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悲生乐,因祸得福喜又空。
声誉自容容地阔,恶名他语语天珑。
雍容典雅和风送,搔首弄姿细雨匆。
三线相识三线弄,库房保障百般功。
这首诗讲的事一会儿再说,我们还是先说一说三线存在的困难。
在三线建设的进程中,一些问题的私下议论和抱怨逐渐传开,这些说三道四的旮旯话最终传到了领导的耳中。
为了端正大家的思想,引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领导委派贾飞龙展开正面宣传工作。
贾飞龙迅速组织政工人员精心撰写大字报,并在全厂范围内的各个显眼位置张贴。
大字报的标题为“克服困难,胜利在前”,开篇便诚挚地呼吁:
“工人同志们!广大家属同志们!大家积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奔赴三线,投身建设。
然而,当下粮食供应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三线生活的困惑。
有些工人私下里发牢骚、说怪话,这是不正确的,也是错误的。”
紧接着,大字报引用毛主席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的话语: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时,针对部分同志抱怨三线生活太苦、工作太累的言论,大字报予以回应:
“我说这种想法不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想到他们,我们目前的生活还能算苦吗?还能算累吗?
同志们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来到三线,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这种革命热情值得肯定,但也应在困难面前正确摆正自我。
我们敬爱的林副主席讲过,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
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教导,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
大字报长达十多页,张贴在厕所旁、家属楼的墙上,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看、阅读。
有人赞叹道:“这毛笔字写得真好看!”
也有人感慨:“写得确实有道理,既点明了目前的情况,又剖析了问题的根本。解放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吃得饱穿得暖,为什么还有人说些不当的话呢?这样的人应该抓起来批斗。”
李风顺识字不多,大字报上的字没认识几个,所以他既没去听旁人议论,也没去看大字报内容。
他穿过人群,径直向稻地村走去。
村头一片静谧,大眼睛手持弹弓,小心翼翼地靠近树下,拉满弓,“啪”的一声,一只鸟应声落地。
“厉害啊!打了几只了?”李风顺上前问道。
衣着破旧的大眼睛看了看李风顺,示意身后的一个小孩将打下的鸟举起来,颇为得意地说:“七、八只吧!”
正炫耀着,躲在一旁的小朋友们一拥而上。
李风顺见许多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不禁疑惑地问:“还没过年呢,怎么都穿上新衣服了?”
大眼睛解释道:“他们村里发了布,让各家做衣服。”
“那你怎么没做?”
“我又不是这个村的。不说了,我烤鸟去。”
说完,他们便跑开了,李风顺也转身回家。
路上,他暗自思忖,没想到有的人这么厉害,之前还穿得破破烂烂,一下子就穿上新衣服了,不过大眼睛却没有。
第二天,李风顺约高文革到麻李沟去看看,结果没见到小孩穿新衣服。
他心里纳闷:为什么稻地的小孩有新衣服,这里却没有呢?
回到家吃晚饭时,李风顺向妈妈说出了心中的不解。
妈妈看了看爸爸,沉思片刻后,叹了口气说道:“小孩子,别想太多,赶紧吃饭!”
厨房里,妈妈在洗碗,爸爸在整理柴火。
妈妈小声对爸爸说:“这孩子问的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是啊,没办法,农民日子难。稻地村的老佟还不错,组织了工程队,村里人能挣点现钱。也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不少布,分给村民,还要求大家必须做新衣服,这个村起码能吃饱。你再到西张村看看,比麻李沟还差劲。”
“别乱说。”
李风顺在一旁听明白了,有没有新衣服,关键得有个像老佟这样的人。
另一边,周山与吴权几个人吃完饭,跑到护坡下玩躲猫猫。
天色太黑,找人实在困难,周山当“鬼”的时候,找了半天找不到人,便大喊:“不玩了!”
