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全国展会初亮剑非遗文创闯江湖
联盟小院的鸡刚叫头遍,李爷爷就背着装满竹编样品的藤筐出了门,筐里的“缠枝纹挂屏”“桂花纹收纳篮”都是他熬夜赶制的精品,竹篾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道纹路都透着老手艺的细腻。紧随其后的林溪和沈星辞,手里提着装满陶制文创的纸箱,箱内垫着软布,小心翼翼护着“桂雨青釉咖啡杯”“竹影灰陶盘”——这些是要带去全国非遗文创展会的“王牌展品”,也是小院文创社成立以来最引以为傲的成果。
“路上小心,到了记得给我们报平安!”王婶站在竹篱笆旁挥手,身后跟着苏晓、周航等社员,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提前写好的“展会小贴士”,上面记着展位布置细节、产品介绍重点,甚至还有应对不同客户的沟通技巧,“苏晓画的宣传海报都卷好了,铺展架的时候记得用竹夹子固定,别被风吹坏了。”
高铁上,李爷爷摩挲着藤筐里的竹编挂屏,眼神里满是期待:“这辈子没出过这么远的门,没想到老了还能带着竹编去全国展会,要是能让更多人喜欢咱们的手艺,就算值了。”沈星辞笑着递过一杯热茶:“李爷爷,这次展会不仅能展示咱们的产品,还能跟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交流,说不定能学到新手艺,给咱们的文创产品添新花样。”
历经六个小时的车程,三人终于抵达展会所在的城市。走进展馆的瞬间,林溪和沈星辞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数千平方米的展厅里,布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展位,苏绣、剪纸、木雕、陶艺……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传统文化的厚重气息。
他们的展位在“传统工艺创新区”,紧邻着一家做青瓷的展位。刚卸下行李,就见一位穿着蓝布衫的老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青瓷茶杯:“你们是联盟小院的吧?我在展会手册上看到你们做竹编和陶艺结合的文创,特意过来看看。”
李爷爷赶紧递过一个竹编收纳篮:“您是青瓷张师傅吧?久仰您的大名!这是我们编的竹篮,您看这纹路,都是老手艺编的。”张师傅接过竹篮仔细端详,手指划过竹篾的接口处:“编得好!接口藏得严实,竹篾选得也地道,现在能沉下心做传统竹编的年轻人不多了。”
两人越聊越投机,张师傅甚至提出合作:“我的青瓷茶杯配你们的竹编杯垫,肯定受欢迎!咱们可以做一套‘青竹合璧’礼盒,茶杯刻竹纹,杯垫编青瓷纹样,既有青瓷的雅致,又有竹编的质朴。”林溪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张师傅,咱们展会结束就细化方案,说不定能赶在年底推出联名礼盒。”
展位布置从下午一直忙到深夜。苏晓设计的宣传海报铺在展架中央,上面画着小院的葡萄架、竹篱笆,还有社员们制作文创的场景;展台上,竹编产品和陶艺产品穿插摆放——竹编手机壳旁摆着同纹样的陶制钥匙扣,陶杯下面垫着配套的竹编杯垫,每一件产品旁都放着小卡片,写着“制作人”“工艺故事”;最显眼的位置,摆着李爷爷的“缠枝纹竹编挂屏”和陈越烧制的“山水纹陶瓶”,作为展位的“镇展之宝”。
开展第一天,联盟小院的展位就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士拿起竹编手机壳,翻来覆去地看:“这竹编是手工编的?边缘处理得真细腻,比我在网上买的机器编织品质感好多了。”沈星辞赶紧上前介绍:“您眼光真好!这是我们李爷爷带着社员手工编的,竹篾经过‘三晾三煮’,防潮耐用,纹样也是咱们原创的,跟手机壳的弧度完美贴合。”
男士当即订了500个,作为公司年会伴手礼:“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种有温度的手工制品,既有文化内涵,又不会跟别人撞款。你们能不能在手机壳上印我们公司的logo?”林溪立刻答应:“没问题!我们可以用激光雕刻,不破坏竹编纹理,一周内就能交货。”
