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在给袁尚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我知道这场变故是由辛评、郭图挑起,导致你们兄弟同室操戈。你们追随阏伯、实沈争斗的脚步,却忘记了兄弟间相互扶持的情义,如今兵戎相见,尸横遍野,我听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哽咽,你们这样下去,就算活着也如同死了一般。从前轩辕黄帝发动涿鹿之战,周武王兴兵讨伐商、奄,都是为了铲除祸乱、奠定王业,而不是为了争夺强弱、发泄喜怒。希望你们能明白,不要再这样自相残杀了。”
“所以,在大义面前,即便是大义灭亲也不会被指责,诛杀兄弟也并非不讲情义。如今你们二人刚刚继承大业,应当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往前看,国家正面临着被曹操颠覆的危险;往后想,还背负着先公未竟的遗恨。你们应当把大义放在首位,以国家的安宁为己任。这是为何呢?就如同金木水火,需刚柔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和谐,为百姓所用。如今袁谭你生性急躁,在是非曲直面前常常迷失。而袁尚你度量宽广,绰绰有余,应当以包容之心对待袁谭,先合力除掉曹操,完成先公的遗愿。等大事已定,再去计较兄弟间的是非,这样不是很好吗?倘若你们能着眼长远,克制自己,遵循礼法,就应当整顿军队,长驱直入,共同辅佐王室。要是你们执迷不悟,违背正道且不知悔改,到时候连胡夷都会嘲笑指责,更何况我们这些同盟之人,又怎能再为你们效力呢?这就如同韩卢和东郭逡相互争斗,最后却让农夫坐收渔利。我满心期待,渴望听到你们和好的消息。如果你们能和睦相处,齐心协力,那么袁氏家族或许能与汉室一同兴衰;要是你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这些同盟就再也没有指望了。”
然而,袁谭和袁尚对刘表的苦口婆心全然不顾,依旧沉浸在权力的争斗中。此时,审配也给袁谭写了一封信,试图为袁尚的行为辩解。
审配在信中写道:“按照《春秋》的大义,国君应当为社稷而死,忠臣应当为君主的命令而死。如果有人企图危害宗庙,扰乱国家,无论是亲近之人还是疏远之人,在王纲典律面前都一视同仁。周公曾哭着为管叔、蔡叔定罪,季友也曾叹息着用毒酒赐死针叔。这是为何呢?因为大义重于个人,有些事迫不得已。从前卫灵公废掉蒯聩,立辄为太子,蒯聩却行无道之事,进入戚地想要篡位,卫国军队前去讨伐。《春秋传》记载:‘按照石曼姑的大义,可以抗拒蒯聩。’因此,蒯聩最终落得个叛逆的罪名,而石曼姑却永远享有忠臣的美名。父子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兄弟呢!当初先公废掉你,而让贤兄继承家业,立袁尚为继承人,这一事上告祖灵,下记谱牒。先公把你当作兄子,你也把先公当作叔父,四海之内,远近皆知。先公去世之时,袁尚身着斩衰之服,守在灵堂,而你却在垩室守丧,你们之间的身份区别,在那时就更加明确了。
“当时,奸臣逢纪为了一己私利,如同画蛇添足般曲意谄媚,扰乱了亲族关系。你愤怒之下,立刻诛杀了逢纪,袁尚也奉命行事,对逢纪加以严惩。从那以后,家族内部的矛盾如同痈疽破溃,骨肉之间本不应再有嫌隙。那些曾经心怀猜疑的臣子,也都能保全性命。于是,我们派出精锐的胡兵,挑选名将,整顿器械,选拔战士,用尽府库的财物,拿出封地上的粮食,一心供奉你,有什么要求我们没有满足呢?君臣一心,共同扞卫军旗,作战时如雁阵般有序,赋税上也尽力承担。即便倾尽仓库,剥削百姓,大家也毫无怨言,欣然拥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怀着忠诚赤诚之心,愿意肝脑涂地,如同唇齿相依、辅车相恃,不求回报。我们以为你和袁尚心意相通,齐心协力,必定能并肩作战,抵御外敌,守护家园。
