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浩、李墨飞、黄娅娅三人,将一堆堆现实的气候危机案例用可视化的现场系列报道,渐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然而,尽管如此,公众的反应依然不温不火,似乎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赵东浩和李墨飞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坚守,坚持,坚定;不抛弃,不嫌弃,不放弃。
某天,李墨飞的手机突然响起。他拿起一看,原来是联合国气候大使苏薇。接上电话后,苏薇说:“李博士,我一直在关注你们的研究,尤其是你们最近发布的气候模型报告。也知道你们现在面临许多困难与阻碍,你们的努力让我很感动,也很钦佩。但是,应当改变方式。”
李墨飞的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没想到,在这个他们最感到无力的时刻,竟然会接到苏薇的电话。她的声音仿佛一束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阴霾。
“谢谢你,苏特使”李墨飞的声音中透出一丝感激,“我们确实在努力,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
苏薇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你们面临的是一场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这些都是气候变化议题中常见的阻力。但你们的数据和模型非常有价值,它们不仅仅是科学成果,更是未来行动的依据。”
李墨飞点了点头,尽管苏薇看不到他的动作:“是的,我们相信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作用?如何让决策者看到它们的重要性?”
苏薇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这正是我想和你们讨论的。作为联合国气候特使,我希望能够与你们进一步合作,将你们的研究成果纳入全球气候行动的框架中。我们可以通过联合国的平台,向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众传递这些信息。”
半个月后,苏薇的视频请求弹出时,李墨飞正在用放大镜比对陶罐裂纹与干旱模型。联合国总部大厅的穹顶投影在他身后展开,倒计时数字悬浮在老农的陶罐上方——距离格拉斯哥气候协定失效还剩771天。
“这是世行新开发的‘气候记忆库’。”苏薇将非洲妇女的汲水陶器与苏北老农的罐子并列投影,“你们采集的土壤样本正在日内瓦实验室做同位素分析,结果会嵌入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言下之意,李墨飞、赵东浩可能被邀请出席联合国气候会议。
黄娅娅注意到苏薇的耳坠是微型冰川模型,随着话语微微晃动:“我们想邀请农民参与《气候证人》纪录片……”
李墨飞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黄娅娅视频里的持陶老农,竟然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邀请:“他只会说方言。”李墨飞脱口而出。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声音。”苏薇调出同声传译系统的方言模块界面,“联合国首次引入江淮官话翻译协议。”
外交邮包启程那日,赵东浩在陶罐内壁拓下最后一道裂纹。快递单特别标注:“易碎品——内含东亚农耕文明气候密码”。海关x光机前,操作员看着屏幕上奇异的纹路,误以为是当代艺术雕塑。
在日内瓦实验室,研究员用激光扫描陶罐裂纹,生成的三维模型与NASA土壤湿度卫星数据重叠。当误差率锁定在0.5%时,实验室主任突然切换中文频道:“这些裂纹是天然的数据库。”
与此同时,老农的方言口述正在纽约联合国大厅回荡。同声传译系统将“晨露半钱”直译为“precipitatio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0.17”,日本代表摘下耳机呢喃:“这比卫星数据更让人心悸。”
联合国的行为触动了黄娅娅的神经与干劲,她重新剪辑《消失的陶罐》。然而,当她推送到社交平台时,平台算法突然将其推进\"故乡记忆\"专题。智能标签生成器将“气候危机”转化为“祖传技艺守护”。首条热评是大学生留言:“我奶奶看了视频,翻出压在箱底的腌菜坛——坛底裂痕和视频里的一模一样。”
不屈不挠的李墨飞像一个爬虫,在UNFccc数据库发现惊人规律:上传的237件破损农具图像中,86%的裂痕走向与区域干旱指数相关。某张唐代犁铧照片的评论区,地质学家留言:“铁器氧化纹路显示公元9世纪有过相似干旱周期。”
干旱遇甘霖呀,赵东浩真的收到参加世界气象组织研讨会邀请。他去时,特意带上陶罐碎片。当他把碎片放在气候模型投影区时,裂纹自动延伸成2090年的降水预测曲线。“这是跨越千年的数据纠错。”主持会议的瑞士院士摘下眼镜擦拭。
寒潮不出所料地突然在都干旱的季节再度来袭。此时,黄娅娅的直播间涌入100万观众。她将陶罐碎片放入液氮,裂纹在超低温中发出幽蓝荧光:“这些光斑的分布,与北极永冻层甲烷热点监测图高度相似。”评论区突然飘过金色弹幕——气象局官方账号留言:“已启动民间气候文物征集计划。”
而李墨飞在整理世行报告时,却用他的火眼金睛发现老农的手写账本被列为“非结构化数据典范”。当他视频连线苏北农田,老农对着镜头举起新陶罐:“这是市博物馆定制的监测罐,他们说裂了才算合格。”
苏薇传来日内瓦实验室的最新分析:陶罐黏土中的植物硅酸体,揭示了明代以来作物演替史。这份报告被印在可降解材料上,埋进赵东浩采集过样本的滨海湿地——十年后将降解为土壤肥力数据。
联合国气候峰会闭幕当天,赵东浩在酒店收看直播。当老农的方言发言通过同声传译响彻会场时,他注意到新海市政厅李大远部长正在角落快速记录。次日《全球气候行动纲要》附录中,新增条款7.3:“鼓励基于本土知识的气候适应性规划。”
返程航班上,黄娅娅发现社交平台推送逻辑悄然改变。她的新视频《陶罐的2040年》下,关联的不再是末日电影推荐,而是各地博物馆的防灾教育链接。某条高赞评论写道:“在故宫陶瓷馆看到了我们的监测罐——它被摆在元代青花旁边。”
飞机穿越云层时,李墨飞监测到平流层数据异常。赵东浩凝视着舷窗外翻涌的云海,忽然说:“该给陶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他摊开的笔记本上,最新一页画着陶罐裂纹与洋流图的叠加态——那是人类从未抵达的数据深海。
终于,赵东浩、李墨飞和黄娅娅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也在逐渐升温。但是,公众对科学的漠视却占主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