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高速奔腾的数据流,在启明芯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内部飞速流逝。自林轩在最高层战略动员会上吹响“全力冲刺北辰”的号角,又过去了近两个月。
香江总部的“蜂巢”秘密研发基地内,小张和他领导的“北辰”oS团队几乎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炼狱模式”。操作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被反复打磨,性能优化、稳定性测试、核心应用的开发……每一项工作都在与时间赛跑,目标是在硬件平台就绪的第一时间,就能拿出惊艳世界的“灵魂”。
而与此同时,决定这具“灵魂”能否拥有完美“躯体”的关键——“天枢一号”Soc芯片,在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漫长而精密的“孕育”之后,终于迎来了它“出生”的时刻。
深川,启明芯研发中心总部大楼。
顶层那间可以直接俯瞰整个深川湾景色的、安保级别达到顶点的Soc验证与测试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南国初夏明媚的阳光,但窗内,所有人的心头却都悬着一块巨石,感受着一种近乎窒息的期待与紧张。
陈家俊,这位一路跟随林轩从无到有、打造出启明芯强大硬件根基的功勋老将,此刻正双臂环抱,静静地站在巨大的防静电玻璃墙外,目光紧紧锁在无尘洁净室内部那几台正在进行最后准备工作的测试设备上。他的脸色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顾维钧、李志远、张建华、专程从香江赶来的小张,以及负责“天枢”项目各个关键模块的核心工程师们,几乎都聚集在了这里。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就在几分钟前,一架从宝岛新竹直飞深川宝安国际机场的专机刚刚降落。机上运载的,正是那批凝聚了整个公司无数心血、耗费了近五千万美金巨额投入、采用了台积电当时最顶尖65纳米低功耗工艺制造的——“天枢一号”Soc的首批工程样品( ES)晶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批珍贵的晶圆从机场到启明芯研发中心的运输过程,动用了专业的安保车队,全程卫星定位监控,其安保级别甚至超过了运送银行现金!
现在,这些直径12英寸、闪耀着如同宇宙星辰般迷离光泽的硅晶圆,已经被小心翼翼地送入了洁净室内部的晶圆针测(cp)区域。
接下来,将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高精度的自动化探针台,将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接触到晶圆上数以千计的、每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裸片(die)表面的测试焊盘(pad),然后通过连接的自动测试设备(AtE),运行预先编写好的测试程序,对每一个裸片进行初步的功能和电参数筛选。
cp测试,是芯片从晶圆厂出来后的第一道“体检”。它将直接告诉工程师们:这批“新生儿”,有多少是健康的?有多少是先天不足的?甚至……有没有可能是“死胎”?
虽然启明芯强大的EdA平台和严谨的验证流程,已经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设计层面的错误。但先进工艺制造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65纳米,在2006年,依然是极其尖端、极其“娇贵”的工艺节点,哪怕是最顶级的代工厂如台积电,也无法保证100%的良率。任何微小的工艺偏差、设备故障、甚至是一粒肉眼看不见的尘埃污染,都可能导致整片晶圆报废!
更何况,“天枢一号”的复杂度达到了启明芯历史之最!数亿级别的晶体管!高性能cpU、GpU、基带、多媒体引擎……如此多的功能模块被高密度地集成在一起,对于65纳米工艺来说,本身就是一次极限挑战!
可以说,“天枢一号”的首批cp测试结果,不仅关系到数千万美金的投入是否打了水漂,更直接关系到“北辰”计划能否按时推进,关系到启明芯即将进行的Ipo能否获得一个理想的估值!其重要性,无以复加!
洁净室内,身穿白色无尘服、只露出两只眼睛的测试工程师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操作着。
“晶圆放置完毕,对位精准。” “探针卡下降,接触良好。” “加载cp测试程序…… ‘天枢一号’ES版 V1.0 test pattern……” “初始化AtE设备……”
每一个步骤都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清晰地传递出来。
洁净室外,陈家俊、顾维钧等人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黄耀龙紧张地搓着手,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在祈祷着什么。小张和李志远也紧盯着内部监控屏幕上传回的AtE设备操作界面。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终于,AtE设备的操作界面上,代表测试状态的指示灯,从红色的准备中,变成了黄色的运行中。
测试,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最基础的开短路测试,检查芯片的电源网络和所有Io管脚是否存在物理性的短路或断路。这是最低级的、但也是最致命的制造缺陷。
屏幕上的测试进度条缓慢移动着,每一个百分点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oS test passed!”