其他人都笑他耍赖,随后各自回家。
夜深了,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常永梅坐着自行车回到团结街。
还没进沟,她就让麻三田停下车,自己步行向家走去。
常永梅是一名仓库保管员,主要负责物资的保管和收发工作。
她刚到三线时,住在向阳街,和麻三田是邻居。
团结街住宅完工验收第十栋的时候,赵福田就找领导软磨硬泡,分到一套房后搬了过来。
常永梅心里虽然舍不得麻三田,但也没说什么。
她和麻三田在奎龙时并不认识,到了三线成了邻居,后来又都分到供应部门,常永梅当上了保管员,两人家里家外见面的机会很多,一来二去就熟络了。
常永梅觉得麻三田不容易,妻子在城里怎么都不肯来,三十多岁的男人独自生活,实在艰难,心里很是同情。
库房位于厂区进大门后的第一条山沟里,这条沟大家都叫它头道沟。
头道沟狭长且蜿蜒曲折,因此这里的十三座库房分布得很分散。
这种分散布局其实有很大好处,敌机轰炸的难度大大增加。
王国庆设计库房的时候,经过多日测绘,按照设计要求,未来三线供应需要三十多间库房,领导指示每条沟都要设置库房,头道沟作为供应的大本营,库房数量必须多一些。
测绘时,基建人员觉得这条沟太窄,不好设计。王国庆最初提出只建七间,彭大军、宋东方不同意,要求最少建十三间。
无奈之下,王国庆只能按照依山、分散的原则,绞尽脑汁进行设计。
也许是设计巧妙,也许是分散布局合理,图纸顺利通过审核,建成验收后,还得到了部里、省里以及西部三线指挥部的嘉奖和表扬。
常永梅负责的机电库在头道沟的最里面,是十三个库房中距离最远的。
每天爬坡让她疲惫不堪,一度想找领导申请调动,但又想到自己刚到新单位,便不好意思开口。
刚入职时,常永梅业务还不熟练,带她的师傅手把手教了她一个星期。
师傅去接手另一个库房工作时,把自己手头的保管制度借给了她。
白天工作繁忙,空闲时间较少,她就把制度带回家,晚上一边抄写,一边理解,一边背诵。
凭借着这股要强的劲头,她很快就把制度背熟了 。
一天,谢云旺带领着几个部门领导前往库房进行检查。
走到常永梅负责的区域时,谢云旺停下脚步,转身问她:
“小常,你知道库房物资管理的‘五化’‘五清’‘四号定位’‘四个一样’分别指什么吗?”
常永梅挺直腰板,声音洪亮且自信地回答道:“知道!”
“好,说来听听。”
常永梅条理清晰地说道:
“‘五化’是指储备定额化、保管科学化、摆放五五化、储存系列化、仓库整洁化;
‘五清’即数量清、账卡清、质量清、资金清、用途清;
‘四号定位’为库号、架号、层号、位号定位;
‘四个一样’则是库外物资与库内物资管理一个样,废旧物资与好料管理一个样,代管物资与本厂物资管理一个样,零星物资与整批料管理一个样。”
“不错嘛!小常来干保管没多久,业务却这么清楚。行,那我们看看物资摆放情况,再抽查几项物资,检验检验你是不是真的行。”
供应科长站在一旁,心里有些担忧,赶忙说道:“领导,小常才刚干不久,业务可能还不太熟练。”
“别紧张,就是随便问问,又不是正式考核。小常,把账本给我。”
常永梅迅速递上账本,谢云旺一边翻阅,一边提问:“电笔放在哪儿?库存有多少?”
常永梅脱口而出:“第十三架第二层第八排,有二十七支。”
“去核实一下。”谢云旺示意财务科长前去查看。
财务科长查看后回来报告:“没错。”
谢云旺接着又问:“那电压表呢?”
“第二十五架第四层第一排,有四块。”
众人再次核实,结果依旧准确无误。
谢云旺满意地点点头,称赞道:“记忆力相当不错,看来是真有本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