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兴安岭,暑气渐消,早晚已经能感受到初秋的凉意。牙狗屯合作社门前的空地上,这几天格外热闹。王谦应屯里人的要求,在这里开设生存技巧讲座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本屯的男女老少都来了,连邻近几个屯子的人也闻讯赶来。
清晨天刚亮,合作社门前就支起了一块大黑板,旁边还摆着几张长条凳。王谦早早来到现场,正和黑皮、二嘎子等人一起布置场地。杜小荷带着几个妇女烧了好几大锅黄芩茶,用合作社的大铁壶装着,免费提供给来听讲的乡亲。
谦哥,你这排场可不小啊。黑皮一边帮着挂图一边打趣道,比公社开大会还热闹。
王谦笑了笑,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放在讲台上:都是乡亲们抬举。咱们这点经验,能对大家有点用就好。
这本笔记是他这段时间熬夜整理的,封面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山海猎经》四个大字。里面分门别类记录着狩猎技巧、野外求生、草药识别等知识,还配了不少手绘的插图。
最早来到现场的是赵三爷等几位老人。赵三爷拄着拐棍,仔细端详着挂在黑板旁的几幅图:谦儿,这就是你在岛上造的那木筏?
王谦上前搀扶老人:是啊三爷,按记忆画的,可能不太准。
图上用炭笔精细地描绘了希望号木筏的结构,从龙骨的铺设到浮囊的绑扎,每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了不得,真了不得。赵三爷连连赞叹,就凭这几根木头几张皮子,能漂洋过海,搁以前谁敢信啊!
说话间,空地上已经坐满了人。前排坐着屯里的老猎人,中间是青壮年,妇女孩子们坐在后排,连马寡妇也早早占了个好位置。更让人意外的是,公社的孙主任也骑着自行车来了,说是要学习先进经验。
王谦看人来得差不多了,便走到黑板前。他今天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上衣,袖口挽到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
乡亲们,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说点实在的。王谦开门见山,我和家里人这次出海遇险,能活着回来,靠的不是运气,是平时积累的这些个土法子。
他首先讲的是狩猎。黑板上挂出一张兽迹图谱,上面密密麻麻画着几十种动物的脚印、粪便、卧迹。
夏天追踪,要看这些细节。王谦用木棍指着图,野猪蹭痒留下的松油,鹿群踩出的路径,狼群围猎时的配合...读懂了这些,就等于读懂了山林这本书。
他讲了个在岛上追踪山羊的例子:那时候没有枪,全靠看脚印判断羊群的走向。老山羊脚印深,走在前面探路;小山羊脚印浅,跟在母羊后面...
生动的讲述让在场的猎人们听得入神。老猎人钱老五忍不住插话:是这个理!我以前就发现,炮卵子(公野猪)发情期脚印特别乱,原来是在圈地盘!
王谦点点头,又挂出第二张图——简易工具制作图。
在岛上那会儿,要啥没啥,全靠自己动手。他拿起一个用树枝和藤蔓做的弓弩模型,这种简易弩,射程不远,但偷袭个山鸡野兔够用。关键是要选韧性好的柞木做弓身...
他现场演示如何用燧石打火,如何用树皮纤维搓绳子,如何辨别可食用的野果蘑菇。每个技巧都配有实物展示,让乡亲们看得清清楚楚。
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草药知识。王谦把杜小荷请上台,两人配合讲解。
这是黄芩,清热燥湿的。杜小荷举着一株晒干的草药,夏天孩子起痱子,用这个煮水擦洗就好。
这是接骨木,王谦拿起另一株,跌打损伤用得着。在岛上二嘎子摔伤了腿,就是用它敷好的。
马寡妇在下面小声对旁边的人说:怪不得上次春梅家孩子发烧,小荷给治好了,原来真学过。
孙主任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点头。休息时他对王谦说:老王啊,你这些经验太宝贵了,应该整理成册,让更多人学习。
王谦指了指桌上的《山海猎经》:正在整理,就是文化水平有限,写得不好。
没关系!孙主任一拍大腿,我让公社文书帮你润色,印成小册子发到各屯去!
下午的讲座更加精彩。王谦讲起了海洋知识,这是山里人最陌生的领域。
海里的鱼也分群,跟咱们山上的野物一样。他在黑板上画出几种常见的海鱼,黄花鱼爱在礁石边活动,带鱼汛期最有准头...
他讲述了如何在荒岛上用简陋工具捕鱼,如何利用潮汐,如何在风暴来临前判断征兆。这些闻所未闻的知识让山里人大开眼界。
怪不得人家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赵三爷感慨道,这海里的学问,一点也不比山里少啊!