当这行绿色的信息跳出来时,外面的人群中响起了一阵压抑的、小范围的骚动!通过了!最基础的物理连接没问题!
紧接着,是更深入的功能性测试。AtE设备开始向芯片输入特定的测试向量,并比对芯片输出的响应信号是否与预期一致。这些测试向量覆盖了芯片内部各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基本逻辑功能。“pLL Lock test passed!”
一个个代表着测试项通过的绿色信息不断跳出!
虽然这些还只是初步的功能验证,距离全面的性能测试还很远,但至少证明了:这颗芯片的“骨架”和“神经系统”是健全的!它不是一块“死”的硅片!
“良率!良率怎么样?!”陈家俊最关心的是这个。他凑近屏幕,紧盯着AtE软件实时统计出的良率数据。
屏幕上,随着测试的进行,代表“通过”的芯片裸片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代表“失败”的数量则增长缓慢。最终,当第一片晶圆的所有有效裸片都测试完毕时,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出现在屏幕上:
wafer 1 Yield: 82.3% !
“八十二点三?!”陈家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甚至怀疑是不是设备出错了!
要知道,这可是65纳米工艺!是启明芯第一次尝试此先进的节点!而且是“天枢一号”这样一颗集成了如此多复杂功能的超大规模Soc!按照行业惯例,这种级别的芯片,首次流片的工程样品,良率能达到50%就已经算非常成功了!能达到70%都值得开香槟庆祝了!
而现在,竟然高达82.3%?!
这简直是……奇迹!
“快!测试下一片晶圆!”陈家俊急促地命令道。
很快,第二片、第三片……第五片晶圆的初步cp测试结果也陆续出来了。
wafer 2 Yield: 81.7% wafer 3 Yield: 83.1% wafer 4 Yield: 82.0% wafer 5 Yield: 82.8%
平均良率稳定在82%以上!
这个结果,不仅让启明芯的所有技术人员欣喜若狂,更是让第一时间得到反馈的台积电工程师们也感到了震惊!他们内部立刻将“天枢一号”列为了65纳米工艺的“明星产品”和“良率标杆”,并开始研究启明芯的设计何能做到此高的可制造性!
洁净室外,早已是一片欢腾!
“成功了!良率超高!我们成功了!” “天呐!82%!这是什么神仙良率!” “林总牛逼!启明芯牛逼!”
工程师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互相拍打着后背,许多人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顾维钧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专家,此刻也忍不住激动地握紧了拳头,对身旁的陈家俊说道:“家俊!这次……我们真的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65纳米首秀,此成功!这绝对是世界级的水平!”
陈家俊用力点头,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硬件团队的功劳,更是整个启明芯技术体系协同作战的胜利!是EdA平台的赋能!是低功耗设计的积累!是验证流程的严谨!更是林轩那一次次关键时刻“神来之笔”般的技术指导!
他立刻拿起内部安全电话,拨通了远在香江总部的林轩的号码。
“林总!”陈家俊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天枢一号……cp测试结果出来了!五片晶圆……平均良率……超过82%!!”
电话那头,林轩沉默了几秒钟。
然后,传来了他平静而带着笑意的声音:“知道了。这个结果,在我的预料之中。”
“准备进行下一阶段测试吧。我要尽快看到它真正跑起来的样子。”
挂掉电话,林轩走到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碧波万顷的香江海港,嘴角勾起了一抹自信而深邃的弧度。
硅谷传来的惊喜,远超预期!
“天枢”这颗即将驱动“北辰”帝国的强大心脏,其第一次“心跳”,就已如此强劲有力!
这预示着,一个真正属于启明芯的、崭新的智能移动时代,即将以不可阻挡之势,轰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