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许多人感到无比震撼。
“皇上,为何偏要在今日问起这事?
就不能让人好好地过个中秋节吗?”
韩成转过头看着朱元璋,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可奈何。
说起来,这位老朱提出的让他一边做月饼一边谈论朱标的事情的主意,倒是不错。
只是关键在于,韩成对做月饼其实并不精通。
真要让他亲手去做,说不定还不及徐兴祖做的美味。
他所谓的制作月饼,不过是准备一些材料,装模作样地摆弄一番,为后面空间里出现的月饼做个掩饰罢了。
若被老朱全程盯着看,岂不是露馅了?
“咱只是想好好地过个中秋节,所以今日才问起标儿的事!
标儿注定要名垂青史,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原本咱还担忧他太过仁慈,经历建州女真一事之后,才发现这些顾虑实属多余。
标儿不仅仁慈,更有雷霆手段,再加上咱的教导,在这种情况下,标儿必能成就一番伟业,流芳百世!
咱在中秋佳节,聆听标儿的事迹,晚间配上月饼,再喝上一杯美酒,那才叫惬意!
这才是真正有趣的中秋节啊!”
朱元璋说着这话,脸上露出憧憬的表情,带着笑意与期待。
妹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
清扫建州女真的计划已然敲定,绝不会出差错。
朱元璋低落的心绪已经恢复了不少。
再听听自家标儿的光辉事迹,这中秋佳节才算过得有意义!
肯定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中秋佳节!
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一想到这个称号,朱元璋心中便激动万分。
若非标儿继承皇位后做了诸多显赫功绩,又怎会被称作永乐大帝?
又怎能配得上这个称呼?
韩成的嘴角不受控制地抽动了一下,内心思绪复杂。
被老朱折腾得哑口无言。
老朱想通过听朱标的事迹来佐酒,让这个中秋节更有趣?
这个念头……简直……
你若知道朱标的结局,还能如此悠然自得地吃着月饼、饮酒、哼歌过中秋,那我认输!
\"陛下,要不然改天再说吧?今日实在不是个好时候。\"
韩成试图再争取一次。
他不愿看到朱元璋在吉日里扫兴。
\"讲!今日非讲不可,今日正是个宜人的日子,正适合听听我儿的事迹。\"
朱元璋语气坚决。
说完便起身,把候在远处的侍从叫来,问韩成做月饼需何物后,即命人速去取材。
不一会儿,备齐的月饼原料便送到了。
\"说吧,都准备妥当了!\"
朱元璋指着那些材料说道。
\"韩成,你且说说吧,我对自家孩儿做过什么,也很是好奇呢。\"
话音未落,另一个声音传来。
正是朱标。
能在朱元璋下令不让旁人靠近的情况下,还能悄然出现的,除了马皇后就只有朱标了。
韩成瞧着目光炯炯注视着他的父子二人,不禁暗自叹息。
看来今日这事是非说不可了,躲都躲不掉。
谁让你偏挑这个日子问呢,别怪我不给你面子啊……
韩成心中默念一番,随后便开始向朱元璋与朱标父子述说起朱标的过往……
------------
\"朱标,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寿宁宫偏殿内,韩成的声音悠悠响起。
他开始向朱元璋和朱标讲述朱标的故事。
然而,之前一直渴望听到朱标故事的朱元璋,才听韩成开了个头,脸色就沉了下来。
朱标本人的神情亦显怪异。
\"住口!\"
朱元璋突然打断韩成的话。
韩成疑惑地看着他,这又是怎么了?
自己才刚刚开头,你怎就变了脸?
难道是觉察到我要讲的内容太过……
\"陛下,是不想听了?
太好了!那我就能安心做我的月饼了!\"
朱元璋听罢,脸上更添几分阴沉。
\"说朱标的事就好好说朱标的事,扯什么明太祖高皇帝,提什么孝慈高皇后干什么?\"
朱元璋不满地瞪着韩成说道。
好家伙,这一开口,岂不是要把我和妹妹一起送走?哪有当着活人面念谥号的道理?这做法难道合乎礼仪?
老朱素来认为人生无常,人自出生起便注定要面对死亡。但此刻,韩成这位后来者竟在他面前直接提及自己与妹妹的谥号,依旧令他感到不适。
韩成怔住了,历史上确实是如此记载的,我按照史实来说,还能错到哪里去?
究竟哪里不对呢?
