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上社区”项目,市政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
为了获得政府与社会对“水上社区”项目的认可,李墨飞他们想尽千方百计降低整体成本,团队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量产的可能性。他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了建筑和设备的制造成本。此外,团队还与多家供应商合作,采用批量采购和生产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了成本。最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水上社区的建设成本降低了50%,运营成本降低了30%。
但是,成本是由谁控制的?它绝非由材料本身的价值所决定。“水上社区”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成本绞杀”——
当李墨飞他们将项目计划呈报给市政厅时,一张成本核算表传给了他们。
这张成本核算表的全息投影在晨雾中微微颤动,李墨飞注视着被标红的建材采购栏——市政厅指定的供应商报价比市场价高出217%,这个数字正在腐蚀他们精心计算的成本曲线。
“这是新型复合材料的专利证书。”法务顾问推来一叠电子文件,全息印章下赫然签着某位官员侄子的名字。刘宇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这个年轻人曾以\"技术爱好者\"身份索要过实验数据。
赵东浩愤怒之极,突然将茶杯重重砸在智能会议桌上,声纹识别的安全锁应声开裂:“他们连救灾科技都要榨取租金!”茶水在纳米涂层表面蜿蜒成腐败的血管图案,倒映着窗外未清理的洪灾遗迹。
混合能源实验室里,潮汐能发电机的叶片正在盐水池中优雅旋转。李墨飞却紧盯着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异常数据流:稀土永磁体采购价在一夜间暴涨40%,而海关记录显示这批材料正囤积在某家离岸公司的仓库。
“改用超导悬浮轴承。”陈宇果断调整设计方案。当第一台无稀土电机通过72小时测试时,他们收到了新能源巨头的收购要约。视频会议里,对方总裁身后的背景墙挂着\"水上社区\"的概念图,角落却印着石油公司的LoGo。
“水上社区”真是一个赚钱的香饽饽啊,在那些人眼里。“水上社区”的所有材料,都可以经过分解变成赚钱的法宝。
而智能电网的博弈更加凶险。团队开发的能源分配算法本可使供电效率提升65%,却在市政云平台遭遇“技术性延误”。李墨飞潜入代码层发现,原有系统的冗余设计竟关联着十二家光伏企业的补贴配额。
“我们需要自己的区块链能源账本。”程序员出身的赵东浩突然展现锋芒。当分布式节点网络在暗网上线时,实时能源交易数据如利剑刺破了垄断企业的黑箱。
浮动植物园的验收仪式上,刘宇发现水质净化率被恶意篡改。他们安装在贫民区的原型机明明达到了92%的净化标准,市政报告却显示“不足50%”。追查发现,某环保组织收取了污水处理厂的政治献金。
更荒诞的闹剧发生在废物回收系统招标会。当AI垃圾分类装置现场将混装垃圾分拣出17类可回收物时,评委席上的清洁公司代表集体退场。“废物回收系统”这个机器的普及意味着他们价值30亿的人工分拣产业链将崩溃。
“把厨余转化率提高到120%。”刘宇在深夜修改参数。当系统显示能将废弃物转化为超量有机肥时,化肥公司的律师函已塞满邮箱。他们不得不在算法里埋设“季节限定模式”,让系统在冬季自动降低产出。
3d打印工厂本该是技术圣殿,此刻却沦为权力角斗场——
当“水上社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试运行时,质检系统突然报出百万缺陷品,追查发现是政府强制安装的监控芯片引发了电磁干扰。
“每平方厘米要有8个监控节点。”安全官员指着设计图微笑。这些纳米级传感器不仅会泄露技术机密,更使建筑成本飙升28%。李墨飞不得不在结构夹层设计电磁屏蔽通道,这让他想起儿时在防空洞偷读禁书的经历。
“水上社区”的成本控制,变成数字炼狱。当团队将模块化建筑成本压到每平米4800元时,建材税目表突然新增“水上建筑特别附加费”。财务总监哭着算出新成本:6327元。这个数字,正好卡在市政厅补贴门槛之上。
最终审议日的环形会场里,阳光透过智能玻璃在刘宇的答辩台上切割出光暗分界。他调出最新测试数据:“水上社区可在零下40c至70c环境运行,抗风等级17级,人均能耗仅为传统社区的……”
“刘总工是否考虑过社会成本?”议员打断刘宇的陈述,全息屏弹出精心剪辑的画面:码头工人抗议自动化、渔民控诉生态破坏、甚至有空拍图显示浮城投下的阴影影响了海带养殖。
对此,李墨飞立即启动反制程序进行对抗,会场穹顶突然投影出洪水中的贫民窟。AI旁白冷静陈述:“传统救灾方案每拯救一条生命需耗费83万元,而我们的成本是19万。”数字洪流冲垮了部分对“水上社区”的反对声浪。
当赵东浩准备展示专利原创证据时,主席台突然断电。这和三个月前实验室停电时是同样的手法。在备用电源启动的30秒黑暗里,刘宇听见政商代表的窃笑如食人鱼群般游弋。
李墨飞、刘宇、赵东浩团队最终拿到有条件许可:只能在政府指定海域建造三座试点社区。首航仪式上,陈宇抚摸着建筑模块的接缝——那里藏着未激活的拓展接口。当海上浓雾突然吞没观测船时,所有浮城模块自动组成蜂巢阵列,在迷雾中闪烁着叛逆的定位信号。
此时,李墨飞在总控室收到神秘代码包,解密后是贫民区工程师自制的浮城图纸。图纸边缘标注着俚语:“当诺亚方舟变成观光邮轮,我们就造自己的芦苇船。”他望向监控屏,发现某个试点社区的外壳上,夜钓者正用荧光漆涂画着非官方的扩建标记。
午夜,刘宇独自潜入被查封的实验室。黑暗中,那台曾通过37次飓风测试的浮筒原型机突然自主启动,在量子计算机的残余电力驱动下,它正悄悄优化着第108版设计图——这次删除了所有需要审批的部件。
“水上社区”量产化之路的博弈,是如此的凶险万分。
但是,博弈似乎还没有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