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仅剩高层。
曹变蛟愤愤不平:\"这个吴三桂,分明是来搅局的。\"
伙夫送来两只捕获的野鸡,又点燃篝火。
野鸡已处理妥当,递给洪承畴后,伙夫便离开。
几位总兵聚在一起,注视着洪承畴。
洪承畴有个小嗜好,喜欢亲手烤鸡食用。
其他人围拢过来,吸引他们的并非鸡肉,而是接下来的话题。
\"大人,我们真的要相信祖大寿?\"马科询问。
王朴不知何时坐下,大大咧咧地说:\"我不信那个家伙,还让我们当诱饵?他们开城门带兵出击,岂非更有优势?\"
这话王朴说得没错。
可问题是,锦州相对松山更靠后。
理应由他们吸引敌人注意。
然而,众人对祖大寿此前的按兵不动皆心存不满。
\"若祖大寿依旧不出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若他是有意算计我们呢?\"
王朴心中渐渐蒙上一层阴影,然而在这时代,某些事不得不提防。
洪承畴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手中的烤鸡上,沉默未语。
所有人都注视着洪承畴,仿佛在等待他的决断。
鸡皮滋滋作响,冒出油光,曹变蛟递给他一些调料。
调料与火焰交融,瞬间飘散出浓郁的焦香。
片刻后,洪承畴开口:“好了。”
两只鸡过于硕大,洪承畴独自无法吃完。
这些人之所以能被他聚拢,关键在于他肯分享鸡。
不仅是鸡,还有利益。
尽管大家并非完全齐心,但因他的存在,此刻暂且一致。
“祖大寿像是来下达命令的,或者说是吴三桂前来发号施令,根本没给我们商议的机会,诸位有何见解?”洪承畴环视众人。
“我的想法很简单,随他去,我们只需稳守松山,只要安心驻扎于此,多尔衮就绝无可能绕过我们,不是吗?”马科笑着说道。
王朴最反感这种论调,他恨不得立刻冲出去迎战清军。
正欲起身反驳,洪承畴递给他一只鸡腿。
“先吃点东西吧,吃完一起犒赏士卒。”
他们刚经历了一场败仗,不仅将领们状态不佳,士兵们的情绪想必更糟。
洪承畴仍具一定的感召力,几人吃完鸡后便离开火堆,走向集结的士兵。
伙夫仍在分发食物,但士兵们见到洪承畴到来,纷纷投来目光。
他们的双眼失去了锋芒,似乎早已遗忘胜利的滋味。
此时夜幕降临。
洪承畴俯瞰近十万将士,他们密密麻麻挤满松山城。
能听见他讲话的只有眼前的数百人。
但这数百人已足够,他不是来说教的。
洪承畴现身本身便是对将士们的莫大安慰。
“将士们,吃饱喝足!三日后,决战!”
------------
此刻京城终于恢复平静。
遵从朱慈烺的建议,首先将那些遭遇变故的百姓安置妥当。
为他们提供钱粮及所需之物。
在这个时代,百姓的生命轻如草芥,只要给予些许关怀,他们便会对你忠心耿耿。
此次多尔衮入侵,虽有不少百姓丧生,但朱慈烺并未畏缩于京城内,而是亲自带领众人出城救助百姓,这令百姓对他的敬仰愈加深厚。
同时,也让人们对当今朝廷充满信心。
此后,所有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然而,近来朱慈烺频繁外出巡查城郊。
就在今日,一支三万兵力的队伍终于抵达京城。
领队的是位熟人——陈二狗。
当初在太原时,朱慈烺便记得,有一位灾民率先发问关于灾民援助的事宜。
也正是此事,让朱慈烺记住了这个人。
如今,这位英姿勃发的人物出现在朱慈烺面前。
这支三万人的队伍暂时没有职务划分,全部由孙鹏统管。
为了将这些人带来京城,孙鹏不惜离开太原府。
“臣拜见太子殿下。”
孙鹏见到朱慈烺后,快步上前毕恭毕敬地说。
“免礼吧,咱们也有段日子没见了。”
“确实如此,自太子离开太原以来,咱们就没再见过面。”孙鹏笑着说道。
“太原那边一切安好吗?”朱慈烺询问道。
“还算安定,只是火器局那边的人起初不太适应,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孙鹏答道。
能被孙鹏特意提起的,必定是王二或者赵掌司。
尽管这二人并非跟随朱慈烺前往太原,但他们无疑是朱慈烺的心腹。
因此,孙鹏与他们关系密切,在面对朱慈烺时,也能找到话题交流。
“目前他们还不能返回京城。”朱慈烺说道。
京城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无人知晓暗中究竟有多少人觊觎朱慈烺的性命,又有多少人意图铲除朱慈烺身边的得力助手。
而火器局,对朱慈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所在之一。
所以,朱慈烺必须保护好王二。
秘鲁铳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仍有诸多改进空间。
可惜的是,系统迟迟未给朱慈烺分配新的任务,相应的火铳奖励也迟迟未到。
上一个任务尚未完成,看来不除掉多尔衮,想要拿到吕布的方天画戟恐怕还得等些时日。
所以,王二的角色显得更为关键了。
“总共三万人?”朱慈烺问孙鹏。
“不多不少,恰好符合太子的要求。这些人已在我的训练下接受了三个月的方阵操练,包括站立与齐步走。”孙鹏答道。
朱慈烺点头,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三万新兵,感觉多尔衮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问题是,这三万新兵实在太新,接下来可能得对他们进行一番打磨才行。
“戚大在哪?”朱慈烺喊道。
“末将在!”
