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一号”首次上电测试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其展现出的、远超同代竞争对手的惊人性能,如同最强劲的兴奋剂,让整个启明芯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喜悦和自豪之中。这不仅仅是一颗芯片的成功,更是对公司过去数年战略投入和技术积累的一次完美验证。
然而,在短暂的庆祝之后,林轩立刻召集了李志远和他领导的EdA平台部门核心成员,以及参与“天枢”项目的关键技术负责人,召开了一次旨在深入分析和复盘的技术研讨会。
林轩深知,“天枢一号”的成功绝非偶然,更不是仅仅依靠硬件工程师的“爆肝”就能实现的。在这颗性能怪兽的诞生过程中,启明芯自主研发的“盘古”布局布线(p&R)和“女娲”逻辑综合工具平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幕后功臣”的角色。他需要通过这次复盘,让所有人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研EdA平台的战略价值,并为未来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指明方向。
会议室里,气氛相对轻松,但讨论却异常热烈和深入。
李志远首先发言,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技术人员特有的、内敛的自豪:“林总,各位同事,首先祝贺‘天枢一号’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EdA平台的支持部门,我们也非常荣幸能为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贡献一份力量。”
“根据我们后台收集的数据和项目组的反馈,”他开始展示准备好的ppt,“‘盘古’和‘女娲’平台在‘天枢’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中,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没有我们自主的EdA工具链在关键环节提供的支撑和优化,‘天枢’项目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设计,更不可能在首次流片就达到此高的性能和良率!”
他开始列举具体的例证:
例证一:“女娲”综合引擎的ppA优势凸显!
“在前端逻辑综合阶段,”李志远调出一张对比图表,“我们针对‘天枢’内部几个最复杂的模块,比如高性能的‘苍穹’cpU流水线控制逻辑、‘灵猴’GpU的着色器单元调度器、以及hSpA基带的turbo解码器核心,分别使用了最新版的商业综合工具和我们的‘女娲’V1.5版本进行综合。”
“结果显示,”他指着图表上的数据,“在相同的时序约束下,‘女娲’综合出的门级网表,平均面积比dc缩小了5%-8%!平均动态功耗降低了10%-15%!这主要是因为‘女娲’内置了我们针对低功耗和高性能ARm架构深度优化的逻辑优化算法库,并且能够更精准地利用台积电65nm工艺库中那些特殊的低漏电或高速单元。”
“更小的面积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更长的续航和更低的发热!仅仅在逻辑综合这一个环节,‘女娲’就为‘天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例证二:“盘古”p&R引擎的时序收敛“神力”!
“而在后端物理实现阶段,”李志远继续道,“‘盘古’p&R引擎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大家都知道,65纳米工艺下,时序收敛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天枢’内部高达数亿的晶体管,数百万条需要精确满足时序的路径,其布局布线的难度是空前的。”
“我们对比了使用商业布局布线工具和‘盘古’V1.8引擎(集成了最新的启发式算法和机器学习优化)的结果。”屏幕上出现了两张对比鲜明的时序违规分布图。
“使用商业工具,即使经过多轮优化,在最终签核时,依然残留了数百条微小的时序违规,需要后端工程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手动修复。而使用‘盘古’引擎,在几乎相同的运行时间内,不仅成功地将所有时序违规全部消除,甚至在大部分关键路径上还留有超过50皮秒的正裕量!”
“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首次流片成功的信心,也为芯片的稳定运行频率留出了宝贵的空间!”负责后端的张伟忍不住补充道,他对“盘古”的威力体会最深。
例证三:软硬件协同仿真的效率革命!
“除了ppA优化,”李志远强调,“我们EdA平台在提升软硬件协同开发效率方面的作用也开始显现。”
“通过我们增强版的系统级仿真和硬件加速平台,‘北辰’oS团队能够在硬件RtL代码冻结前数周,就开始在接近真实的硬件环境下运行和调试他们的内核、驱动和关键应用。这使得许多原本需要等到芯片回来后才能发现的软硬件交互bug,都被提前暴露和修复了!”
“小张,”李志远看向软件平台负责人,“你能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感受吗?”
小张立刻点头:“是的!这太关键了!我记得在调试USb驱动和文件系统并发读写时,仿真平台就提前暴露了一个可能导致数据损坏的竞争条件bug,果等到芯片回来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内核电源管理模块与硬件pmU的协同,也是通过早期仿真联调才得以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了惊人的低功耗效果。可以说,没有EdA平台提供的这种早期、深度协同能力,‘北辰’oS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完成度和稳定性!”
例证四: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初步探索!
“最后,我还想提一点,”李志远眼中闪过一丝前瞻性的光芒,“在‘天枢’的后端设计中,我们还初步尝试引入了‘盘古’平台正在研发的dFm分析与优化功能。”
“虽然65纳米的dFm规则还不如后来的40\/28纳米那么复杂,但我们已经开始利用工具,对版图中一些可能影响良率的关键图形,冗余通孔的添加、金属填充的密度、关键连线的宽度和间距等,进行了自动化的检查和优化建议。”
“我相信,”李志远的语气充满了自信,“‘天枢一号’首次流片就能取得超过80%的惊人良率,除了台积电的工艺稳定性和我们设计的鲁棒性之外,dFm工具的早期介入,也功不可没!它帮助我们提前规避掉了一些潜在的制造陷阱!”
李志远的汇报,用一个个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清晰地证明了启明芯自研EdA平台在实际项目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战略价值!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之前,可能还有人对林轩不惜血本投入EdA研发的决策,心存疑虑,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或者“好高骛远”。
但现在,事实胜于雄辩!
自研EdA平台,不仅仅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启明芯能够实现技术领先、缩短研发周期、控制成本、甚至提升产品良率的、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秘密武器”和“效率革命引擎”!
“太了不起了!志远!你们EdA团队是真正的幕后英雄!”陈家俊由衷地赞叹道。
顾维钧也感慨道:“我之前一直以为EdA只是辅助工具,现在看来,先进的EdA平台本身,就能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林总的眼光,实在是……佩服!”
林轩微笑着看着李志远和他身后那群略显腼腆但眼中充满自豪的EdA工程师们,心中充满了欣慰。
“李博士,你们的贡献,公司上下有目共睹!”林轩大声说道,“我宣布,所有参与‘天枢’项目EdA支持工作的核心成员,本季度奖金翻倍!并且优先获得下一批股票期权的授予!”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但是,”林轩话锋一转,“成绩属于过去!‘盘古’和‘女娲’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我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尽快实现数字设计全流程的自主可控!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功耗分析、形式验证、物理验证、甚至测试向量生成(AtpG)……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做到世界一流!”
“不仅此,”他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希望你们开始探索更前沿的技术!比,如何将AI和机器学习更深度地融入EdA算法,实现更智能化的设计优化?如何构建支持模拟和数模混合信号设计的EdA工具?如何为未来的chiplet(小芯片)、3d封装等先进技术提供支撑?”
“EdA平台,将是启明芯未来十年、二十年持续保持技术领先的最重要的基石!我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你们!”
林轩的这番话,再次为EdA团队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和使命感!
EdA平台的再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其在启明芯内部的核心战略地位,更预示着一场由工具驱动的设计革命,正在这家东方科技巨头内部,以不可阻挡之势,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