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北府城的宋府里,一股榴莲独有的又香又臭的气味强有力地散发着。
孔县令一家三口,正坐在房间里,津津有味地瓜分着一个十几斤的大榴莲。
从一开始的拒之千里,到现在的爱不释手,只有一个“敢吃”和“不敢吃”的距离。作为资深吃货的孔县令在亲身实践中,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你之砒霜,我之蜜糖”。这种香臭香臭的入口即化的口感,让孔县令一家欲罢不能,当着宋喜雨的面,三人肆无忌惮又开了第二个。
“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这是宋喜雨给榴莲写的广告语。现在已经被每一个榴莲的发烧友确认为毫无虚假的大实话。
今天宋喜雨到宋府,除了给榴莲控的三人送来榴莲续命,更重要的是准备把孔县令一家三口接回宋家庄的。这好好的人,总不能永远生活在这深宅大院之中吧。也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交际圈子,有属于他们的看看青山绿水的自由。
鉴于宋家庄的人,有见过孔县令的,所以宋喜雨让刘三哥找他手下的易容高手,帮忙做了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只要戴上去,孔县令真的就变成了平平无奇的另外一个人。
孔县令给自家三口人的经历也已经编好了。就说是教书先生龚秀才一家,因为逃荒来到了晏北,偶遇宋喜雨,因才高八斗被聘请到宋家庄,教孩子们读书习字。
是的,在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宋喜雨开始筹建宋家庄自己的学馆。
在她的建议下,村里把相邻的两处房子做了改造。一处房子作为教书先生一家的住处,无论是卧室、厨房、书房、客厅,都收拾得非常的温馨而实用。旁边的五间房子,一分为二,各自打通,把柳木匠做的桌椅都摆了进去,成为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
每一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米筛”。也就是古代孩子们使用沙子写字的工具。柳木匠的手艺真的没得说,用木头做成米筛的框,里面铺上一层细沙,孩子们就可以用手指或者小木棍在上面写字或画画。
孩子们的校服也已经发下去了。只要是宋家庄的孩子,无论男女,五岁到十岁之间的,只要决定了要入学,就到村委会去领布匹,各家按照统一的式样,给孩子做好长衫和鞋子。
只要是进入学馆读书的孩子,村里提供免费的午餐。而且也不用交束修。每个月都有考试,按名次不同,还有相应的奖励。但是在冬季,每家可以送柴过来,保障孩子们的取暖和学馆厨房所需。
这个好消息经两位村长一说,村民们立即夸赞如云。这可是让祖坟冒青烟的好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前是家里穷,读不起书。现在可好,学馆就在家门口,还不用花一文钱的束修。再说了,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茅厕。这雨宝想出来的点子,哪一次不是让村里人赚尽了好处?
老族长家里,族长的老婆子摸着领回来的湛蓝的细棉布,爱不释手,不但放在手里摩挲,而且还贴在脸上感受着布料的柔软。她让女红最好的二儿媳妇这几天别的不用干,全力以赴把家里一个孙子四个孙女的校服给做好。
小儿媳确认一般,问了一句:“娘,咱家真的让这四个女娃都去读书?”族长老婆子狠瞅她一眼:“咋的?你家桃花不去呗?我可告诉你,咱宋家庄凡是分钱分东西,女娃娃都有一份,以后在家里谁要是苛待了我的四个孙女,我老婆子和他没完!”
夜幕降临,宋喜雨的马车赶进了宋家大院。车上下来三人,在爷的带领下,去往了周老大夫的住处。
当这三人掀开帷帽,周老大夫满脸惊讶,继而笑容满面,和孔县令拥抱在一起。
他乡遇故知,世界就是这么的小,没想到老熟人在晏北竟然能重逢。因此,这顿规模虽小但是异常丰盛的接风洗尘宴,让周老大夫、爷和孔县令一家都醉得畅快。
两天后,在一个挂着“启航学馆”的院子,宋家庄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开学的日子。
沐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龚秀才(孔县令)和小龚先生(孔乐风)早早来到学馆中。他俩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巾,手持戒尺,神情庄重又和蔼。龚秀才先是仔细擦拭了孔子的画像,在像前摆上新鲜的水果、甘醇的茶水,然后点燃三炷香,对着画像深深作揖,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先师庇佑孩子们学业有成。
各家各户的孩子们,在村民的带领下,陆陆续续来到学馆。他们穿着统一的湛蓝长衫,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村民们的脸上也洋溢着自豪和欣慰,仿佛看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
开学仪式正式开始。龚秀才站在台阶上,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学馆开学,望诸位学子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日后成为有识之士,光宗耀祖,为宋家庄增光。”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却格外专注。
接着是拜孔子像。两位先生带着孩子们整齐地站在孔子像前,先鞠躬三次,每一次鞠躬都饱含着对先师的敬重。然后,孩子们依次走到孔子像前,献上自己带来的礼物,或是一个果子,或是一个鸡蛋,或是一个馒头,以表诚意。
拜完孔子,便是拜先生。孩子们排成一列,依次走到两位先生面前,恭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龚秀才微笑着扶起每一个孩子,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鼓励道:“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之人。”
之后,便是朱砂开智环节。龚秀才手持毛笔,蘸上朱砂,在每个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一个红痣。这红痣如同启智的明灯,寓意着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孩子们被点上红痣后,都兴奋地摸摸额头,脸上满是喜悦。
最后,龚秀才和小龚先生分别带领孩子们来到学馆内,为他们分发笔墨纸砚。那崭新的毛笔、散发着墨香的墨锭、洁白的纸张,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两位先生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握笔、研墨,如何使用米筛,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学馆里,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村民们站在学馆外,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知道,从这一天起,孩子们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而这座小小的启航学馆,也将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