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辞选择先从生活中方方面面入手,他不仅要宣传读书人的尊贵。
他还要让普通百姓看清,读书人能得到多少好处和尊重。
若是百姓出门买个米面布匹,到酒楼吃个饭或住宿。
发现凡是读书人都更受尊重,连付的钱都比他们少,他们不会不平衡吗?
他们不会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些受人尊重的读书人中的一员吗?
只要他们肯把孩子送到学堂,那静江的学子将来总会量变产生质变的。
卫辞摘下自己随身佩戴的玉佩递给吕宁道:
“你的想法真让本府感动,你是本府见过最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学子。
只是可惜了你商户子的出身,这块玉佩本府便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闻听此言,吕宁激动的手足无措,连忙双手接过了卫辞递给他的玉佩。
没想到知府大人竟然如此看重自己,又是感动卫知府的知遇之恩。
又觉得知府大人真是伯乐,识得自己这匹千里马。
等一回家他就将此事告知了吕为先,并说知府大人已经同意了他的想法。
吕为先听到吕宁的话却是眼前一黑,此时他早已经想通了卫辞把吕宁带在身边的原因。
无非就是把吕宁当个吉祥物,让他们知道他对读书人的看重。
为了让卫知府满意,这段时间他们四大家族已经出了一笔银子,资助静江学堂的建设。
也做出了重视晚辈读书的行为,没想到卫知府还是不满意,要这样坑人。
静江虽说文风不盛,读书人不多,但大几千,上万人总是有的。
以后他们到吕家的产业花销,他们都折半,那要赔多少钱?
而且吕家这样做,普通百姓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定会有更多的人把孩子送去读书。
以后他们要花销折半的客户岂不是更多?
届时静江读书人是多了起来,可他们吕家却要赔死了!
卫知府也太狡猾了些,明知道这种提议吕家人万不可能同意,所以就故意拉上吕宁。
现在吕宁已经代表吕家人在知府面前提出了这个馊主意。
若是他们出尔反尔不同意,这不是现成的借口让知府整治他们。
这一刻吕为先真是后悔的肠子都青了,早知如此,他绝不会让吕宁这个蠢货跟在卫辞身边。
吕为先再好的涵养这次也没忍住,指着吕宁大骂了一顿。
质问他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他们吕家要赔多少钱。
吕宁闻言却是心中不服,他觉得伯祖父就是个奸商。
只是让吕家所有的产业在接待读书人时折半而已,不就是少挣点。
这样一来,对他们吕家的名声也有好处啊。
伯祖父却只知道盯着一点钱看,真是掉进钱眼了。
他们吕家家大业大,少赚点又怎么了?
吕为先如何看不出吕宁脸上的不服,他跟这个蠢货也说不通,愤怒之下,直接把吕宁赶走了。
吕宁走后他又开始发愁,一时不知此事该怎么办?
这一刻,他都有点思念杜知府了。
杜知府虽然贪财,但他们只要每年定时送钱过去,其他时候杜知府倒也好说话。
卫知府虽然不要他们的钱,可他能折腾啊。
而且卫知府做事从来不是只针对某一家,现在他通过吕宁坑了吕家。
恐怕吕家不能只让自己的产业对读书人优惠,还要劝得其他三个家族也要这样做。
否则岂不是他们吕家办事不力,要知道因为现在吕宁跟在卫知府身边。
现在他们吕家已经算是卫知府的亲信,如今知府有了示意,有些事他们不做也要做。
一想到此,吕为先恨不能直接掐死吕宁算了。
颓废过后,却又不得不重振旗鼓,然后老老实实去办事。
这是没法子的事,众所周知,民不与官斗。
没过多久,很快静江的百姓就发现他们周围许多店铺都开始格外亲近读书人。
哪怕是满身补丁的读书人到店中花销,不仅店中掌柜小二态度更加殷勤,结账时他们还主动给折让。
不仅如此,现在人人还都在传知府大人十分喜欢读书人。
众所周知,自从卫知府来静江后,府学课业好的学子读书不仅不用花钱,还有奖金拿。
现在连在静江吃饭买东西,他们都能比普通人便宜了。
一时间读书人的尊贵深入人心,再不用任何宣传。
且不止于此,转眼间到了四月,府试开考的时间。
每年的二月份,各县会开始县试,通过县试的学子,可以到府城参加府试。
而通过府试的学子,叫做童生。
府试由各府的知府,知州,或同知主考。
眼下卫辞是静江的知府,静江的府试自然是他主考。
此次府试卫辞也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的录取贫寒出身的学子。
若想让广大百姓主动送孩子进学堂读书科考,那就要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以前杜知府在,出身贫寒的学子很难能考取功名。
现在是卫辞在,贫寒学子中榜的机会大大增加。
许多学堂的夫子甚至连没到火候的学生也送来考试了。
他们还叮嘱自己的学生道:
“你原还不到火候,但你出身卑微,若是不趁着卫知府还在位的时候前去考试。
等卫知府离开静江,咱们静江新换个像杜知府一般的知府。
那你此生考取童生和秀才的希望就渺茫了,所以你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这些夫子的行为让静江的其他学子越发认识到卫知府是个多么好的清官。
他们都把卫辞当做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发誓将来要成为像他一样的官员。
也正是有这些底层学子在,卫辞在静江的口碑越发神化。
等将来他离开此地多年,他的传说还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