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审配的侄子审荣负责守卫邺城东门。在一个夜晚,审荣为了给自己谋条出路,偷偷打开城门,放进了曹操的军队。曹军涌入城中,与审配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审配被曹军生擒。
审配被俘后,依然声气壮烈,没有丝毫屈服的言辞。他慷慨激昂,让见到他的人都为之叹息。辛毗等人早就对审配恨之入骨,此时更是拿着马鞭抽打审配的头,骂道:“你这个奴才,今天就是你的死期!”审配不屑地回看他们,大骂道:“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因为你们,才把冀州搞得破败不堪,我恨不得杀了你们!就凭你们,今天还能决定我的生死?”
曹操听说审配被俘,亲自前来审问他。曹操问道:“你知道是谁打开了城门吗?”审配回答:“不知道。”曹操说:“是你的侄子审荣。”审配听后,叹息道:“这小子真没用,竟然做出这种事!”曹操又问:“之前我围城的时候,你们的弩箭怎么那么多?”审配大声回应:“我还嫌少呢!”曹操见审配如此忠诚,心中也有些敬佩,本想饶他一命。可辛毗等人在一旁号哭不止,坚决要求杀掉审配。最终,曹操还是下令将审配斩杀。
审配,字正南,是魏郡人。他年少时就忠诚刚烈,为人慷慨,有着不可侵犯的气节。袁绍掌管冀州时,对他极为信任,把他当作心腹,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还让他总管幕府事务。当初袁谭离开冀州时,其他人的家人都被允许离开,唯独辛评的家人被审配扣押。等到审荣打开城门放曹军入城时,审配正在城东南角的楼上。他看到曹操的军队进城,心中愤怒不已,认为是辛毗、郭图等人搞垮了冀州,于是派人赶到邺城的监狱,下令杀掉辛评全家。当时辛毗正在军中,听说城门被打开,急忙跑到监狱,想要解救自己的家人,可等他赶到时,家人已经被杀害。
冀州人张子谦早就投降了曹操,他向来与审配不和。此时他见到审配被俘,便嘲笑说:“正南,你现在怎么样,还不是不如我?”审配大声呵斥道:“你是个投降的俘虏,我审配是忠臣,就算我死了,也比你这样苟且偷生的人强!”临刑前,审配大声叱令持刀的士兵让他面朝北方,说道:“我的君主在北方。”
关于审配的结局,乐资的《山阳公载记》以及袁暐的《献帝春秋》都记载说曹操的军队入城时,审配在城门中与曹军交战,战败后逃到井里,最终在井中被抓获。裴松之认为,审配是一代烈士,是袁氏的忠臣,在城破之时,怎么会躲到井里去呢?这种说法实在难以让人相信。他觉得乐资、袁暐这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来历,随意撰写历史,妄生事端,简直就是史籍的罪人,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采信他们的记载的。
高干见袁氏大势已去,便以并州投降曹操。曹操为了稳定并州的局势,暂时让高干继续担任并州刺史。袁氏家族在这场内乱和曹操的进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曾经不可一世的袁绍势力,如今已支离破碎。
曹操围攻邺城期间,袁谭趁机扩充势力,先后夺取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又在中山对袁尚发起进攻。袁尚抵挡不住,只能逃往故安投奔袁熙,袁谭则收编了袁尚的残部。曹操见袁谭势力渐大,准备出兵讨伐他。袁谭得知消息后,便放弃平原,攻克南皮,亲自率军屯驻在龙凑。
十二月,曹操大军兵临城下,袁谭却紧闭城门,龟缩不出。到了夜里,他偷偷率领军队逃往南皮,在清河岸边安营扎寨。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发起总攻,一举攻克南皮,袁谭和郭图等人都在这场战斗中被杀。
袁熙和袁尚在故安也没能安稳太久,他们被部将焦触、张南起兵攻打,无奈之下只能逃往辽西乌丸。焦触自封为幽州刺史,他驱使各郡的太守、县令、县长,背叛袁氏,归附曹操。焦触集结了数万大军,杀白马歃血为盟,他高声下令:“违抗命令者,斩!”众人畏惧他的威严,都不敢出声,只能依次歃血。轮到别驾韩珩时,韩珩却坚决拒绝,他说道:“我深受袁公父子的厚恩,如今他们衰败灭亡,我智谋不足不能挽救,勇气不够不能殉死,已经是违背道义了。但要我投降曹操,向北称臣,我实在做不到!”在座的人听到韩珩的话,都大惊失色。焦触却说道:“我们兴大事,就要立大义。事情能不能成功,不在乎这一个人。就让韩珩实现他的志向吧,以此来激励大家忠诚事主。”
