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安民。李世民严令各军,不得骚扰归顺城寨,不得劫掠百姓财物。
对于主动归附的高句丽贵族、酋长,赐予唐官官职、绢帛,使其安心。
对于普通百姓,则由随军文吏登记造册,承诺保护其田产家宅,
废除渊盖苏文时期的部分苛捐杂税。
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流民,被组织起来,在唐军保护下,于城池周边搭建临时居所,发放少量口粮,助其度过严冬。
其次是垦田与恢复生产。尽管天寒地冻,无法耕种,但准备工作已然开始。
李世民下令,以辽东城、白岩城、盖牟城等大城为中心,规划来年开春后的屯田事宜。
缴获的部分高句丽官仓粮种被妥善保管,唐军中的工匠指导归顺民众修缮农具。
更重要的是,一道旨意引发巨大反响:“愿留原地者,登记为大唐编户,授以无主田土,三年免征赋税;愿内迁中原者,由官府安置,分给田宅。”
这道政策,给了绝望中的高句丽平民一条看得见的生路,极大地缓解了潜在的抵抗情绪。
再者是兴文教、示华风。随军的一些儒生、道士,甚至还有少数僧人被组织起来。
他们在较大的城寨开设临时学塾,教授简单的汉文,宣讲大唐的律法、德政,讲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一开始应者寥寥,但随着唐军纪律严明、安抚政策逐步落实,一些高句丽孩童和好奇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这些学塾。
大唐的历法也开始在这些地区推行,取代高句丽原有的纪年方式,这象征着统治权的转移。
除了对平民的怀柔,针对高句丽上层和军队的“攻心”策略也在同步进行。
李世民亲自接见了高惠真派来的使者,不仅接受了其归顺,更是厚加赏赐,并当即许以虚衔官位,承诺待平壤平定后,必有实封。
这一消息被刻意传播出去,意在告诉其他仍在摇摆的高句丽将领:归顺大唐,不仅有生路,更有富贵。
针对平壤城内,大量的“檄文”和“安民告示”被写成帛书,由细作或投降的高句丽人想方设法带入城中。
这些文书不再一味强调大唐的兵威,而是痛陈渊盖苏文弑君、囚王、屠戮宗室、祸国殃民的罪行,将战争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个人。
文书同时申明,大唐皇帝吊民伐罪,只诛首恶渊盖苏文,胁从不问,欢迎高句丽军民弃暗投明。
对于普通士卒,文书承诺,只要放下武器,便可享受与平民同等的安置政策。
这些文字的力量,在平壤这座被恐惧和绝望笼罩的城池里,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虽然一时难以掀起巨浪,却悄然荡漾开一圈圈涟漪。
不少中下层军官和士卒,在严酷的军法和渺茫的希望之间,内心开始挣扎。
就在唐军致力于“王化”辽东之时,平壤城内的渊盖苏文,感受到了另一种压力。
他依旧能掌控军队,依旧能推行严苛的法令,但他明显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壁垒正在形成。
民众看他的眼神,除了恐惧,更多了麻木和隐隐的敌意。军中非嫡系部队的执行力在下降,阳奉阴违的情况时有发生。
他甚至发现,有些原本忠于他的将领,也开始私下里阅读那些唐军散播进来的文书。
“大唐皇帝……授田、免税……”这些词语如同魔咒,在底层军民中悄悄流传。
与渊盖苏文的配给制、强征民夫相比,大唐描绘的图景,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也足以让人心动。
渊盖苏文试图用更残酷的手段压制,他处决了几个被查出传播“唐寇谣言”的士兵和平民,将他们的头颅与渊净土等人的挂在一起。
但这一次,威慑的效果大不如前。恐惧的顶点之后,要么是崩溃,要么是麻木的反抗。
他知道,李世民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在玩一场更高级的游戏——攻心。
他在用时间和政策,一点点瓦解他渊盖苏文统治的根基。
平壤城的城墙依旧坚固,二十万大军依旧在手,但他感觉脚下的土地,正在变得松软、塌陷。
这个冬天,平壤城内外,仿佛两个世界。城外,唐军在冰雪中一边保持军事压力,一边播种着“王道”的种子;
城内,渊盖苏文则在血腥和猜忌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王国从内部一点点被侵蚀、腐朽。
李世民站在辽东城头,望着南方阴沉的天空,对身旁的李积淡淡道:“懋功,你看,有时不动刀兵,反而能收到千军万马达不到的效果。
待来年春暖花开,我军兵精粮足,后方稳固,而平壤人心离散,内部生变之时,便是这高句丽……真正落下帷幕的时刻。”
李积深深躬身:“陛下圣虑深远,臣等不及。”他明白,皇帝不仅要赢得这场战争,更要赢得这片土地和人心,为大唐经营辽东,乃至未来更广阔的疆域,奠定下不易动摇的基石。
这漫长的冬季,正是这“王道”耕耘最好的时机。
辽东的雪原并非只有杀戮与逃亡。
在侯君集与苏定方铁骑扬起的雪尘之外,一些更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
一支约两百人的高句丽溃兵,在一位名叫崔利德的裨将带领下,侥幸躲过了唐军主力的追杀,躲入了一片白桦林。
他们又冷又饿,士气低落,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厮杀声,充满了绝望。
“将军,我们……我们还能去哪?”一个年轻士兵蜷缩着,嘴唇冻得发紫,声音颤抖。
崔利德看着眼前这些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部下,心中一片悲凉。
他们是边境守军,并非渊盖苏文的嫡系,如今被当作弃子,南撤之路又被唐军截断,前途一片黑暗。
就在这时,林中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溃兵们立刻紧张地抓起武器。
但来的并非唐军,而是几个穿着厚实皮袄,看起来像是猎户或者行商的人,为首的是一个会说高句丽语的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