见韩成一时没明白,朱标只好将此事说明白:“韩成,我知道你来自几百年前,对我们来说,你们早已不在世间。不过,你也不能当着我们的面讲谥号啊……”
在朱标的点拨下,韩成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
“抱歉,抱歉,我对这些礼节不太熟悉。一时疏忽,照搬历史记录,以后我会注意。”
韩成诚恳致歉。
果然,在这古代,由于习俗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稍有不慎便会触犯禁忌。
“太子朱标出生于龙凤元年,即元至正十五年。洪武帝尚未登基称帝时,便立他为吴王世子。之后,他又随宋濂研习经书典籍,从小受到精心培育。洪武帝对他寄予厚望,多方栽培。
洪武元年正月,正式册封为皇太子,确立其继承人地位。太子自幼饱读诗书,性情仁慈宽厚,对兄弟们十分友善,深受他们的敬重,在兄弟间威望颇高……”
韩成在此叙述他对朱标所知之事。
尽管韩成讲的内容均为洪武十五年前发生的事,朱元璋尽皆知晓,但他仍听得饶有兴趣。
随着韩成的讲述,朱元璋回忆起许多关于朱标童年的往事。
他想起初次得子时的喜悦,想起朱标稚嫩地叫他“爹”的情景,想起每次凯旋归来的拥抱时刻。
提到标儿,那副小大人的模样,总是带着弟弟妹妹的模样浮现眼前。
自己的标儿,自幼便显得格外懂事。
只消看他一眼,就忍不住心生欢喜。
朱标听着韩成的叙述,同样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
许多尘封的记忆重新浮现,尤其是他与弟妹之间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涌上心头,让人心头泛起阵阵暖意。
人们常说,**之家最是无情。
父子、兄弟为了那把交椅,互相算计,钩心斗角,甚至反目成仇。
弟弟杀害兄长,儿子囚禁父亲。父亲还未离世,几个兄弟已经开始明争暗斗。待尘埃落定,昔日雄踞高位的人已尸骨无存,白骨上爬满蛆虫……
朱标熟稔历史,从典籍中见过太多**之家的悲剧。
也因此,他深感庆幸,认为自己是何等幸运。
那些令人心寒的无情之事,从未发生在自己身上。
他的父皇从未对他设防。
皇帝与太子共用一套行政班子,这种情形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众多兄弟对他恭敬有加,对他的言辞唯命是从。
朱标坚信,即便日后自己登基,也不会有任何兄弟起兵造反。
这是他坚定的信念。
想到几位已前往封地的弟弟即将陆续返回南京,朱标愈发期待和喜悦。
“太子朱标深受明太祖……不,洪武皇帝喜爱,确实才华横溢。
自他开始涉足政务,便勤勉尽责,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洪武帝对他信任有加,毫无防范之心。
看到太子日渐成熟,愈发出色,洪武帝心中只有欣慰,绝无半分忧虑。
因此,后人称朱标为‘史上最稳太子’。
后世流传不少趣谈。
有人说,若有一天太子真要起兵**,洪武帝不仅不会愤怒,反而会喜出望外。
他会为儿子的成长感到骄傲,并且关切地询问儿子是否兵力充足,需不需要再增派援军。
洪武帝必定会成为太子**时的首席谋士……”
“哈哈哈……”
韩成话音未落,朱元璋已忍不住放声大笑。
妙极!
这话说得太好了!
正合吾意!
谁叫我的标儿这般出色?
“标儿啊,你得多加勤练,待你想登基那天,尽管告知于我,我自会将皇位让给你。若你觉得此举无趣,也可自行起事,我都愿为你出谋划策。”
朱元璋笑着对朱标说道,怎么看儿子都觉得满意。
朱标连忙摇头,说自己绝不敢有此念头,请父亲莫要说这样的话。
朱元璋却道:“标儿怕什么?这天下本就是给你的。若你真这么做,我还高兴得很呢!有时我也觉疲倦,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养……
你想坐这皇位,随时告诉我便是。”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奉旨巡抚陕西,受封于此的秦王朱樉因屡次犯错被召返京,太子朱标趁机查访秦王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
太子回朝后呈上详尽的陕西地图,并为秦王求情。洪武帝严厉训斥秦王后,允许其重返封地……”
韩成说到此处,便停下不言。
再往下讲便是朱标的离世……
“咦?为何不说了?我还想听标儿登基后做了哪些大事呢!”
听得入神的朱元璋转头看向韩成,满是不满与急切……
------------
韩元璋对韩成突然中断讲述感到十分不悦。
他正听得兴起,满心期待能听到自己标儿未来所建功业。
可如今,连登基之事都未提及,韩成却停住了。
这让朱元璋怎能不焦急?
永乐大帝!
那是永乐大帝!
自己的标儿,竟被尊称为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