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阳又饮了一杯若筠酿的桂花酒,熟悉的味道让他不由回想起若筠在山上时的情景。
“青书自幼随师父上山,开始几年因为年纪小、身体弱,时常会犯病咳喘不断,那时二师姐还没下山,师父不在时若筠都是青云师姐照顾。恰好青云师姐又是主修妇幼医科,她们朝夕相处甚是亲密!
昙花谷空气清新湿润、四季温差不大,两年多的时间,若筠的咳喘已大有改观,而且随着年岁渐长身体也日益强健,青云师姐才下了山。”
华青阳回忆着给元远讲述若筠在“昙花谷”的一些事情,元远认真的听着,竟忘了自己之前来找华青阳的心情和目的。
“如此说来,若筠当初拜华神医为师,杨侯爷夫妇为若筠思虑的真是很周全,华神医愿意收若筠做关门弟子,也是功德无量!”
“殿下此言是,却也不尽是!”
“此话怎讲?”
“杨侯爷夫妇对青书的安排即是出于对爱女身体的考量,却更是顺应青书天性,一举多得的决定。
师父他老人家收徒,从来只看资质、机缘,不慕权贵。当初师父到洛城是因着城中时疫,救下青书的确是机缘巧合。”
元远想起当日若筠病重,自己求了父皇让他的御医去侯府看若筠,几副药下去都没见起色,不禁心底又激起一丝当日的凄惶。
“青阳先生这话说的不错,当日若不是华神医出现在洛城,若筠的病情真的不堪设想。”
“师父当时治好青书,在侯府时便发现她确有不可多得的医者天赋……”
“若筠自幼天赋异禀,三岁开蒙,五岁已熟读诗书,后来的时间学习任何东西更是神速,想来若不是身体孱弱,时常生病耽误时间,她能做的更好。”元远同意华青阳所说,但若筠自幼博闻强记,学什么都快,岂止是只有学医的天赋。
“殿下所言极是。师父所言,医者,不仅要善于学习,还需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质,且能安于平淡、不慕繁华的性情。
青书小小年纪饱受病痛之苦,却为了不让关心她的家人担心坚强隐忍,如此的体贴他人、心细入微,绝非常人。
如今看来,青书是否心性淡泊之人,殿下应该深有体会。”
元远沉思细想,觉得若筠的确如华青阳所言,
“若筠日常不爱富贵奢华,从不喜斗闹欢场,情绪亦稳定少波澜……确如青阳先生所言,”
元远端杯与华青阳又饮一杯,看着华青阳平静无波的神情,心底不禁又升起一丝情绪,
“难怪若筠跟华青阳一起时,总能有我难得一见的表情,恐怕那是因为若筠内心的份量,只有华青阳这般稳固又宽广的性情,才能承接得住吧!”
元远愈发心情沉重,感慨又自责道:
“若筠天资聪颖,又得了华神医传授学得一手好医术,如果当初没有下山回洛城跟我成亲,而是在昙花谷治病救人,又何尝不是过着自由自在、天高地阔的生活!
如今她为了我而困守在王府的宅院里,还被那些阴谋诡计害的身心俱瘁……对若筠而言,终是本王的私心害了她!”
“殿下此言,恐是没能真正明白青书师妹的一片真心!”
华青阳看着低头自责的元远,神情平静,声音和缓道:
“以青书的个性,若是她不愿意的事情,任谁也不可能强求她;可若是她自己决定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她也会无怨无悔!
殿下出身帝王家,又有护一方安宁、创天下一统基业的壮志,这是万民之福!青书师妹出身侯府,自幼耳濡目染亦有家国担当。
青书与殿下如今,应该是珠联璧合,您打江山,她安民生,堪称是福泽一隅,造福苍生!所以她的选择,定是出于她与殿下之间的真心,绝不会是因贪图富贵安乐!
怪只怪在下所学有限,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青阳先生当真了解若筠,只是,如今若筠因我备受伤害,你作为她的师兄,当真觉得若筠为我离开昙花谷是对的吗?”
“殿下既有此问,想必是自己心有顾虑。只是对青书当时的决定,无论是因着信守与殿下自幼的婚约,还是因着与殿下之间的情义,在下都无以置喙。毕竟,我只是青书的师兄!
可“昙花谷”永远是青书的另一个家,只要青书想,昙花谷永远是她的家。
至于殿下与青书之间,殿下如鱼饮水,心底又怎可能全无知晓?青书虽天资聪颖,却无百转千回玲珑心,殿下莫不要舍近求远、自寻烦恼!”
听了华青阳一席话,元远看着他注目良久,华青阳也不回避,目光平静而坚定的回敬着他,二人面对面良久不语。
终于元远拿起酒坛给彼此的酒杯斟满,二人心照不宣的隔桌相碰,一饮而尽。
华青阳之所以成为今日的华青阳,皆因他是“昙花谷”的华青阳!神医华宁门下的华青阳!