王念白带着一群孩子,在人群外围用贝壳和石子摆出各种海洋生物的形状,引得大人们也凑过来看热闹。
这是大玳瑁,可通人性了!王念白指着一个用彩色石子摆成的大海龟,它还给爹的渔船引路呢!
孩子的童言更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听着王谦一家在荒岛上的经历,在场的人都仿佛身临其境,时而为他们的险境揪心,时而为他们的智慧赞叹。
讲座连续进行了三天。每天的内容都不重样,从狩猎到采集,从求生到医药,王谦把山海之间的经历娓娓道来。合作社门前天天座无虚席,连下雨天都有不少人打着伞来听。
第三天下午,杜小荷在合作社里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她用木板搭了几个展台,上面摆放着从山海之间带回来的各种。
最大的展台上是海洋生物标本。有完整的海星、海螺,各种贝壳,还有一条用盐腌制保存的小鲨鱼。每个标本下面都贴着纸条,写着名称和特性。
这是牡蛎,杜小荷给围观的妇女们讲解,在海边的礁石上能捡到,煮汤特别鲜。
马寡妇小心翼翼地摸了摸一个大海螺:这玩意真能吃?
不仅能吃,壳还能当碗用。杜小荷笑着说,在岛上我们就用这个盛水。
另一个展台是狩猎工具。除了传统的枪械、套索,还有王谦自制的各种简易工具:藤蔓编织的渔网,硬木削制的箭矢,燧石打火器...每件工具旁边都附有使用说明。
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草药展台。几十种草药分门别类摆放,晒干的、研磨成粉的、浸泡在酒里的,应有尽有。杜小荷耐心地讲解每种草药的功效和用法。
这是金银花,清热解毒;这是车前草,利尿通淋...她讲得头头是道,连屯里的老人都频频点头。
王晴在一旁帮忙,给感兴趣的人分发抄写好的草药方子。这是我嫂子整理的,都是常用的土方子。
展览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参观。有人专门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海里的稀奇,合作社里整天人来人往,比过年还热闹。
看着这热烈的场面,杜勇军感慨地对王建国说:老哥,咱们这把年纪,还能看到这样的新鲜事,值了。
王建国点头:是啊,年轻人比咱们强。咱们那会儿,就知道守着老法子。
晚上,王谦家里也格外热闹。几个邻屯的猎人头目特意留下来,想跟他深入交流。
王队长,你那个轮猎的法子真好。钱老五诚恳地说,我们屯往年这时候都打不到啥大牲口了,今年按你说的留了种,眼看野物又多起来了。
另一个猎人头目说:就是你这套新工具,咱们一时半会儿还学不会。
王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套工具:这几套先借给你们用。等开春农闲时,我派人去你们屯里教。
那敢情好!猎人们喜出望外。
这时,孙主任拿着几页稿纸过来:老王,你那个《山海猎经》,公社准备印五百本,先在各屯推广。你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王谦想了想:最好再加些防灾避险的知识。今年雨水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对对对!孙主任连连点头,我让文书再加一章。
趁着大人们说话,王念白带着邻屯的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他拿出一个大海螺壳,教他们听海的声音。
呜——海螺发出低沉悠长的回响,仿佛真的带来了远方的海风。
真神奇!孩子们争相传看,爱不释手。
王念白得意地说:我爹说,山有山的歌,海有海的歌。咱们要学会听这些歌。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散去。王谦和杜小荷在院子里收拾东西,看着满天星斗,两人都心潮澎湃。
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杜小荷轻声说。
王谦整理着讲稿:都是实用的东西,乡亲们自然爱听。
他想起白天的情景,感慨道:在岛上的时候,我就想,要是能回去,一定要把这些经验传出去。没想到真成了。
杜小荷握住他的手:你这是在做功德。往后咱们屯里人,不管是上山还是出门,都能多一分保障。
正说着,王念白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爹,娘,我今天也做了个!
夫妻俩接过一看,本子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着各种动物,旁边还标注着特征。虽然稚嫩,但已经有了系统的样子。
好小子!王谦高兴地摸摸儿子的头,比你爹强!
杜小荷也笑了:看来咱们这山海之歌,还能传下去呢。
月光下,一家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合作社门前的黑板还没擦掉,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这几天的收获。几个夜归的屯民经过时,还不忘驻足观看。
听王谦这么一讲,咱这山好像都不一样了。一个人说。
是啊,另一人接口,以前就知道打猎,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夜风拂过,带来远山的气息,也带来了改变的味道。牙狗屯这个小小的山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段山海之间的非凡经历,源于一个猎人不忘根本、勇于传承的赤子之心。
山海之歌,才刚刚开始传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