这边刚谈完订单,那边又围过来一群年轻人,对着“桂雨青釉陶杯”啧啧称赞。一个女生端着陶杯,对着灯光看釉色:“这釉色也太好看了!像雨后的青竹,温润又透亮,用来泡花茶肯定特别有感觉。”李爷爷笑着说:“这釉是咱们陈越师傅调的,加了院里的桂花灰,烧出来才带点淡淡的清香,你们凑近闻闻,杯底还有桂花香呢。”
女生们当场每人买了一个,还加了林溪的微信:“以后出了新品一定要通知我们,我们想组建一个‘小院文创粉丝群’,把喜欢你们产品的人都拉进来。”
展会第三天,一位来自海外的采购商找到了展位,手里拿着翻译器,指着展台上的“竹编陶艺礼盒”比划:“我想把这些产品卖到国外,你们能提供批量生产吗?国外的消费者很喜欢这种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制品。”
沈星辞赶紧拿出产品手册,用英语介绍:“我们有稳定的竹材供应商和陶艺工作室,每月能生产竹编产品3000件、陶艺产品2000件,所有产品都是手工制作,质量有保证。如果您有定制需求,我们也能满足,比如在竹编上编外文祝福语,在陶杯上刻外国纹样。”
采购商看完手册,当场签订了意向合同:“我先订1000套礼盒,运到欧洲的华人超市和文创店试试水,要是销量好,以后会长期合作。”
展会期间,林溪和沈星辞还抽空去其他展位交流学习。在苏绣展位,他们学到了“丝线染色技巧”,打算用来给竹编产品做彩色镶边;在木雕展位,师傅教他们用“微雕技术”在竹编上刻小字,让产品更具收藏价值;最意外的是,他们遇到了之前捐赠“非遗种子包”的偏远地区学校老师,老师带来了孩子们新做的竹编作品——用当地的竹子编的小背篓,上面还编着“感谢联盟小院”的字样。
“孩子们特别喜欢非遗课,现在课间都在讨论怎么编竹篮、捏陶碗,有的孩子还说以后要当非遗传承人。”老师笑着说,“我们学校打算建一个‘非遗活动室’,想邀请你们有空去支教,给孩子们讲讲文创设计,让他们知道老手艺也能变成受喜欢的产品。”
林溪立刻答应:“我们一定去!下次还会带更多材料包和教学工具,让孩子们能做更复杂的非遗作品。”
展会最后一天,联盟小院的展位被评为“最具创新力非遗展位”,李爷爷的“缠枝纹竹编挂屏”还获得了“传统工艺精品奖”。站在领奖台上,李爷爷手里拿着奖杯,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是联盟小院所有社员的,是所有支持非遗传承的人的。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老手艺做出新花样,让更多人喜欢非遗、传承非遗。”
返程的高铁上,三人看着满满的订单和合作意向书,脸上满是疲惫却掩饰不住兴奋。李爷爷靠在椅背上,手里摩挲着奖杯,小声说:“这次展会没白来,不仅卖了产品,还认识了这么多朋友,学到了这么多新东西,以后咱们的文创产品肯定能越做越好。”
沈星辞打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展会期间的收获:“咱们回去就启动三个项目——跟张师傅的青瓷联名礼盒、海外采购商的批量订单、偏远地区学校的支教计划。还要把学到的染色、微雕技术融入产品,开发更多新品。”
林溪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全国展会只是联盟小院非遗文创之路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开拓——要让竹编和陶艺走进更多家庭,要让非遗文化传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
夜色渐深,高铁穿梭在黑暗中,车厢里,李爷爷已经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奖杯;林溪和沈星辞则在小声讨论着未来的计划,笔记本上的字迹越来越密,每一个字都透着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坚守。他们知道,只要心怀热爱,携手同行,联盟小院的故事,一定会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写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