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打的主意是,我放出你们的皇帝来叫门,你们看是开还是不开?不开,那你就是不忠君爱国,开,那你就等着我瓦剌攻进城里。】
“这朱祁镇真是,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一死了之?他要是真一死了之了,我还敬他有几分骨气。”
“皇帝当成他这个样子,也是亘古未有。”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大明,数十万大军跟很多官员都在土木堡之变被杀,连带皇帝也被俘虏了,朝中剩下的大臣们那么办呢?】
【首先,这么大的事,直接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是多有权势的大臣,都不能拍板决定,无论怎么处理,最终拍板决定的只能是皇帝。】
【然而此时此刻皇帝朱祁镇被俘,没办法,只好另立新君了,大臣们选择了朱瞻基的另一位儿子朱祁钰上位。】
【朱祁钰临危受命,承担起收拾烂摊子的职责。】
朱家的几个帝王现在不想管是谁继承皇位,只想知道这事的后续。大明此刻可是风雨飘摇啊。
【皇帝有了,大臣们就开始各自论述自己的想法,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避祸,也有人说北京是大明的都城,大明的根基,再艰难也要守住北京。】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断。】
“放弃北京?他们在想什么?北京守不住,他们难道指望南迁以后就能守住了?”朱棣气不打一处来。
【就在这时,于谦于少保站了出来,他怒斥那些主张南迁避祸的人,说“主张南迁者,可斩!”还举了宋朝时南宋的例子来证明,南迁避祸根本不可取。】
“?”赵匡胤一脑袋问号,本来他吃老朱家的瓜吃的好好的,突然就被波及了可还行?
朱棣开心了,于谦说的对,南迁根本不可取,他早就看于谦是个可用的人才,没想到啊,他还能给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于谦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祁钰跟大臣们,最终大家拍板决定不能南迁避祸,再艰难也要守北京。于谦也从这时开始,策划“北京保卫战”。】
【首先,他稳定朝里大臣跟士兵的军心,他明白,要打仗,首先自己人不能乱,不仅仅是不能乱,还要有信心,此时他大明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必须先稳定军心,才能计划下面的事。】
【那他为了稳定内部做了什么呢?他先是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将王振这个罪魁祸首抄家灭族。又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意思就是告诉瓦剌,你们想要拿朱祁镇来威胁我们,那不能够。】
“好!先把王振抄家灭族,既能还世间一个公道,还能震慑那些各怀鬼胎的人,又尊太上皇,让瓦剌想要用皇帝威胁大明的计划破产,这于谦若是生在我秦朝,朕必重用他。”嬴政出言赞赏道。
嬴政对于谦的做法很是赞同,此时的大明朝可谓是风雨飘摇,皇帝出了这样的事情,朝中大臣肯定有私下里搞小动作的,于谦把王振抄家灭族不仅仅是公道,还能震慑这些人。
朱棣跟朱元璋两人倒是没想那么多,他们只觉得于谦此举真是给他们出了一口恶气,从他们看这个视频到现在这是唯一一个好消息了,虽然还是很气,但至少看见这个消息还能出口气,不然可真是要气死了。
【其次,稳定了军心以后,还要拿出应对瓦剌的方法,不能只说不做啊,话说的再好听,还是要解决问题的。】
【于谦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出色将领,又惩治了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进一步稳定了大明内部的军心,还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于谦还对军队进行了整改,使军队的军制更适于打防卫战。】
【于谦还日夜操练军队,严整军纪,赶制武器来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也下令动员群众加急加固大小关隘,城墙。】
【于谦明白想要打这一仗,靠着北京城原来这点守卫自然是不够的,还是要调北京城附近的守卫官兵来帮忙抵御瓦剌。于是于谦急调了好几个地方的军队来北京,使得京城兵力迅速增长,形成了兵力数量上的优势。】
【但调兵就要调粮草,不然士兵吃什么?】
【粮倒是有,不用现筹,在北京东郊的通州就有足够的粮食,但一时半会运不到北京,所以于谦把他能想到的运粮措施都用上了,征用大车,动员官兵家属及百姓运粮,还给予帮助运粮的人白银奖励,不几天就把粮食都运来北京储存起来。】
“这于谦真个将才啊。”韩信出言赞赏。“至少目前看来,他为战争做的准备工作还挺充足的。”
刘邦也很欣赏于谦,但他欣赏的是另一点,于谦这一次的战前准备,可谓是把自己能调动的力量用到了极致,无论是附近城池守卫,通州的粮食,百姓动员,训练军队,稳定内部可谓是把自己能想到的力量都调动了,也把能想到的明显漏洞都补上了,至少经过于谦这么一运作,明显的漏洞没了。
【好了,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朱祁镇,瓦剌想要用朱祁镇叫开大明的城门,那朱祁镇是叫了还是没叫呢?】
“不会吧?他好歹是皇帝,不能干出这么丢脸的事吧?”朱棣觉得今天他可真是受刺激受大了,这朱祁镇好歹是皇帝啊?不会真干出叫门这种事吧?
