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信第一次来到党家坪时,他立刻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宁静的氛围所深深吸引。党家的人们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让他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尤其是与他仓促成婚的妻子,那是一个温柔娴淑的女子。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她总是面带微笑,用心操持着家中的一切事务。她的善良和勤劳让吴明信感到无比幸福。
他们的新婚生活就像一首悠扬的田园曲,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无尽的温馨。妻子那微微隆起的肚子,更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抹新生的希望与喜悦。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土炕上时,妻子就会和吴明信一起早早地起床。他们会一起打扫屋子,让房间变得整洁明亮。然后,妻子会走进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的饭菜。
党家坪村周围是一片起伏的山川,七山二田一分水,尽是隐藏在山川沟谷里。辛劳的父老乡亲爬坡上坎,在田间地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麦浪和翠绿的蔬菜交相辉映,还是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农家画卷。
党家坪村所在的这片土地,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书,默默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据传这个地方的党姓,来源于西夏的党项族,经川西高原的党岭山,一路沿着岷江跨涪江到嘉陵江流域,最后落脚在赤江畔的党家坪。这里据说过去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名字,党姓人的祖先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到明代初年就在村中建立党家祠堂,此后周围十里八乡才把这里称作党家坪的。党姓人家自古就写的这个党字就很简单,与传统的党派的党字不同。直到五十年代国家推行简化字,党姓人的党与党派的党才通用。党家坪村头那棵梨子树,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人,傲然挺立在时光的长河中。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棵梨子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红军曾经在这里的故事。
党姓人的孩子们小时候,都会在这棵梨子树下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村里的老人们也喜欢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那些英勇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吴明信刚来党家坪不久,就被这棵梨子树吸引住了。他也常去梨子树周围,与村民们互致问候,闲谈几句。平静的生活转瞬即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炼钢铁”热潮,如同一阵狂风骤雨,席卷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支书从乡里开会回来传达政府号召,大办钢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村支书还把吴明信拉到一边,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你是识文断字的人,知书达理。初到党家坪落户,理应响应政府号召,做出成绩,一是给当地人民证明自己的实力,二是也为党家院子争口气,给岳父岳母和妻子一个顶梁柱的形象,三是也不负党支部推荐和接受你成为党家坪的一员。
响鼓不用重锤,村支书的话说得恰到好处:是要吴明信带头响应号召,组织人炼钢。于公于私,他都应该支持村书记的工作。作为党家院子他也是一个主要劳力,作为曾经的干部,团委书记他更应该为国家建设出力。吴明信听从生产队长的安排,来到村头大梨子树下与他们商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他们坚毅的面容。生产队长手中拿着一份通知,上面写着“全民炼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吴明信看着通知,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知道,这个偏僻小山村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要为国家多炼钢呢!”生产队长的声音充满激情,他的话语如同一股热流,瞬间点燃了在场众人的热情。吴明信用力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无法撼动的坚定。于是,他们迅速展开了行动。首先,他们四处搜罗废旧的铁器,这些铁器都是党家坪村的人平日里积攒下来的一些家用铁制品,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它们都将成为炼钢的宝贵原料。有生锈的铁锅、断了腿的锄头,还有一些废弃的小铁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他们把这些铁器集中在一起,堆积如山的铁器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每个人都凝视着这堆铁器,仿佛能看到它们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熔炼、锻造,最终变成一块块闪亮的钢铁。
有了原材料,接着就是建炼钢炉,没人知道怎么建。乡上发下来的炼钢炉图纸也没人看得懂,吴明信对着图纸琢磨了半天,也只能说个框架,具体该咋建?用什么材料建?也不知道。这时有人提议说村民党明友会烧制砖瓦,就按烧砖烧瓦的窑子先建起来试试。他们便请来砖瓦工党明友指导,堆砖砌石,经过十几天努力劳作,党家坪历史上第一座仿造砖瓦窑建起来的炼钢炉成形了。
看着高高大大的砖瓦窑式的炼钢炉,还需要大量燃料才能把那些废旧铁器熔化。党家坪不出煤,用什么作燃料?村支书又传来乡书记的指示,就地就近砍伐树木炼钢。吴明信于是也跟着其他人一道。拿起斧头在村子四周山川沟谷间砍伐树木,他们的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寻找那些适合炼钢的树木砍伐。
斧头在空中挥舞,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清脆的声响。树木在斧刃的砍伐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最终缓缓倒下。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勤劳努力的回应。每一棵树木倒下,都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是大自然在叹息。对于那些一心想要炼出大量钢铁的人们来说,这声音却是美妙的,因为每倒下一棵树,就意味着他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这种朴素的期待,仿佛只要炼出足够的钢铁,就能实现所有的梦想。
在众多树木之中,党家院子这棵冠盖全院的梨子树格外引人注目。它矗立在院坝和大寨门之间,足有磨盘一样粗的树干,三个大人才能合围一圈。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党家院子的变迁。这棵梨子树是村子里最有名气的树,每年梨子成熟的季节,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金色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股香气,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陶醉其中。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那股甜香,仿佛被一层甜蜜的纱幕所笼罩。当年红军在树下院子里碾米磨面,炒油米子供军粮,见证了红军羊排长的辛劳与希望。盗匪来抢粮,羊排长率红军躲在树上,从空而降,把盗匪打得晕头转向,狼狈而逃。大梨子树虽然也身中数弹,但仍耸立不倒。冬去春回,依然为孩子们贡献黄澄澄甜咪咪的香梨。
而今,那炼钢炉熊熊的火焰如恶魔般张牙舞爪,将周围的树木尽数吞噬,却仍未见钢水出炉。乡书记和村支书领着生产队长等几十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围在炼钢炉前,绞尽脑汁地出谋划策。最终,乡书记一咬牙,一跺脚,下定决心:“砍,这棵大梨树当年为革命舍身挡子弹,如今为建设甘愿献树身树枝。定要在村史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让后人们永世铭记!”
