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起飞五分钟后,国家应急管理总局官网悄然更新一条通告:
【简讯】
“针对镜泊山雪崩受困事件,华国首次使用AI高精度除冰机器人投入实地救援,设备已启程赶往救援一线。”
媒体未接到更多详情,通稿措辞含糊,记者们只能就“技术支援已到位”一句做文章。
然而在舆论的风眼中心,在风雪封锁的山岭之外,有一些人,已经拼尽全力等待这道科技破冰之光。
凌晨 4 点 10 分。
燕北镜泊山应急临时前线指挥部,风雪未歇。
军用帐篷内,地图、卫星图像与雪层厚度热成像图摊满整张作战桌。空气中弥漫着冻干咖啡与湿雪融化的味道。
傅怀安刚从运输机下舱走出,眼镜上还挂着一层雾气,呼吸未稳,便立刻投入协调会。
“设备已到,马上就位。”他简单报告。
“傅教授,”华北应急总指挥常中梁迎了上来,一身防寒军装,
“搜救已经过去48小时……已经没有太多时间。”
“卫星信号最后一次定位,是在镜泊山三号峰北侧——大概这块区域。”
气象监测官员指向一块海拔接近 3400 米的陡峭地段。
“但具体位置仍不确定,风雪干扰太强,地形复杂,恐怕只有 5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粗略标注。”
“那是个雪蚀洼地。”傅怀安低声说。
他曾作为高原机器人实测项目的首席,三年前到过镜泊山系做环境采样。
他知道那个洼地什么样:冰层堆积深,断崖交错,是个天然的冻死区。
“从目前信息来看,只能靠机器人搜索全山体。”技术组成员语速很快
“AI导航系统准备就绪,建议采用‘蛛网式路径’扩展覆盖搜索
——三台除冰机器人主扫地表层积雪,两台侦察型下潜热源区域。”
傅怀安点头,回身看向常中梁总指挥:“批准投放。”
随后对身后通话官员大声道:
“五架‘d3-A’即刻进入实战状态,全力搜索生还者信号!”
……
同一时刻,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聚集在前线营地外围。
由于通行权限限制,他们只能远观军用物资的起降与部署,
但“最新技术已被调动投入实战”的只言片语,早已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快快快,刚刚指挥部那边收到数据更新,机器人开始进山了!”
某卫视频道的外景编导急促喊道。
……
凌晨 5:20,镜泊山主峰东南坡
三台主力除冰机器人率先登陆。
在飞雪中,它们展开机体,像银色瓢虫一般张开旋翼、露出多关节切割臂,顺着陡峭山壁、冰岩、雪沟缓缓推进。
表层积雪厚度超过 3 米,常规救援队早已被困于山脚地带,寸步难行。
深层传感器同步运行,冰层密度、热传导、地震微波均在实时反馈。
同时,两台侦察机器人贴地滑行,仿佛蛇类潜入雪层缝隙之间,构建出整座山体的热力分布图。
大屏幕上,一道道冰冷蓝色逐渐铺满画面——那是死亡沉寂的温度。
直到忽然,一道淡淡的红光,在图像西北侧跳了出来。
“有热源!”负责数据同步的工程员喊道。
“放大!快放大——”傅怀安冲上前,一把将图像拽大,数值同时出现:
温度 35.6c,微弱波动。
“海拔 3432 米,坐标精确到 1 米误差,距离地表深度 11.4 米。”
他声音突然哑了:“……是一处冰窟。”
整个指挥部沉寂了三秒。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被困冰窟,几乎等于无解。
它比岩缝还要致命,没有上下通道,气温更低,且空间压迫,氧气极度稀薄。
随着最新进展情况的同步,在外面等候的记者也都收到了消息。
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评论,不过绝大多数都是看衰。
“如果他们真的在那里面,难道要把山体打通吗?”
“算了,国家已经尽力了,只能怪驴友自己。”
“基本上没救了”
......
气氛一瞬降至冰点。
然而就在这时,傅怀安轻轻闭上眼,然后睁开。
“所有除冰机器人,全数转向该坐标,切换模式二。”
“设定逐层热切割 + 定向震波解冻 + 微地震探针定位,务必在六小时内打出通道。”
“必须救人。”
他转向作战席后方,抬手写下:
“代号:穿心”。
屏幕上,五台机器人开始集体转向,身形下沉,如子弹般钻入风雪之中——
这场科技与时间的赛跑,刚刚真正开始。
---------------------------------------
镜泊山,冰窟下,黑暗深处。
时间,变成了一种模糊的感知。
江亦楠贴着岩壁坐着,双手搂着膝盖,整个人仿佛缩成了一团。
她已经无法判断自己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恐惧而发抖——也许两者早已混在了一起。
在她身旁,陈远航正用头灯微弱的光照着何一帆的脸,那张脸苍白中泛着红晕
“他开始说胡话了”
“刚才他拉我说,请我们吃羊蝎子,还问我想不想喝酸梅汤。”
她咬着牙,喉结上下浮动,仿佛下一句话就要崩溃。
冰面以上,上午 6:35。
五台除冰机器人已经抵达目标坐标,分列展开。
第一阶段启动:侦察型无人机率先展开微震探针,如地质穿刺般扎入不同层级的冰层,测试厚度与稳定度。
“冰层总厚度:13.2 米,底部存在不规则空腔结构。”
“热源反馈仍在,位置未变。推测目标群体仍存活。”
傅怀安站在雪中,眯起眼:“确认通道方向,启动点钻模式。”
指挥屏幕中,三台作业型机器人迅速切入“钻透 + 热解”联合模式:
高频旋转切割刀头展开,附着微型红外热能喷口,每一次钻动,都释放高压热量。
它们像三只锐利的矛头,朝着山体核心,一层层撕裂坚冰。
操作台上,实时3d剖面图不断刷新。
“第六层,通过。”
“第七层,通过——出现次生冻结层,建议切换低频振动,防止冰体垮塌。”
傅怀安微微颔首:“遵从建议,进入精雕状态。”
与此同时,两台侦察机器人则贴近冰壁扩散信号波,以扫描微量声音回响变化。
此刻,它们在聆听冰下的声音。
大屏幕上,一条极其微弱的震荡波形陡然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