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工业大学的新能源实验室更热闹。教授带着研究生们,正和新能源企业的工程师讨论电池储能技术。“企业投了500万建联合实验室,咱们负责研发,他们负责转化,上个月刚申请了3项专利。”教授擦了擦额头的汗,“再过两个月,新技术就能用到生产线,到时候企业的产能至少能翻一倍。”
企业工程师也忍不住赞叹:“以前找外地的科研团队合作,不仅成本高,沟通还不方便。汉东的高校团队就在身边,有问题随时能碰头,研发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这500万花得值,以后还要加大投入。”
这样的场景,在汉东的各大高校实验室和企业车间里随处可见。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汉东已有32所高校与12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8亿元,联合开展项目156个,申请专利89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35亿元。
这些成果,很快传到了其他省份。中部某省发改委的考察团专门来汉东调研,走进汉东理工大学的芯片实验室,看到教授和研究生们忙着给企业调试设备,考察团负责人感慨地说:“我们省也搞过产学结合,但要么是高校只管研发不管转化,要么是企业只想要技术不愿投钱,像汉东这样‘双向奔赴’的,真是少见。”
陆云在座谈会上介绍经验:“关键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高校出技术和人才,企业出资金和场景,研发成功了,企业赚钱、高校有收益、科研人员有奖励;就算失败了,成本也由双方按比例分摊,这样大家才敢放手干。”
考察团成员一边记笔记一边点头:“回去我们也要学汉东的模式,先找几家重点企业和高校试点,争取年底前也搞起联合实验室。”临走时,还特意要了汉东产学合作的政策文件和案例汇编,说要“逐字逐句研究”。
外地的企业更是心动。东部沿海一家电子企业的老板,专门坐飞机来汉东,拜访了汉东理工大学的张教授团队。“我们厂一直想升级芯片检测技术,但找了好几家科研机构都没谈成。听说汉东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得这么好,特意来看看,想把研发中心搬到汉东,跟张教授团队长期合作。”
张教授笑着说:“只要企业愿意投入研发资金,提供实践场景,我们肯定全力配合。汉东还有专门的‘产学合作补贴’,企业落户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很划算。”老板当场拍板:“那就这么定了,下个月就把研发中心迁过来,先投200万搞第一个项目!”
南部某省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也来到岩台罐头厂考察。看到车间里用的全是汉东农业大学研发的新技术,产品种类多、保质期长,负责人羡慕地说:“我们厂的产品总卖不远,就是因为技术跟不上。汉东的企业有高校当‘靠山’,太幸福了。我也想在汉东设个分厂,跟陈教授团队合作,把我们的农产品也做成深加工产品。”
王磊热情地介绍:“汉东对来投资的企业可照顾了,不仅有税收减免,还能帮着对接高校资源。你要是来,我帮你联系陈教授,保证让你的产品技术上一个大台阶。”负责人当场留下联系方式,说回去就跟团队商量落户事宜。
短短一个月,就有18家外地企业来汉东考察,其中8家已经签订了落户协议,计划投资超5亿元,全部要跟汉东的高校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省招商局局长笑着说:“以前招商要到处跑,现在好了,汉东的产学融合模式成了‘金字招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省了我们不少事。”
汉东的高校也成了“香饽饽”。外地多所高校派老师来汉东取经,汉东理工大学的王涛校长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波客人。“我们的经验就是‘接地气’,不搞虚头巴脑的合作,而是让科研跟着企业的需求走,让研究生跟着项目练本事。”王涛校长说,“现在还有外地高校想跟我们联合办学,专门培养懂技术、懂实践的人才。”
在汉东职业技术学院,外地考察团看着学生们在企业师傅和高校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们把产学结合做到了职业教育里,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太实用了。我们回去也要调整课程,多跟企业合作,让学生少走弯路。”
学院院长笑着说:“我们跟20多家企业签了‘订单班’,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一半时间在课堂学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练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手,企业也愿意要。”
随着汉东产学融合的名气越来越大,京都相关部委也派人来调研,准备把汉东的模式在全国推广。调研组长在反馈会上说:“汉东的产学融合,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高校的科研转化难题,还解决了就业难题,是‘一举三得’的好做法。我们会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文件,供全国参考学习。”
陆云在会上表示:“汉东会继续深化产学融合,下一步要建‘产学合作示范园区’,把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线、人才培训基地都集中在一起,让技术、资金、人才流动更顺畅。我们还要设立‘产学融合基金’,给合作项目更多支持,让更多企业和高校受益。”
深秋的汉东,产学融合的热潮还在持续。高校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忙着攻克技术难关;企业车间里,新设备运转不停;产业园的工地上,联合实验室正在拔地而起;外地企业的考察团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汉东理工大学的张教授团队,刚跟一家新落户的外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准备研发新一代芯片测试技术;汉东农业大学的陈教授团队,正在帮南部企业规划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新能源联合实验室里,教授和研究生们,正忙着为企业的新生产线做技术储备。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产学融合就像一股强大的合力,把高校的智慧、企业的资本、政府的支持紧紧凝聚在一起,不仅让汉东的经济发展更有后劲,也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给全国的产学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汉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