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峻,字伯达,是河南中牟人。汉末时期,天下大乱,关东地区也动荡不安。中牟县令杨原非常忧虑害怕,想弃官逃跑。任峻劝他说:“董卓率先作乱,天下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但没有人敢先发难,不是没有这个心思,而是形势上不敢。如果您能带头发难,肯定有人响应。”杨原问:“那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关东有十多个县,能打仗的士兵不少于一万人,如果您暂时行使河南尹的职权,把他们统一起来,肯定能成功。”杨原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任峻为主簿。任峻就替杨原上表行使河南尹的职权,让各县坚守阵地,随后发兵。正赶上曹操在关东起兵,进入中牟地界后,众人不知该归附谁,只有任峻和同郡的张奋商议,决定把整个郡都归附曹操。任峻又另外召集了宗族和宾客家中的几百名士兵,愿意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上表推荐任峻担任骑都尉,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对他非常信任。
曹操每次出征,任峻都留守后方,供应军需物资。当时正值饥荒和旱灾,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就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昌附近屯田,收获了上百万斛谷物。各郡国也都设置了田官,几年时间各地都囤积了大量粮食,粮仓都满了。官渡之战时,曹操让任峻负责军械和粮草运输。敌人多次骚扰切断粮道,任峻就让一千辆车组成一个方队,从十个方向同时出发,用双层阵型来保护车队,敌人不敢靠近。军队的富足,起始于枣祗的建议,而完成于任峻的实施。
曹操曾说:“已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诚能干。当初我们一起起兵,辗转征战。后来袁绍在冀州时,也想拉拢枣祗,但枣祗坚定地依靠我,让他担任东阿县令。吕布作乱时,兖州各地都反叛了,只有范县和东阿县保全了下来,这都是因为枣祗率兵据城坚守的功劳。后来大军缺粮,靠着东阿的粮食才得以继续作战,这是枣祗的功劳。等到打败黄巾军,平定许昌后,得到了贼军的资产。当时要推行屯田制,大家议论纷纷,都说应该按牛的数量来计算谷物,确定租税。实施后,枣祗却说租用牛来种田,丰收时收成不会增加谷物,遇到水旱灾害,就更不方便了。他反复劝说我,我还认为应该按原来的方法,丰收时不能再改了。枣祗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他和荀令君商量。
当时军祭酒侯声说:‘按官牛的数量来计算,对官田有利。如果按枣祗的建议,对官府有利,但对百姓不方便。’侯声这样反复说,让我对荀令君也产生了怀疑。枣祗还是非常自信,按照计划回来汇报,坚持分田的办法。我这才同意了他的建议,让他担任屯田都尉,实施屯田。那一年果然大丰收,后来就一直实行这种办法,使军队的粮食充足,消灭了叛逆,平定了天下,使王室得以兴盛。枣祗建立了这个功劳,却不幸早逝,追赠他为郡守,还是不够。现在仔细想想,枣祗应该得到封赏,但一直拖延到现在,这是我的过错。枣祗的儿子枣处中,应该加封爵位,以此来纪念枣祗,让他永垂不朽。”《文士传》上说:枣祗本来姓棘,祖先为了避难,才改姓枣。他的孙子叫枣据,字道彦,是晋朝的冀州刺史。枣据的儿子叫枣嵩,字台产,是散骑常侍。他们都才华横溢,着述颇丰。枣嵩的哥哥叫枣腆,字玄方,是襄阳太守,也有文采。
曹操因为任峻功劳很大,就上表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升任长水校尉。任峻为人宽厚大度,又能看清事理,每次提出建议,曹操都觉得很对。在饥荒的时候,他救济朋友的孤儿和遗孤,照顾国内外贫困的同族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的诚信和义气受到大家称赞。建安九年,任峻去世,曹操痛哭了很久。他的儿子任先继承了爵位。任先去世后,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销。曹丕追封功臣时,追封任峻为成侯,又封任峻的次子任览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