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镇那位孙童生落荒而逃的“壮举”,很快就在附近几个村镇传开了。
原本只是小范围流传的笑料,经过好事者的添油加醋,版本变得越来越离奇。
有人说陈平安引经据典,将那孙童生问得汗流浃背。
有人说陈平安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说得对方羞愧遁走。
甚至还有人传言,说陈平安略施“小计”,就让那孙童生当众出了大糗。
无论哪个版本,核心意思都差不多:小河村的神童陈平安,不仅诗写得好,故事讲得妙,而且脑子转得快,嘴皮子利索,是个“不好惹”的主。
这份“不好惹”的名声,倒是在无形中替陈平安挡掉了一些麻烦。
至少,那些自忖学问还不如孙童生、却又想来“考较”一番以博取名声的人,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了。
然而,这件事情传到方敬儒先生的耳中,却让他眉头紧锁,心中生出几分忧虑。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单独留下。
蒙学馆里只剩下师生二人,气氛显得有些严肃。
“平安。”方先生看着眼前这个愈发显得沉静早慧的弟子,缓缓开口。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心里大致猜到了老师要说什么。
“邻镇孙童生之事,老夫已然知晓。”方先生的语气带着几分复杂,“你应对得体,维护了自己,也未堕了我们蒙学馆的脸面,这很好。”
先是给予了肯定。
“然…”老先生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老夫听闻,你当时言语之间,似乎…过于锐利了些?虽未恶语相向,却令那孙童生难堪至极,羞愤而去?”
陈平安沉默片刻,低头道:“回先生,学生当时…确实有些年轻气盛,言语失当,未能顾及周全。”
承认了自己的“不妥”。
“非止失当与否。”方敬儒摇了摇头,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抽芽的柳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此乃自古颠扑不破之理。”
“你天资聪颖,声名已显,本就容易引人注目,招人嫉恨。此次又显露出这般锋芒毕露、不饶人的姿态,看似赢了,实则已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老先生转过身,目光带着忧虑看着陈平安:“那孙童生固然浅薄,可人心难测。今日受此羞辱,焉知他日后不会心生怨恨,暗中报复?你逞一时口舌之快,却可能为自己平添一个不必要的敌人。值得吗?”
“科举之路,漫长而艰险。场内考的是学问,场外考的却是人心。多少才华横溢之辈,最终都因为性子太直、锋芒太露,而得罪了人,断送了前程。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方先生的话语重心长,充满了对弟子的关爱和担忧。
陈平安静静地听着,心中明白老师的苦心。
确实,自己当时只想着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麻烦,言语间少了些转圜的余地,多了些属于现代灵魂的“直接”和“锐利”,在这个讲究“中庸”、“含蓄”的时代,或许真的有些“过”了。
“先生教诲的是,学生知错了。”再次躬身,态度诚恳,“学生日后定当谨言慎行,注意藏拙,不负先生教诲。”
“你能明白就好。”方敬儒的脸色稍缓,“并非让你一味退让忍耐,而是要懂得刚柔并济,审时度势。锋芒,需用在当用之处。寻常时候,还是应当谦逊内敛,戒骄戒躁,方为长久之道。”
“是,学生谨记。”
看到弟子虚心受教,方敬儒也放下了心。
但陈平安心里,却又冒出了另一个困惑。
老师总是强调科举正途,强调修身养性。
可…这个世界,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吗?
仅仅依靠读书和科举带来的身份地位,真的能在所有危险面前都安然无恙吗?
万一…科举失利呢?
万一…遇到不讲道理、只认拳头的恶人呢?
除了圣贤书里的智慧,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更能带来安全感的“力量”?
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开口试探一下。
“先生,”脸上露出符合年龄的好奇和一丝迷茫,“学生听您讲圣贤道理,心中十分敬佩。只是…学生有时也会想,这世上除了读书考功名之外,可还有其他…能让人安身立命,或者…获得真正大智慧、大本事的途径吗?”
措辞很小心,将对“力量”的渴望,包装成了对“智慧”和“安身立命途径”的探索。
方敬儒听了,微微一愣。
看着弟子那似乎真的有些迷茫的眼神,以为他是因为科举之路的艰难而产生了畏难情绪,或是看了什么杂书而胡思乱想。
老先生不由得失笑摇头。
“傻孩子。”语气带着几分慈爱和理所当然,“自古圣贤便已指明了道路。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人间正道,亦是获得最大智慧、成就最大本事的唯一途径。”
“至于其他的…”方先生顿了顿,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辞。
“或许有些旁门左道,如那寻仙问道之流,或是一些江湖术士的奇技淫巧,看似玄妙,实则虚妄,非但不能让人安身立命,反而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害人害己。我辈读书人,当敬鬼神而远之,专注于圣贤学问,切不可被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迷了心窍。”
老先生的回答,完全是站在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否定了任何“超凡力量”或“不同道路”的可能性。
陈平安听了,心中了然。
看来,从老师这里,是问不出什么了。
他所渴望的那种力量和传承,在这个世界的主流认知中,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被刻意地忽视和贬低了。
“是,先生教诲的是。学生明白了。”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恭敬地应道。
但内心深处,那份对未知力量和不同可能性的渴望,并未因此而熄灭。
反而,因为老师的“否定”,而变得更加…隐秘和执着了。
看来,寻找“底牌”的道路,只能依靠自己了。
科举,是眼下必须全力以赴的主线。
而那条通往未知力量的支线,只能暂时深埋心底,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去悄然探索。
方先生看着弟子那副“受教”的模样,欣慰地点了点头,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将他引回了“正途”。
殊不知,一颗更加坚定、也更加隐秘的种子,已然在少年的心中,悄然种下。
这次谈话,会让陈平安未来行事更加收敛吗?
或许在表面上,会的。
但内心的探索欲,恐怕只会愈发强烈。
而他对“其他途径”的这份心思,又是否会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他人察觉,从而引来新的变数呢?
一切,都笼罩在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