“可谁能想到,那些凶险狡诈的小人,无端造谣生事,诱导你追求私利,致使你改变初衷,忘记了孝友的仁德,听信了豺狼般的计谋,污蔑先公的废立决定,违背了在丧期应有的本分,悖逆了纲常伦理,不顾是非曲直,擅自更换冀州之主,想要继承先公的位置。你还纵容士兵四处掠夺,屠城杀吏,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百姓惨遭杀害,有的被剃发毁容,有的被截断肢体,冤魂在幽冥中痛苦,伤者在草丛中哀号。你甚至企图夺取邺城,还许诺把城中的财物、妇女赏赐给秦胡,提前划分好了界限。听说你还对吏士们说:‘我虽然有老母,但只要能让自己全身而退就行。’听到这话的人,无不惊愕失色,痛心流泪,让太夫人在堂室中忧愁悲愤,我冀州的君臣士友们也为此悲伤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本想按兵不动,默默听从你的安排,但又害怕违背《春秋》中拼死尽忠的气节,让太夫人陷入不测之祸,毁掉先公的伟大基业。况且三军将士们都义愤填膺,心中怀着私愤。袁尚也是迫不得已,才与你在馆陶交战。当时,他对外要抵御外敌,对内实则是想向你请罪。然而,不但没有得到你的谅解,那些屠各部落还心怀二意,临阵叛变。袁尚进退两难,首尾受敌,只能引军奔逃,连告辞都来不及。我们原以为你会念及兄弟亲情,网开一面,可你却紧追不舍,让他无处可逃。”
审配这封信送到袁谭手中,袁谭看后心中五味杂陈,怅然若失。他登上城楼,望着远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可他已被郭图等人左右,再加上双方多次兵戎相见,仇恨越积越深,实在难以轻易罢手,于是战斗依旧持续不断。
袁尚得知曹操再次北征,担心邺城有失,便放弃攻打平原的计划,急忙率军返回邺城。他的部将吕旷、吕翔见袁氏兄弟内斗不休,前途黯淡,便背叛袁尚,归降了曹操。袁谭得知此事后,为了拉拢吕旷、吕翔,偷偷刻了将军印,送给他们。曹操何等精明,很快就察觉到了袁谭的小伎俩,但他为了稳住袁谭,没有立刻戳破,反而与袁谭结为儿女亲家,暂时安抚住他,随后便率军返回。
袁尚回到邺城后,安排审配和苏由守城,自己则再次出兵攻打困守平原的袁谭。曹操见袁氏兄弟争斗不止,觉得有机可乘,便整顿大军,准备攻打邺城。当曹军行进到洹水时,距离邺城还有五十里。苏由原本打算作为内应,配合曹操里应外合拿下邺城,可计划不幸泄露。苏由无奈之下,只能在城中与审配展开激战,最终战败,逃出城去投奔曹操。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进攻邺城。他采用挖掘地道的战术,试图突破邺城的防御。审配也早有防备,在城内挖掘堑壕来对抗曹军的地道。审配的部将冯礼见曹军攻势猛烈,为了立功,偷偷打开突门,放进了三百多名曹军士兵。审配很快察觉了异样,他站在城楼上,指挥士兵用大石头砸向突门的栅门。栅门关闭,进入城中的曹军士兵全部被困,壮烈牺牲。
曹操见此计不成,便改变策略,围着邺城挖了一道周长四十里的壕沟。刚开始挖的时候,壕沟挖得很浅,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跨越。审配站在城楼上看到后,心中暗自嘲笑曹操,认为他不过如此,所以没有出城抢夺有利地形。可曹操却趁着夜色,命令士兵们奋力挖掘,一夜之间,壕沟变得又宽又深,足足有二丈。曹操还引漳水灌入壕沟,水淹邺城。从五月到八月,邺城被围困了数月之久,城中粮食断绝,饿死的人超过了一半。
袁尚得知邺城告急,心急如焚,急忙率领一万多人马回援。他沿着西山而来,向东到达阳平亭,此时距离邺城还有十七里。袁尚在滏水边安营扎寨,他命令士兵们举火,向城中示意援军已到,城中的审配等人看到火光,也举火回应。审配见援军已到,便出兵城北,想要与袁尚里应外合,冲破曹操的包围圈。曹操早有防备,迎头截击审配,审配抵挡不住,只能退回城中。袁尚也被曹操的军队击败,只能沿着曲漳扎营。
曹操乘胜追击,继续包围袁尚。还没等包围圈合拢,袁尚就感到大势已去,心中害怕,连忙派阴夔、陈琳向曹操乞降。曹操一心想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袁尚无奈,只能向滥口方向逃窜。曹操紧追不舍,再次将袁尚包围。袁尚的部将马延等人见大势已去,临阵投降,袁尚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他只能逃往中山。曹操缴获了袁尚的全部辎重,还得到了他的印绶、节钺以及衣物等。曹操故意将这些东西展示给袁尚的家人看,城中的人心顿时大乱,士气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