“什么?真的假的啊?他真的去叫门了啊?”李世民倒是没觉得那么愤怒,毕竟也不是他李唐子孙,只是觉得今天看到的这一切是真的刷新了他的认知,当他以为这就是人的下限的时候,朱祁镇总能凭他的实力告诉你,他还能再刷新一下这个下限。
朱元璋此时死死盯着天幕,这个孽障要是敢做出这种事,他哪怕是生前没有机会,死后到了地下他也一定要把这个孽畜剥皮抽筋。
【答案是他真的叫了,叮,系统提醒,恭喜朱祁镇达成成就“叫门天子”。】
视频里博主说起这一段都没忍住直翻白眼,更别提天幕下的朱家皇帝了。
“混账!”朱元璋气得又摔了一个茶盏,摔完了茶盏还不解气,依旧在破口大骂,“这个孽畜,我大明的脸算是被他丢尽了!”
朱棣也比朱元璋没好到哪去,在宫里又砸又摔的,就在朱棣一边摔一边破口大骂的时候,宫人来报,说是朱高炽跟朱瞻基两人来了。
朱瞻基跟朱高炽两个人心里明白,朱瞻基未来会有这么一个昏君儿子的事总归是要解决的,既然这样,与其朱棣来找他们,不如他们主动来找朱棣。
“哟,这不是朕的好太子跟好圣孙吗?你们来做什么啊?”朱棣阴阳怪气ing。
“爹\/皇爷爷,息怒啊。”朱瞻基跟朱高炽两个人能说什么?他们也知道这事他们肯定跟着不孝子孙吃瓜烙,别说是打一顿骂一顿,甚至要是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动摇他们父子俩太子太孙的位置,那外面多少人都盯着他们父子俩的位置呢。
朱棣是生气,但他也没有想要因为这事废了太子太孙改立别人,朱棣叮嘱朱瞻基,语气很严肃,“朱瞻基,你记住,回去以后把你后院里伺候你的姓孙的都打发干净,以后因为纳妃子也不能纳姓孙的。”
“是,孙儿遵旨。”朱瞻基能说什么呢?当然是同意呗,别说朱棣,就连他这个亲爹,对这个未来的儿子也已经厌恶至极,让这个儿子不能出生已经是便宜他了,要是这个儿子出现在他面前,他肯定狠狠教训这个儿子,直接砍了也不是没可能。
而另一个朱瞻基已经登基的时空,此时宫人已经按照朱瞻基之前的吩咐,将朱祁镇绑过来了,过来回了朱瞻基,想要问问朱瞻基要如何处置。
朱瞻基此时也被气得不轻,但他还有一丝理智,听到宫人回禀,吩咐先把朱祁镇给捆住看好,等他看完了这个视频再做发落。
【朱祁镇干了这种事,但大明王朝的官员还是拎得清的,他们不能跟着朱祁镇一起刷新下限,这个门绝对是不能开的,所以都找了各种理由躲着不见或是推诿,没有给朱祁镇开门。】
“做的好啊,不给他开,依咱说,不给他开门还很不够,最好是能一炮轰死这个孽障。”朱元璋对此很是赞同,他不仅赞同大臣们不给朱祁镇开门,甚至是想要有人能一炮轰死朱祁镇。
朱棣此时也是松了一口气,还好他大明还是有忠臣良将的。就是朱祁镇属实可恨。
【瓦剌见朱祁镇叫门也没人搭理,借朱祁镇兵不血刃打开大明城门的计划破产了,明朝又另立了朱祁钰做新皇,他们要进进不得,这么退走又很是不甘心,最后决定跟大明刚一波。】
【毕竟在瓦剌的视角里,他们之前杀了几十万敌军,又杀了好多官员,甚至皇帝也俘虏了,那大明剩下的官员此时肯定是慌乱不堪,另立皇帝这事虽然成了,但肯定还有有人有不同意见,大明的官员肯定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趁机搞点小动作的肯定不少。】
