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初冬,昌平市的天空格外晴朗。市委书记何大清站在市委大院门口,不时抬手看表,又整理一下深蓝色的中山装领口。他昨晚接到上面紧急通知,大领导要来昌平考察,他不得不提前结束休假赶回来。
\"何书记,大领导的车队已经过了东郊,再有二十分钟就到。\"市委秘书长小跑过来报告。
何大清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他今年五十四岁,在市委书记位置上已经干了近五年,将昌平从一新划地级市发展成了四九城经济第一明星城市。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首长,他依然感到一阵紧张和兴奋。
年初以来,首长病重的消息在高层不胫而走。而这位即将到来的大领导,经首长推荐,已经开始主持政务院的部分工作。
十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入市委大院。中间那辆考斯特中巴车格外显眼。车门打开,一位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了下来,正是大领导本人。
\"首长好!\"何大清快步上前敬礼。
大领导笑着握住他的手:\"何大清同志,久闻大名啊。昌平这几年发展得很好,我特意来看看。\"
何大清感到首长的手温暖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他引大领导进入会议室,简要汇报了昌平的基本情况。
\"首长,我们昌平分为三个片区发展。\"何大清指着墙上的地图,\"昌平片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延庆片区主打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怀柔片区则是科技创新高地。\"
大领导边听边点头,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当何大清提到怀柔的计算机和通信工业时,大领导眼睛一亮:\"走,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工业园区。\"
考察车队穿过昌平市区,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梧桐树,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中心错落有致。大领导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工业园区内,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何大清介绍道:\"这是我们与德国合资的精密机械厂,去年产值已经突破一亿元。\"
大领导走进车间,与工人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情况。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激动地说:\"首长,我每月工资120元,厂里还分配了宿舍!\"
\"好啊,就是要让工人同志过上好日子。\"大领导拍了拍技术员的肩膀。
中午简单用餐后,大领导提出要去\"华夏第一村\"秦家村看看。这个村子是何大清亲自抓的典型,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000元,是四九城平均水平的五倍。
秦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都是别墅,家家通电话。村支书秦大山向大领导汇报:\"我们村办企业去年利润200万元,每个村民都享受医疗和教育补贴。\"
大领导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村办养植厂和食品加工厂,详细询问了经营模式和利润分配方式。临走时,他对何大清说:\"这个典型很好,要在全国推广。\"
一整天的考察下来,年近七旬的大领导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依然矍铄。晚饭后,何大清刚回到招待所准备休息,秘书匆匆赶来:\"何书记,首长请您过去谈话。\"
何大清心头一紧,迅速整理着装,带着工作笔记本前往大领导的房间。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大领导的临时办公室设在招待所最好的套间里,简朴但整洁。何大清轻轻敲门,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沉稳的\"请进\"。
推门而入,大领导正坐在沙发上翻阅文件,眼镜架在鼻梁上,显得格外专注。见何大清进来,他摘下眼镜,示意对方坐下。
\"大清同志,今天看了昌平,确实不错。\"大领导开门见山,\"但我更想听听你的思路,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何大清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几份材料:\"首长,这是昌平发展的详细报告。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分类发展'...\"
他详细阐述了三个片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如何利用昌平线区的工业基础、延庆的生态资源和怀柔的科研优势,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讲到关键处,他甚至站起来在地图上比划。
大领导听得很认真,不时提问:\"怀柔的科研投入占财政支出多少?引进人才有哪些具体政策?村办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
何大清一一作答,数据详实,思路清晰。他能感觉到大领导眼中的赞许越来越明显。
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何大清以为考察就要结束时,大领导突然话锋一转:\"大清同志,你对当前甘省的落后状态怎么看?\"
这个问题如同一记惊雷,让何大清猝不及防。他端起茶杯掩饰自己的惊讶,茶水已经凉了,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甘省,中国西部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去年人均Gdp不到昌平的五分之一。何大清瞬间明白了大领导的用意——这不是简单的调研考察,而是一次特殊的人事考察。
他放下茶杯,谨慎地回答:\"首长,甘省的情况确实比较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外流严重...\"
何大清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客观分析了甘省的困境。他注意到大领导微微点头,于是继续道:\"但我认为甘省也有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如果能引进适合的产业,配合基础设施建设...\"
他结合昌平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修建公路铁路改善交通,发展特色农业和资源加工业,建立经济特区吸引投资...
