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叔。”刘清儒叫了一声疑惑的问道:“咋了?”
两家人虽然都是住在一个大院里的,但基本上没有多少深交,平时见面也只是互相打个招呼。
特别是刘清儒的老父亲卧床之后,更不可能有打交道的机会了。
“问你点儿事。”易中海露出一个和蔼的笑容问道:“最近家里还过得去吧?要是有什么困难你可别硬撑着。
再咋说,咱都是一个院儿里住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吗,你易叔家里虽然算不上多富有,但能帮的你叔绝不推辞。”
听了他这话,刘清儒多少有些弄不清他的意图,据他所知,易中海可不是一个什么大方的人。
这老些年来,除了贾家占到过他家的便宜以外,旁人可是连边都摸不着。
他瞅了一眼易中海,心里暗道:“这人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以前可没见他这么献过殷勤的。”
心里想是这么想的,但他嘴上却应道:“我知道了叔,家里就我跟堂婶两个人,省着点儿吃还是能撑段时间。
不过咱可说好了啊,要是实在撑不下去,我肯定会去麻烦您的,到时您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成。”易中海点点头应道:“你只管来就是,多了不敢说,几斤棒子面你叔我还是能拿的出来的。”
“那就这样?”刘清儒试探性的问道:“您要是没啥事儿了,我可就先撤了?”
他一点都不相信,这人会好心的就为了关心他。
“去吧,有事儿只管知声。”易中海摆摆手道:“我不在家找你谭婶也一样。”
说完话他毫不留恋的转身就走,就好像他本来就是为了关照他,才会叫住他的。
“难道说,他们两家还有他不知道的什么隐秘?”刘清儒如是想道。
▁
“铁柱哥。”等他快走到穿堂门时,站在西厢房廊檐下的贾东旭叫住了他。
还处于恍惚之中的刘清儒,抬起头来问道:“啥事儿?”
贾东旭一路小跑着下了台阶,等他跑到刘清儒的跟前低声询问道:“我师傅跟你说啥了,你俩咋说了那老半天?”
刘清儒上下打量了他一遍,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反呛道:“你师傅跟我说啥关你啥事儿?你还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想知道就问你师傅去,我可没空回答你这些无聊的问题。”
“嗨!”贾东旭不服气的道:“我这咋就是瞎打听了?你不乐意告儿我,你走就是了,为啥要呛我?”
“呛你咋了?”刘清儒瞪着他道:“你还能咬我啊?我说,你小子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一天天瞎打听个啥?
一边儿去,大爷我正烦着呢,再敢逼逼赖赖小心我揍你。”
看到刘清儒要有发火的节奏,吓得贾东旭也不敢吭声了。
这位看起来长得斯斯文文的,但人家祖上可是当过护院的,手底下的拳脚功夫一点都不啷当。
望着刘清儒出了穿堂门的背影,贾东旭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
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刘清儒会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
“呸!”他咬牙切齿得冲着穿堂门的方向呸了一声:“什么东西,活该你死爹死娘,还被你堂叔败光家产。”
“东旭。”贾张氏一手掀着棉门帘叫道:“吃饭了。”
“就来。”
▁
吃午饭的时候,后院传来了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嚎声。
像个小仓鼠般嚼嚼猪头肉的陶小蝶,支棱起她的小耳朵仔细的听了听。
她往嘴里刨了一口米饭,端起旁边的汤碗又喝了一口鸡蛋汤,幸福的眯了眯眼睛道:“后院刘海中又在打孩子了。”
今天的午饭是大白米饭,不是现下四九城能够买到的糙米,而是真正的五常大米,吃起来香味十足。
对于从来没有吃过这类米饭的陶小蝶来说,她基本上每一粒米都会细心的嚼嚼一番。
下饭菜是凉拌猪头肉,还有一小碟咸菜丝,再搭配上一碗鸡蛋汤,比起下馆子来都不遑多让。
“你怎么知道的?”刘清儒也喝了一口鸡蛋汤问道:“你这连门儿都还没出呢,就猜了?”
“这有啥难猜的。”陶小蝶傲娇的道:“整个院儿里谁家孩子哭,我只要一听就能听出来。”
“厉害。”刘清儒竖起一根大拇指道。
他虽然还没有去证实,但应该也是大差不差,这个院子里经常会打孩子的,也就是后院的刘海中家了。
刘海中没啥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来,他一着急就爱动手,不论老婆孩子他都打。
他家几个孩子也是爱调皮捣蛋,就是那种抓住了告饶放开了凿毛,记吃不记打的货色。
吃过午饭后,刘清儒抱着孩子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盯着陶小蝶在一旁给他泡茶。
只见她从茶叶罐里,用食指和拇指捻出了几根茶叶,小心翼翼的放进了茶壶里,就在她准备盖上茶罐盖时。
“再放点。”刘清儒不得不出声提点道:“就这么两根冲出来能有啥味?”
“哦!”她很听话的又捻出了几根放进了茶壶里。
然后用她那双无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的瞅着刘清儒,意思是询问刘清儒够不够。
“别那么小气巴拉的。”刘清儒很是无奈的说道:“咱家喝茶不用花钱,喝没了我再去弄回来就是。”
“那…放多少合适?”
“你用三个指头捻上一撮出来就差不多。”对于这个往后会一直伺候他的女人,刘清儒释放出了无限的耐心。
“这样?”她这次用三根小指头,捻出了刘清儒需要的量。
“嗯!”刘清儒点头表示肯定,随后说道:“以后都这么放。”
▁
“铁柱。”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掀开了堂屋的棉门帘。
口中叫喊着刘清儒的小名,火急火燎得走了进来道:“你那自行车借叔我用一下。”
这个中年男人正是住在后院东厢房的刘海中,他身高1.68米左右,体重却超过了一百五十斤。
是这个大院里最胖的人,他排第一,贾张氏排第二。
此人也是轧钢厂的钳工师傅,虽然他也姓刘,但跟刘清儒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此刻他那张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点焦急还有一丝气恼和晦气之色。
“咋了?”刘清儒站起身来问道:“您这是有啥急事儿?”
刘清儒家里有一辆“民生牌”自行车,那是他那位老父亲买来给他上学时用的。
自行车在这个年月属于是高档品,它不但价格高昂,而且容易招人眼红。
一般家里人都不敢随便乱骑,更何况是借给别人骑呢。
刘海中是这个院子里,第一个跑到刘清儒家借自行车的人。
解放前的四九城,流行的大多都是一些外国品牌的自行车。
比如英国生产的凤头牌,蓝牌,三枪牌等牌子的自行车。
民生牌自行车,是我国引进技术后自行研发生产的。
民生牌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