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温武侯的判断完全正确。纳贤榜张贴的第二天清晨,静思园外就已排起了长队。有身着儒衫的书生,有布衣打扮的隐士,甚至还有几位看起来像是前朝官员模样的中年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一根竹杖,独自站在队伍最前方。当园门开启时,他第一个迈步而入,径直走向文书厅。
温武侯正在厅内与几位考官交谈,见状立即迎上前:\"老先生请坐。不知如何称呼?\"
老者拱手一礼:\"老朽文若谦,曾任前朝林州府主簿,专司文书工作三十年。后因不满贪官污吏横行,辞官归隐。今见神龙军团真心为民,特来相投。\"
温武侯大喜,亲自为文若谦斟茶:\"先生大才,正是我军团急需之人!\"
文若谦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此为老朽对林州现行文书制度的改进建议,请侯爷过目。\"
温武侯展开细读,越看越是钦佩。文若谦提出的分级处理、标准格式等建议,正是解决目前文书混乱的良方。
\"先生之才,足以担任我军团总文书官!\"温武侯当即拍板。
与此同时,律法堂内也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应聘者。此人身材瘦削,面容冷峻,一双眼睛如鹰隼般锐利。
\"在下铁无私,曾任县衙刑名师爷二十年,专司案件审理。\"来人声音冰冷,\"听闻神龙军团治下仍用军法处置民事,此乃大谬。\"
负责考核的赵锐闻言大怒:\"放肆!你敢质疑我军规矩?\"
铁无私面不改色:\"非是质疑,而是谏言。军法治军,民法治民,此乃千古至理。若将军团规矩强加于民,只会激起更多民变。\"
正当赵锐要发作时,温武侯闻声赶来。听完事情原委,他非但不怒,反而向铁无私深施一礼:\"先生所言极是。不知可愿出任我军团司法顾问,协助制定适合林州的民法律例?\"
铁无私这才露出一丝笑意:\"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招贤进行到第七日,一位特殊的应聘者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此人三十出头,身着粗布衣衫,却气度不凡,自称诸葛明,乃一介布衣,却对林州各地民情了如指掌。
\"在下虽无功名在身,但游历林州十余年,深知各州县利弊。\"诸葛明在谋略院内侃侃而谈,\"东林县民变,根源在于县令不知变通;西山郡盗匪猖獗,实因前任官员与匪类勾结……\"
温武侯越听越是心惊,此人所述情况与军团情报完全吻合,甚至更为详尽。
\"先生大才!\"温武侯由衷赞叹,\"若得先生相助,林州治理必能事半功倍。\"
诸葛明却摇头:\"在下不愿为官,只求作为幕僚,为侯爷出谋划策足矣。\"
温武侯尊重其意愿,破例聘其为私人谋士,地位仅次于自己。
招贤持续了近一个月,前来应聘者多达数千人,不仅有林州本地名士,还有从周边各州闻讯而来的失意才子。静思园内日日人声鼎沸,各厅堂的考核官们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录用了三百余人,涵盖文书、律法、财税、工程等各个领域。温武侯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将他们分配到林州各级官府中担任文职工作。
变化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文若谦上任总文书官后,首先统一了公文格式,建立了文书归档制度,使原本混乱的行政文书变得井井有条。铁无私协助制定的《林州民律》简明公正,迅速平息了多地因司法不公引发的民怨。而诸葛明则深入各地暗访,为温武侯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民情信息。
三个月后的林州府衙,龙英雄看着最新呈报的政务汇总,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温武侯,你这纳贤之策真是妙极!上月全州赋税较前月增长三成,民变数量降为零,连最难治理的西山郡都送来了百姓联名的感谢状。\"
温武侯谦逊地拱手:\"此乃众贤士之功,属下不敢居功。他们中有不少人曾对神龙军团心存疑虑,如今亲眼见到我军真心为民,已全部归心。\"
龙英雄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繁华的林州街景:\"看来治理一方,光靠刀剑是不够的。传我命令,将纳贤之举推广至全军所辖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