大领导眼睛越来越亮,突然打断他:\"如果让你去甘省工作,你能打开局面吗?\"
尽管已有预感,这个直接的问题还是让何大清心跳加速。他深吸一口气:\"首长,我是一名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好!\"大领导拍了下沙发扶手,\"我和首长研究过,想让你去甘省任省委副书记、省长。你有昌平的成功经验,又年富力强,是最合适的人选。\"
何大清感到一阵纠结。甘省省长是正部级,比他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高出两级。正常情况下,他至少还需要五年才能走到这个位置。他不是怕甘省的困难,搞不好可能毁掉他的政治前途。而是他想让女婿任小川到那里当封疆大吏。
他的计划原本打算在昌平再干五六年,自己退休,那时风停了,自己全力在商业上打拼。现在何氏企业海外布局已经初见成效,到时整合所有何氏力量,全力在国内开展商业,有两位女婿高官的保驾护航,有何氏族人的齐心协力,建强大的何氏集团水到渠成……。而现在要自己去甘省……
\"怎么,有困难?\"大领导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犹豫。
何大清立刻调整状态:\"没有困难,首长。我只是在考虑昌平工作的交接问题,特别是怀柔的科技产业还在投入期,需要政策延续...\"
\"你有什么建议?\"大领导直截了当地问。
何大清知道这是关键时刻,他必须为昌平和家族争取最好的安排:\"我建议由保城市长任小川接任昌平市委书记。他年轻有为,熟悉经济工作,能保证昌平发展思路的连续性。\"
大领导若有所思:\"保城市长任小川...就是那个全力推动搞汽车工业的年轻人?\"
\"是的,首长。他主导了保城汽车厂的合资项目,还推动了电视机和Vcd产业的发展。\"
\"那他调走了,保城的工作谁来接?\"首长追问。
何大清早有准备:\"保城市委副书记何光华同志可以接任市长。他虽然创新不足,但守成有余,能确保保城现有产业的稳定发展。\"
大领导拿起笔记本记下这两个名字,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会向组织部门反映你的建议。但甘省的工作刻不容缓,你要做好年底前上任的准备。\"
谈话结束时已是深夜。何大清走出招待所,初冬的寒风让他打了个哆嗦。仰望星空,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重大转折。
两天后,回家休假,妻子秦淮茹还没睡,正在客厅等他。看到丈夫凝重的表情,她关切地问:\"出什么事了?\"
何大清把大领导谈话内容告诉了她。秦淮先是惊喜:\"省长?那可是连升两级啊!\"随即又担忧起来,\"但甘省那么穷,你能行吗?\"
\"不行也得行。\"何大清苦笑,\"这是政治任务。只是...\"
\"只是打乱了你的计划,对吧?\"秦淮茹了解丈夫的心思,\"你本来打算……
何大清点点头,走到书桌前摊开一张纸,开始写写画画:\"我必须确保昌平和保城的人事安排万无一失。小川去昌平,何光华去保城,这样至少能维持现状...\"
秦淮茹给他倒了杯热茶:\"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诉小川?\"
\"明天吧。这事瞒不住,而且需要他提前准备。\"何大清揉了揉太阳穴,\"希望大领导能接受我的建议。\"
第二天一早,何大清就给女婿任小川打了电话,约他中午在市委小食堂见面。任小川今年才三十二岁,是全省最年轻的厅级干部之一,前途无量。
\"爸,什么事这么急?\"任小川匆匆赶来,英俊的脸上带着疑惑。
何大清示意他坐下,压低声音把首长谈话内容告诉了他。任小川眼睛瞪大:\"甘省省长?这...这是好事啊!\"
\"好事是好事,但责任重大。\"何大清严肃地说,\"我向大领导推荐你接任昌平市委书记。\"
任小川手中的筷子差点掉在地上:\"我?昌平市委书记?爸,我才当市长两年,资历不够啊!\"
\"特殊时期,特殊安排。\"何大清目光炯炯,\"大领导需要确保昌平政策的连续性。你在保城的成绩有目共睹。\"
任小川陷入沉思:\"那保城谁接手?\"他问出了关键问题。
\"我推荐了何光华。\"何大清说,\"他保守,但稳妥,不会搞乱你打下的基础。\"
任小川眉头微皱:\"何光华...他太保守了,保城需要更多改革...\"
\"现在不是追求改革的时候,是求稳。\"何大清打断他,\"我去甘省是冒险,必须确保你们这边的安全。如果两边都冒险,一旦出事,全家都得完蛋。\"
任小川明白了岳父的良苦用心,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了,爸。我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大清一方面准备交接昌平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甘省的情况。他让秘书收集了甘省近十年的经济数据、干部名单和重点项目资料,每晚研读到深夜。
同时,四九城的消息也不断传来。他的建议得到了首长的认可,组织部门已经开始考察任小川和何光华。但正式任命还需要走程序,最快也要到年底。
十一月底的一天,何大清接到四九城市委组织部的电话,通知他明天去中组部谈话。他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办公室里,组织部长宣读了中央的决定:何大清同志任甘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省长候选人;任小川同志任昌平市委书记;何光华同志任保城市市长。
十二月初,中组部副部长黎文明专程来送何大清赴任。在欢送会上,黎部长说:\"何大清同志在昌平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央相信他一定能带领甘省人民脱贫致富。\"
临行前一晚,何大清把任小川和任光华叫到书房长谈。
\"小川,昌平就交给你了。\"何大清语重心长,\"记住三点:一是怀柔片区的科技投入不能减;二是延庆片区的生态红线不能破;三是昌平片区的产业升级不能停。\"
任小川认真记下:\"爸,您放心。我会按照您制定的规划走下去。\"
“光华,保城就交给你了,那的汽车工业……”
何光华:“堂叔,您放心……“
次日清晨,何大清站在昌平市委大楼前,与共事多年的同事们一一告别。五年来,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现在,他要去往一个更艰苦但也更广阔的舞台。
车队缓缓驶离昌平,何大清望着后视镜中逐渐远去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在甘省等待他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义无反顾。
\"何省长,我们直接去机场吗?\"秘书问道。
何大清收回思绪,坚定地回答:\"对,去机场。甘省人民还在等着我们呢。\"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而华夏前进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何大清知道,他和他的家族,即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