此时,高干也背叛了曹操。他扣押了上党太守,起兵据守壶口关。曹操派乐进、李典前去攻打,却久攻不下。建安十一年,曹操决定亲自征讨高干。高干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则前往匈奴单于处求救。然而,匈奴单于拒绝了他的请求。高干孤立无援,只能带着几名骑兵独自逃亡,想要投奔荆州。在逃亡途中,上洛都尉将他抓获并斩杀。(据《典略》记载,上洛都尉王琰因抓获高干立下战功,被封为侯。他的妻子却在家中哭泣,以为王琰富贵之后会娶妾室,夺走对自己的宠爱。)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来到辽西攻打乌丸。袁尚、袁熙与乌丸的军队联合起来迎战,结果战败,只能逃往辽东。公孙康早就料到他们会来,设下埋伏。袁尚、袁熙一到,公孙康就将他们诱杀,并把首级送给了曹操。(《典略》记载,袁尚为人勇猛有力,他与袁熙商量说:“我们到了辽东,公孙康肯定会来相见,我想和兄长一起动手杀了他,占据辽东,还能有一番作为。”公孙康也心中盘算:“如今不拿下袁熙、袁尚,没法向曹操交代。”于是他先在马厩中埋伏好精锐士兵,然后邀请袁熙、袁尚。袁熙、袁尚刚一进门,公孙康的伏兵就冲了出来,将他们捆绑起来,扔在冰冷的地上。袁尚冻得受不了,想要一张席子,袁熙苦笑着说:“我们的头颅都要被送去万里之外了,还要席子有什么用!”最终,公孙康将他们斩首。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吴书》记载,袁尚有个弟弟叫袁买,和他一起逃往辽东。《曹瞒传》则说袁买是袁尚兄长的儿子,具体情况不详。)
曹操十分赞赏韩珩的气节,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韩珩始终没有答应,最终在家中去世。(据《先贤行状》记载,韩珩,字子佩,是代郡人。他品性高洁,有高雅的度量。年少时父母双亡,他悉心奉养兄姊,宗族中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友爱。)
再来说说袁术,字公路,他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的堂弟。袁术年轻时以行侠仗义闻名,后来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在朝廷内外任职,之后又做了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董卓准备废掉皇帝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害怕受到董卓的牵连,便逃离洛阳,前往南阳。恰逢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趁机占据了南阳郡。南阳人口众多,有几百万之多,可袁术却奢侈荒淫,肆意妄为,征收赋税毫无节制,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袁术与袁绍本就有矛盾,又和刘表不和,于是他向北与公孙瓒联合;而袁绍则因为与公孙瓒不和,向南与刘表结交。这兄弟二人离心离德,舍弃近处的盟友,去结交远方的势力,实在令人费解。
《吴书》记载,当时有人认为灵帝昏庸无道,导致天下大乱,少帝年幼懦弱,是被贼臣拥立的,而且连亲生母亲是谁都不知道。幽州牧刘虞向来德高望重,袁绍等人想拥立他为帝,以此来稳定局势,便派人告知袁术。袁术却心怀不轨,他看到汉室衰微,便想自己称帝。于是,他表面上打着维护公义的旗号,拒绝了袁绍的提议。袁绍又写信给袁术说:“之前我和韩文节商议复兴汉室的大计,希望能拥立一位英明的君主,让天下重现太平。如今西边虽有年幼的皇帝,可他与皇室血脉疏远,公卿大臣们都谄媚董卓,这样的皇帝怎能让人信服!我们应当派兵屯守住关隘要地,让董卓等人被困死在西边。然后在东边拥立圣君,太平盛世才有希望,你为何还要犹豫不决?我们袁家满门被董卓杀害,你难道不像伍子胥那样为家人报仇,还能继续向北称臣吗?违背天意是不吉利的,希望你能仔细考虑。”袁术回信说:“当今皇帝聪慧睿智,有周成王的资质。董卓趁着天下大乱,威逼百官,这只是汉朝遭遇的一次小劫难。如今战乱还未平息,你却想另立皇帝,还说当今皇帝‘与皇室血脉疏远’,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们袁家世代传承,一直以忠义为先。太傅公仁慈善良,虽然知道董卓必定会带来灾祸,但为了信守道义,不忍离去。如今我们袁家惨遭灭门,死伤无数,幸好有各方赶来相助。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不是想着另立皇帝,我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你还说‘家人被杀,还能向北称臣’,这都是董卓干的,与国家何干?君主的命令如同天意,天意不可违背,更何况这不是君主的命令呢!我一片赤诚之心,只想消灭董卓,其他的事情我一概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