【此时明朝的朝廷肯定是一团乱麻,哪怕是朱祁镇这张牌不好使了,他们也只是不能兵不血刃的拿到好处而已,此时刚一波完全不亏啊,可以趁着此时大明内乱扩大战果。】
【于是瓦剌一方派出了大军来攻打大明,但他没想到,大明杀出了一个这么有能力的于谦,于谦不仅迅速稳定了局面,也明白大明要跟瓦剌还要打一场硬仗,并且做足了准备。】
【此战结果可想而知,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的士兵臣子们的想法是此战不成功便成仁,打不赢就灭国,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想法下,大明的士兵们个个都斗志高涨,而反观瓦剌一方却并没有这种斗志,于谦还做足了后勤准备,虽然这个过程中艰险不少,但最后是大明胜了,大明总算是没有就此亡国。】
朱家的几个帝王越看于谦越满意,这于谦此举是救了他大明朝啊。
“好啊,好啊,于谦此人对我大明有救国之功啊,依咱看,给他封个国公之位也不为过。”朱元璋对于谦大加赞赏。
“好啊,来人啊,快去传于谦。”朱棣此时才想起来传于谦,实在是刚才被气得狠了,才想起来传于谦这回事。他要给于谦奖赏。
(作者oS:其实是作者才想起来让朱棣传于谦,哈哈哈。)
【朱祁钰可不是朱祁镇,他知道于谦此次居功至伟,给了于谦奖赏,也见识到了于谦的才能,很多事情都听从于谦的建议,于谦奏请提议的他能准的都准了,他想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于谦要是劝谏说这事不能干他也会听于谦的不干了。】
“这朱祁钰还算不错,至少比起朱祁镇来说朱祁钰已经好很多了。”朱元璋可算是松了一口气。
此时,朱瞻基为帝的位面,朱瞻基也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还是不错的,皇位还是传给他吧。要是真的要传给朱祁钰,他的后宫可能还要做一番筹划,虽然他很爱孙氏,但也不会糊涂到为了孙氏影响大明国运。况且现在天下百姓都能看见天幕,这事他一定要给出一个交代的。
【可是瓦剌怎么可能就这么放过明朝呢?他们还想要搞事呢。】
【朱祁镇这张牌,虽然在北京保卫战叫门的时候没发挥出多少作用,但有的他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呢。】
“什么?朱祁镇这小崽子,竟然到现在还没死?”朱元璋,朱棣同时发出惊呼。这孽障还没死啊?他还想要干什么?皇帝做成他这样已经够丢人了,他能不能放过他大明?
虽然他们心里恨死了朱祁镇,但也只能先按下这股恨意,开始分析这时大明王朝的形势。
朱祁镇虽然可恨,但到底占了嫡长子的名分,又是名正言顺已经登基的帝王,这种时候,瓦剌要是想搞事,也不用费事,只要把朱祁镇送回大明,那就是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