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孙权首次派使者向魏国称臣,但同时与刘备交战。魏文帝下诏询问:“是否应发兵与吴国共同攻取蜀汉?” 王朗建议说:
“天子的军队应像华山、泰山一样稳重,只需彰显天威,按兵不动。假如孙权亲自与蜀军相持,战事陷入僵局,双方势均力敌、久战不决,确实需要增兵助战,此时也应选派持重的将领,占据关键要地,等待时机而动,选择有利地形而行,如此方能一举成功、不留后患。如今孙权尚未出兵,我军若先助吴征讨,实为徒劳。况且当前雨水正盛,并非大规模行军的时机。”
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黄初年间,鹈鹕聚集在灵芝池(曹魏皇家园林中的池沼),文帝下诏命公卿举荐 “独行君子”(品德高洁、不随流俗之人)。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并称病想将职位让给杨彪。文帝于是为杨彪设置护卫吏卒,礼遇仅次于三公,同时下诏对王朗说:
“朕向您求贤而不得,您却突然称病,这不仅让朕错失贤才,更开了错失贤能的先例,如同鼎铉(鼎的关键部件)倾斜,危及国家。这岂不是‘居于其位却言语不当,违背君子之道’吗?希望您不要再推辞。”
王朗这才继续任职。
孙权承诺送儿子孙登入朝为质却未兑现。此时文帝迁都许昌,大力推行屯田,又计划率军东征。王朗上疏劝谏说:
“从前南越恪守臣礼,国王婴齐入朝为质,最终成为太子,回国继位;康居骄横狡黠,言行不一,西域都护上奏认为应迫使其送子入朝,以惩戒无礼。历史上,吴王刘濞叛乱的隐患,始于其子入朝时的冲突;隗嚣背叛汉朝,也因不顾念儿子。此前听说孙权有送子之意却未行动,如今我军戒严,臣担心百姓不了解陛下深意,会认为是因孙登滞留而兴师。
倘若我军出兵后孙登才至,那就意味着为小事大动干戈,得不偿失;倘若孙权傲慢凶狠,根本无意送子,恐怕百姓会心怀不满。愚臣认为,应敕令在外的将领严守禁令,谨慎镇守防区。对外彰显军威,对内广兴农耕,使国家如大山般安稳,如深渊般沉静,让敌人无法动摇我们的根基,无法揣测我们的谋略。”
当时文帝已下令军队出征,但因孙权仍未送子,最终只能临江而返。(《魏书》记载:文帝回师后,下诏给三公说:“三代为将,道家视为禁忌;穷兵黩武,古来已有警戒。何况连年水旱灾害,士民损耗严重,如今徭役比从前加倍,却进不能灭贼,退不能安民。‘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如今迷途知返,为时未晚,过而能改,不算过错。现决定休兵,高筑壁垒如高山,沉潜威力如深渊,摒弃杂念,暂置吴蜀于境外。朕将于本月中旬抵达谯县,淮、汉各军也各自返回,今年不再西征。”)
魏明帝即位后,晋封王朗为兰陵侯,食邑增加五百户,累计达一千二百户。王朗奉命到邺城祭扫文昭皇后陵墓时,发现百姓生活困苦。此时朝廷正大规模营建宫室,他上疏劝谏说:
“陛下即位以来,屡屡颁布恩诏,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臣最近奉命北行,往返途中听闻徭役繁重,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免除或减省的。希望陛下多倾听百姓呼声,以策略制敌。
从前大禹为拯救天下水患,先简陋宫室、节衣缩食,最终统有九州,成就五服之治;勾践为扩张疆土、在姑苏消灭夫差,也约束自身及家人,以节俭治国,最终囊括五湖三江,称霸中原;汉文帝、汉景帝想恢弘祖业,于是舍弃修建百金之台,以粗布服饰昭示节俭,减少宫廷膳食、拒绝地方进贡,减轻徭赋、鼓励农桑,最终实现升平,几乎无人犯法。汉武帝之所以能军势强盛、开拓边疆,正是因为祖先积累丰厚。霍去病不过是中等才能的将领,尚且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不建府第,说明忧虑远方者会忽略近处,处理外事者会简化内政。
从汉初到东汉中兴,都是在战事平息后,才开始修建凤阙、德阳殿等建筑。如今建始殿足以举行朝会,崇华殿足以安置内官,华林园、天渊池足以供宴游。可先建成阊阖门这样的标志性建筑,用于接待远方使者朝贡,修缮城池以保障国家安全,其余工程暂且等待丰年。以农耕为要务,以军事训练为常事,如此则百姓无怨,人口增长,兵强民富,若此时敌寇仍不归服,天下仍不太平,从未有过这样的道理。”
后来王朗转任司徒。
当时明帝多次失去皇子,后宫中怀孕待产的嫔妃极少。王朗上疏说:
“从前周文王十五岁生下武王,最终有十个儿子,开枝散叶;周武王年老才生周成王,所以成王兄弟稀少。这两位圣王德行相当,但子孙福泽不同,只因生育有早晚、数量有多少。陛下德行堪比文武二王,年龄已超过周文王生育武王时,却尚未在后宫诞育皇子,藩王数量也不多。以成王相比,虽不算晚,但与伯邑考(周文王长子)相比,就不算早了。
《周礼》规定六宫内官有一百二十人,但经典通常以十二为限,到秦汉末年,后宫人数增至千百。然而即便人数众多,真正怀孕待产的却很少,说明‘多子多福’的根本在于专一,而非单纯追求数量。老臣忧心忡忡,希望国家能像轩辕黄帝那样子孙昌盛(‘五五’指黄帝有二十五子),至少不要像周文王那样子嗣较少,因此深感忧虑。
另外,孩童自幼若被褥过于温暖,会导致身体柔弱,难以养护,容易患病。若让孩童从小穿轻薄的棉衣,不过度保暖,必定能保全健康,长寿如南山。”
明帝回复说:“最忠诚的人言辞笃厚,最关爱的人言语深切。您既费心思虑,又亲手撰写奏疏,反复陈说德政,朕读后倍感欣慰。朕尚未确立继承人,您的忧虑与朕相同,现诚心接纳您的良言,渴望听到更多良策。”
王朗着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奏议、论记等文章均流传于世。(《魏略》记载:王朗本名王严,后改为王朗。《魏书》评价:王朗才学高超、博雅通达,性格严整慷慨,注重威仪,恭俭节约,连姻亲送礼都不接受。他常批评世人空有乐善好施之名,却不体恤穷贱,因此把钱财用于周济急难作为优先考量。)
太和二年,王朗去世,谥号 “成侯”,其子王肃继承爵位。当年文帝分封王朗食邑时,允许他封一个儿子为列侯,王朗却请求封侄子王详,足见其谦逊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