一个戴着头盔的男人突然出现在朱慈烺身后,单膝跪地。
“很好,这三万人就交给你了,我希望尽快见到成效。”
“是!”
于是,京城外的天雄军营地开始热火朝天地操练起来。
关于北方战线,不断有战报传来。
洪承畴似乎在故意引诱多尔衮出击,但多尔衮始终按兵不动。
根据清军探子的情报,皇太极打算亲自率军出征。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多尔衮暂时压制了进攻松山的念头。
不过,这对朱慈烺来说并无影响,多尔衮拖延得越久越好,这样能给他更多发展的时间。
天雄军一下子扩充了三万人,加上原本留下的七千多人,总数达到了三万七千多。
然而,秘鲁铳是稀有之物。
当初花两个月才让一万人每人配备一把。
现在两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让三万人全部配齐。
这三万人没有火铳,如何练习装填?
天雄军的强大之处在于其阵法和火铳。
无奈之下,朱慈烺只能让他们先与原有的七千天雄军融合。
原来的天雄军,朱慈烺为他们提升了职务,表现突出的被任命为把总,每个把总之下新增了一个小队长的职位,负责指挥十人。
完全融合后,管理岗位的人手明显不足。
原来的把总如今都成了千总。
例如黄把总,他曾负责管理胡思明。
目前来看,暂时也只能这样安排了,让新人接任小队长一职并无大碍。
在所有的把总之中,只有胡思明未获晋升,然而,他对朱慈烺的价值远超晋升所带来的利益。
朱慈烺赋予他权力,让他继续搜寻擅长射箭的人才。
朱慈烺给予他的条件,便是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部队。
这一天,朱慈烺再次来到军营。
孙鹏尚未离开,这几亡国一直留在军营,似乎有话想说却难以启齿。
朱慈烺察觉到了这一点,故意不予理会。
最终,孙鹏终究按捺不住,在跟随朱慈烺片刻后说道:“殿下,微臣有一事相告。”
“讲。”朱慈烺回应道。
“殿下可知晓,我大明如今最大的煤炭开采地是在何处?”
听闻此言,朱慈烺略显惊讶。
他确实不知晓,仅知大明已有煤矿,并且煤炭已广泛应用。
见朱慈烺这般神情,孙鹏便明白,此事殿下确然不知。
“延安府有一座大型矿井,原本由我们正常开采,后来反贼占据延安府,该矿遂成为反贼所有。再之后,反贼被剿灭,他们于天雄军撤退后再度占领那里,手中不仅有火器,甚至还有火炮,我们不敢轻举妄动,故欲派遣殿下那些历经战阵的天雄军前去应对。”
从孙鹏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显然已经派兵尝试过一次,只是以失败告终。
而天雄军预备役无装备,仅凭人数众多,孙鹏深知火炮与火铳的威力,若派他们前去无异于送死,况且一旦兵力悬殊,恐怕无法向殿下交差。
这才来到京城,将此事告知殿下。
孙鹏的意图十分简单,只盼殿下能解决这一难题。
“煤炭啊。”听到这两个字,朱慈烺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
在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究竟是什么?
资源!
尤其是煤矿。
在朱慈烺看来,煤矿较之金银铜矿更为珍贵。
因为这种东西确实能够推动科技进步。
延安府存在煤矿,并非秘密。
然而先前,煤矿并不算特别重要的资源。
寻常百姓对矿石资源并无需求,这类东西多用于制造兵器或农具,因此其价值一直保持平稳。然而,随着火器的生产需求增加,尤其是高温冶炼的要求,煤炭的消耗量急剧上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敏锐的山匪们通过战场上的战利品,如几杆火铳和几门大炮,预见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趁天雄军撤离后,他们迅速控制了煤矿区域,这无疑体现了他们的大胆与果断。
朱慈烺刚回京便面临诸多事务,一时难以顾及此事。当被问及对方提出的条件时,他明确表示国库空虚,无法满足对方要求的一万两白银。同时,他认为当前局势下不宜贸然开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他建议派遣人员前往山西寻找新的煤矿资源。
孙鹏提出了另一个请求,希望能从天雄军中调配一部分兵力充实太原府的防御力量。毕竟,尽管太原看似平静,但邻近地区仍有潜在威胁。朱慈烺停下脚步,认真思索着若有一支十万规模的大军进攻太原,仅靠防守需要多少兵力才足够。
孙鹏略作沉思,试探性地说道:“三千如何?”
“好,那就招募三千府兵,这三千人只归太原所有。”朱慈烺随口应允。
“太子殿下,三千是不是太少了点?”
“你想有多少?”朱慈烺转头看向他,目光陡然变得锋利。
当孙鹏与他对视时,顿时有所领悟,连忙笑道:“三千足够了,三千足够了。”
于是,孙鹏离开京城。
然而,这句话却让朱慈烺意识到一个问题。
各城都有府兵,可他们在敌军进攻时毫无作用,大多一触即溃。
洛阳虽被朱慈烺重创,却仍保留三万多名府兵。
这三万人每日开销巨大,本不该如此耗费。
如今,李自成、张献忠已被擒获,大明境内已鲜有能攻陷城池的叛军。
加之朝廷开始征收商税和地税,民税直接免除,百姓不必再担忧辛苦所得被朝廷搜刮。
甚至对无地或暂时失业者,朝廷还给予补助。
当百姓能吃饱饭时,谁还会没事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