立刻把调研情况整理成报告,还附上了农户的手写感谢信和现场照片,送到最高层案头。最高层翻看报告时,不时停下询问细节,当听到“已有30所高校参与,解决技术难题800多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时,满意地点了点头。
“校地协同做得好,既发挥了高校的科技优势,又激活了基层农业的活力,还让年轻人看到了农村的希望,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最高层抬起头,对陆云说,“接下来要继续扩大范围,让更多高校、更多专家参与进来,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户增收、农村振兴的‘硬支撑’。”
陆云郑重应下,心里满是动力。离开会议室,他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想起了基层农户收获时的笑脸,想起了专家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大学生们对农村的期待。他知道,校地协同的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而基层农业,也会在科技的赋能下,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农户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接下来的日子里,“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在全国陆续建成,“校地成果共享平台”的访问量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下沉基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陆云看着这一切,在日记里写道:“校地协同,是科技与民生的牵手,是希望与未来的播种。只要我们坚持以民为本、以科技为翼,农村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校地农业技术对接机制推行半年后,陆云的办公桌上堆了满满一摞来自基层的“反馈包裹”——有东部草莓合作社寄来的新鲜草莓,果蒂还带着露水;有西部养殖基地的土鸡蛋,蛋壳泛着自然的粉白;更厚的是手写感谢信,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却都藏着实打实的感激。
他逐封拆信,把关键信息记在笔记本上:“草莓亩产多收800斤”“鸡群半年没出一次疫情”“稻虾米卖上18元一斤”,每记一条,就用红笔打个勾。随后他拨通推进组电话:“马上开会,校地对接不能停在‘解决眼前问题’,得让技术扎在农村、留得住。”
会上,团队很快敲定三项新举措。一是建“技术需求动态台账”,每个村设1名联络员,每周收集合作社、农户的难题,更新后同步给对接高校;二是开“专家下沉绿色通道”,专家下乡的差旅、住宿全由财政承担,不用高校、基层掏一分钱;三是搭“成果共享平台”,把专家的解决方案整理成图文手册,全国基层都能免费看。
举措落地第一周,陆云就带着团队去了东部草莓主产区。刚到合作社,就见北方某农业高校的李教授蹲在大棚里,手里拿着病叶,给围过来的农户讲解:“叶子上的白斑是白粉病,要控制湿度,再用生物药剂,比化学药安全,草莓还不残留。”
农户们听得认真,有人拿笔记本记,有人举手机拍视频。合作社负责人凑过来,指着旁边的冷库说:“上周台账里提了‘草莓放不住’,李教授这周就带了保鲜方案,这冷库是按专家设计建的,能多存10天,现在能卖到更远的城市,价也涨了4块一斤。”
陆云走进冷库,看见草莓按采摘日期分箱摆放,每箱都贴了“保鲜温度1-3c”的标签。“以前摘下来3天就软,现在能放13天,上个月多卖了20万,年底给农户的分红,少说能多10%。”负责人笑着说,旁边的老农也接话:“专家还教我们疏花,少留花,果子长得大,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