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粤语诗)
文\/树科
信你,痴迷我
唔系识得咗你
反而喺根本唔知你……
仰我,祈望你
可以俯身到我
即管喺度一直抬头……
我哋低头:
谂到盲从
仲有时兴嘅盲盒……
《树科诗笺》2025.5.11.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信仰>中的粤语诗学表达与信仰哲学》
文\/阿蛋
一、方言诗学:粤语书写的陌生化与在地性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树科的《信仰》以粤语方言的独特书写,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惯性认知。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存古音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本身就蕴含着天然的音乐性与表现力。诗人选择用粤语创作,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赋予诗歌新的审美维度。
“唔系识得咗你,反而喺根本唔知你”,句中 “唔系”“喺”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让熟悉普通话诗歌的读者产生阅读阻隔,这种阻隔恰恰构成了诗歌的审美张力。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 理论,强调通过打破语言常规,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感知。在《信仰》中,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诗歌文本产生疏离感,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诗歌的意义表达。正如粤语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具有不可复制的魅力,《信仰》也凭借方言特色,在诗歌领域开辟出独特的美学空间。
粤语的在地性特征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与情感。诗中 “粤北韶城沙湖畔” 的地理标识,将诗歌创作的语境具象化,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入,让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展现出诗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二、信仰悖论:语言迷宫中的哲学思辨
《信仰》的核心在于对 “信仰” 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呈现与哲学思辨。诗歌开篇 “信你,痴迷我”,以一种近乎矛盾的表述,构建起信仰主体与客体的微妙关系。“唔系识得咗你,反而喺根本唔知你”,这种对信仰对象的未知性强调,打破了传统认知中信仰与认知的线性关系。在哲学层面,它呼应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 “信仰的飞跃”,即信仰并非基于理性认知,而是一种超越理性的选择。
“仰我,祈望你,可以俯身到我”,诗句中 “仰” 与 “俯” 的动作意象,构建起信仰关系中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的倒置与错位,使信仰不再是单向的崇拜,而是变成双向的互动与期待。诗人通过这种意象的运用,解构了传统信仰观念中主客体的固定模式,引发读者对信仰本质的重新思考。
诗歌后半部分 “我哋低头:谂到盲从,仲有时兴嘅盲盒”,将现代社会中的 “盲从” 现象与 “盲盒” 文化并置,进一步深化对信仰的反思。盲盒文化所代表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恰如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追寻的各种 “信仰”。在这里,诗人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揭示出当代人信仰的虚无与盲目,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三、意象系统:多重隐喻下的意义增殖
《信仰》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意象系统,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完成诗歌意义的表达。“低头” 与 “抬头” 这一组对立意象贯穿全诗,成为理解诗歌的关键。“低头” 象征着盲从、被动与迷失,而 “抬头” 则代表着期待、追寻与信仰。这种意象的对立与转化,展现出信仰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
“盲盒” 这一现代意象的引入,为诗歌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盲盒的未知性与人们对其的狂热追求,隐喻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信仰缺失状态下的盲目追寻。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超越了实用需求,演变为一种符号崇拜。盲盒文化正是这种符号崇拜的典型表现,诗人将其引入诗歌,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
诗歌中的人称代词 “你”“我”“我哋” 的交替使用,也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系统。“你” 作为信仰对象的模糊化处理,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与开放性;“我” 与 “我哋” 的转换,则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联系,使诗歌的表达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四、诗歌结构:碎片化中的内在逻辑
从结构上看,《信仰》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诗歌没有传统诗歌的整齐韵律与严谨结构,而是以短句、分行的形式,将诗歌切割成多个片段。这种碎片化的结构,与诗歌所表达的信仰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相契合。正如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强调的,碎片化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的无序与混乱。
然而,在碎片化的表象之下,诗歌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诗歌从对信仰对象的认知(信你,唔知你),到信仰关系的构建(仰我,祈望你),再到对现代信仰困境的批判(低头,盲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链条。这种逻辑结构的隐藏,增加了诗歌的解读难度,同时也赋予诗歌更多的阐释空间。
五、诗学价值: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信仰》在诗学层面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诗歌形式与现代诗歌理念的融合创新。在语言上,它继承了粤语诗歌的口语化传统,同时又赋予其新的诗意表达;在主题上,它延续了诗歌对信仰这一永恒主题的探索,又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形式上,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结构束缚,采用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后现代诗歌的特征。
这种融合创新,使《信仰》在当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证明了方言诗歌不仅可以承载地域文化,还能够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社会批判。同时,它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诗歌作品。
结语
树科的《信仰》以粤语方言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辨、丰富的意象系统与创新的诗歌结构,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信仰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信仰本质的深刻探讨,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敏锐洞察。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信仰》以其独特的诗学表达,为我们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也为方言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