听闻要砍伐那棵大梨树,卧病在床的党明金如强弩之末般强撑着身体起来,颤声说道:“那可是党家人来到党家坪时亲手栽下的树啊,十几辈人都是吃着它的梨子长大的,你们要砍它,还不如先把我砍了!”黄天秀在聋子的搀扶下,亦如风中残烛般来到树下,声泪俱下地哭诉着:“羊排长当年就是靠着这棵大梨树才捡回了一条命,土改时她当县长来过,还特意嘱咐不准毁坏!你们怎么能说变就变啊!”
现场乱作一团,仿佛被狂风席卷过一般,两位老人竟然与几十位如牛似虎的壮汉对峙着。刹那间,乡书记、村支书、生产队长的脸色都变得阴沉至极,犹如暴风雨前的天空。乡书记在短暂的冷静后,突然扯开嗓子,声如洪钟地喊道:“休要再提这些,你们党家的历史旧账难道还没算清吗?党明光给国民党修机场,你党明金给国民党背粮食,如今新社会赐予你们幸福生活,你们不知感恩,反倒前来阻拦大办钢铁,我若上报,县里公安局必定将你们绳之以法。还有你吴明信的事,我也无需多言,你速速将他们劝回去,我们顺利砍树炼完钢,便不再追究旧账。否则,就休怪乡党委新账旧账一起清算!”
吴明信慌忙扶住党明金,如同搀扶着一棵即将倾倒的大树,踉跄着走进屋子。秀兰则小心翼翼地将黄天秀搀进灶房,一家人面色凝重,如丧考妣,深知胳膊难以撼动大腿,纵然愤怒也无济于事。只能听之任之!门外,斧头撞击大梨树的声音,犹如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党明金和黄天秀的心房。终于,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梨子树宛如一个被压垮的巨人,摇摇晃晃地倒下了。它的枝叶在倒地的刹那,如狂风中的残叶般剧烈摇晃,沙沙作响,恰似在发出绝望的哀嚎。
现实却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向他们。大梨树犹如被抽走灵魂般全部投入炼钢炉,最终化为灰烬,然而炼出来的钢材却如残次品般不合格。众多废旧铁器仿佛被施了魔法,还未熔化,铁器中的杂质就多得犹如繁星,冷却以后更是千疮百孔,不成形状。目睹这惨状,乡书记的脸色苍白如纸,他带着一行人如丧家之犬般灰溜溜地离去,只留下满地的废钢烂铁渣,以及那孤零零的炼钢炉,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凉。
但是,党家坪村的大办钢铁并没就此止步,而是在党家祠堂边又新建一个炼钢炉,把在党家院子炼过钢的人都调去,让大家共同想办法,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继续炼钢,一定要炼出钢来。老年人却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梨子树被砍伐感到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尽管他们嘴上没有明说,但心里还是希望能看到一些改变。他们开始怀念起过去在梨子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村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虽然人们生活贫困,但却有着淳朴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党家祠堂边的小高炉终于炼出了不少所谓的“钢”。吴明信满怀自豪地看着那些从炉子里取出来的钢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觉得自己和村民们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些钢铁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他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些钢铁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当这些炼出来的钢被送往外面的工厂进行检验和使用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大部分的钢材竟然因为质量不达标而无法被正常使用!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砸在了吴明信的心头。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些被退回的钢材,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那么努力地炼钢,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那些曾经充满希望的熔炼日子,如今在他眼中变得黯淡无光,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带着沉重的心情,吴明信回到了家里。他发现其他村民也都和他一样,脸上写满了失落和沮丧。原本对大炼钢铁充满热情的人们,此刻都沉默不语,心中的苦涩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大家开始反思这个过程,逐渐意识到大炼钢铁更多的是一种热情的冲动,而非基于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产量,最终导致了质量的严重下滑。这个教训让每个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凭热情去做,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同样至关重要。
连续两次炼钢的失败,村子里开始慢慢冷静下来。吴明信也意识到,虽然为国家做贡献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一部分人继续在田里劳作,一部分人则开始研究如何改进炼钢的技术。吴明信也加入了改善炼钢技术的队伍。他和一些有知识、有经验的村民一起,请教了外面回来的一些技术人员,学习到了更多关于炼钢的理论知识。他们开始重新改造小高炉,调整燃料和原材料的比例,希望能够炼出质量更好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