至于神医华宁,至于“昙花谷”,还得从这乱世说起!
自前朝渐衰各地战乱纷起,四方势力轮番划地称王,世间百姓皆以能在各方势力间暂获安宁平安苟活为幸,以多过一日便是赚一日为福气,天长日久百姓思安之心日盛。
此其时自北而来各方曾经以游牧为生的部族,有的日趋强大,加之自秦汉以来胡汉贵族通婚,血统亦融合渐深,汉儒文化之繁华盛世得一些曾居无定所的北部游牧部落民族仰慕,逐渐靠拢融合,以致谁为正统的界限日渐模糊,各方势力应天地乾坤运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规日益显现。
蜀地避世,乱世之中能存这一方净土,概因地势奇伟多山不利大举行军,故能少有战火!居民虽少有规模群居,离群索居倒多了些安静从容!
如此密林深处,愈多奇山峻峰,蜿蜒起伏的山峰之间,偶有阔平之地便有人居,山间石缝山泉涌流,聚流成溪、聚溪成河、遇山势交错落河成瀑,伴着山中人气聚踏而成的青石小路,水流的细嗦声、落瀑的冲击声,伴着寄居山林中禽鸟清鸣与山风撩拨的草木、竹叶之声,虽非静地、却是自有一种清宁。
蜀山多歧路,然峰回路转、茂林修竹间,青石路阶弯延穿云入溪,间或山脚零落木楼竹居,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竹叶清香,竹顶穿云如蟠龙卧居,真如人间修仙炼气之宝地!
蜀地深处有一”昙花谷”,因四季如春而遍植避世之“昙花”得名。
老谷主华宁医道内外兼修,尤善驭毒。弟子五人,三男二女。青江、青云、青松、青阳、青书,除医家必修内外科,每个弟子各有所好专修,均有所长。
三个大弟子年岁已过中年,早已出师云游各处行医,不为扬名,只为积累医案、精益求精。
四弟子华青阳,虽年龄不比三个师兄师姐,跟从师父学医的时日却不短,自襁褓被师父抱上山便开启了从师之日。
从懵懂少年到年过弱冠身怀绝技的医界隐士,华青阳眼里、心里装满了朝夕相伴的小师妹“青书”!但几乎与世隔绝的“昙花谷”,却滋养了青阳一副与世无争、旷世练达的心性,为人洒脱随性,处世却深谙事理!
华青阳很早就明白青书特殊的家世与身份,明白师妹不可能如他一般永居“昙花谷”,便早早理清思绪,默默地陪伴、呵护着小师妹。
不过从前华青阳从心底并不看好师妹与皇子元远的所谓“御赐姻缘”!虽下山行医时对元远从安南王到楚王的事迹多有耳闻,也只是认可他身为将军的勇猛与身为皇子守护家国的担当!
北元百姓或许不知,但身在“昙花谷”的华青阳知道:
当年先帝薨逝于南征途中时,二皇子阵前登基堪称一波三折!
都说是前太子因与先帝政见不合,被老氏族与外戚簇拥着,欲趁先帝南征之机断了御驾皇军的粮草补给,妄图篡位,结果被忠孝的二皇子元迢与四皇子元远各自帅麾下几千精锐骑兵,一路从各藩王州郡筹集军粮,顺利撤军回都,并一举粉碎了守旧派氏族与太子外戚的野心绸缪!
自古以来,子承父业都是要步调一致才好交付,这子不类父的逆子行径显然触犯了君权承袭的根本!于是废太子另立新储,太子之位便顺延落到救驾有功的二皇子头上!
新皇登基,改迢为超,即皇帝元超。四皇子安南王元远亦有安国扶危之功。兄弟俩自小感情深厚,皇帝元超对这个弟弟颇为倚重,安南王元远也没有让皇兄失望,为皇兄平复内乱、安定南境冲锋陷阵、勇猛善战,可谓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华青阳明白,那些权利争夺、皇权更替的是是非非,身为平民百姓,既非亲历只能算道听途说!
身为要与师妹青书相伴终身的人生伴侣,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华青阳只关心,那个几乎富贵齐天的楚王殿下,是否真有一生一世爱她、护她的真心!
他不放心,他更相信那些生来便在皇权旋涡里的天皇贵胄多是满心权谋利禄、薄情寡义之人,他不相信那个楚王殿下元远会是个例外!
如今机缘巧合华青阳来到楚王府,见到了楚王元远其人,眼见了元远对若筠的一片忘我真情、倾尽痴心,他即便心有不甘却也释然,既然这是青书的选择,他此心所念:
惟愿青书小师妹,一生幸福平安!
杨若筠,永远是华青阳的青书小师妹!
两个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男人,因为一个放到哪里都发光的女人,在各自心底剑拔弩张的较量一番后又无声的偃旗息鼓!
元远心中的不安,若筠不知道;
元远与华青阳的较量,若筠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