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江南的梅雨来得格外早。青阳县的石板路上永远凝着层水光,屋檐滴落的雨珠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雾里仿佛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我叫陆明远,本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却因盘缠被盗,暂居在城郊一座荒废的城隍庙中。
这座城隍庙破旧不堪,朱漆斑驳的大门半掩着,门前的石狮子缺了半只耳朵,底座上爬满青苔。推开吱呀作响的庙门,一股腐木混着香灰的气息扑面而来。主殿内,城隍爷的神像布满蛛网,金漆剥落处露出暗褐色的木质纹理,那双雕刻的眼睛在烛光下泛着冷光,仿佛能看穿人心。
初来的第一夜,我在偏殿的破草席上辗转难眠。子时刚过,庙外突然传来阵阵脚步声,伴随着铁链拖曳的哗啦声。我屏住呼吸,透过门缝向外张望,只见一队身着黑衣的衙役模样的人,押着几个浑身是血的影子走进大殿。为首的官差面无表情,腰间悬挂的令牌上隐约可见“阴司”二字。
城隍爷的神像在这时竟缓缓转动,空洞的眼眶里亮起幽绿的光。“堂下何人,所犯何罪?”低沉的声音在殿内回荡,震得我耳膜生疼。那几个影子纷纷跪地,其中一人哭喊道:“小人王二,生前在城东开米铺,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求城隍爷饶命!”
城隍爷冷哼一声:“阳间律法虽未治你,阴间岂能容你?来人,上秤!”话音刚落,两名衙役抬出一杆巨大的铁秤,将王二吊在秤钩上。诡异的是,秤杆竟开始倾斜,王二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化作一缕黑雾被吸入秤砣之中。
我吓得瘫坐在地,牙齿不住打颤。等外面没了动静,我才敢蹑手蹑脚地回到草席上,一夜未眠。
次日清晨,我壮着胆子向附近的村民打听城隍庙的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丈面色凝重:“那城隍庙可邪乎得很!三十年前,青阳县遭遇大旱,县令却克扣赈灾粮款。一夜之间,县令全家暴毙,死状凄惨。后来就常有人看见,子时过后,城隍庙内传出审案的声音。”
我心中一惊,想起昨夜的场景,不由得后背发凉。老丈又说:“不过,只要不做亏心事,倒也不用怕。这城隍爷专管阳间不平事,倒是咱们老百姓的守护神。”
当晚,我刚吹灭蜡烛,就听见外面传来女子的啜泣声。声音由远及近,透着说不出的悲戚。我壮着胆子点上油灯,推开殿门,只见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跪在庙前,青丝凌乱,脸上泪痕未干。
“姑娘,你这是......”我话未说完,女子突然转头,我倒吸一口凉气——她的左眼空洞无物,右脸布满烧伤的疤痕,脖颈处还缠绕着一圈暗红的勒痕。“公子,求你为我申冤!”女子的声音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我本是城南李记绸缎庄的女儿李玉娘,被表哥赵德财骗婚。成亲当晚,他便露出真面目,不仅霸占我家财产,还将我毒打致死,扔在后院枯井里!”
我吓得连连后退,手中的油灯差点掉落。李玉娘却步步紧逼:“公子,你是读书人,写状子肯定在行。求你帮我写封诉状,投到城隍庙的冤鼓下。只要敲响冤鼓,城隍爷就会受理此案!”
看着她眼中的绝望与哀求,我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连夜,我就着昏暗的油灯,写下了李玉娘的冤情。次日一早,我将诉状塞进城隍庙门口那面布满铜绿的大鼓下。
当晚,我再次被铁链声惊醒。透过门缝,我看见李玉娘跪在殿中,对面站着一个油头粉面的男子,正是她口中的表哥赵德财。赵德财浑身发抖,脸上却强装镇定:“城隍爷明鉴,李玉娘是突发恶疾而亡,与小人无关!”
城隍爷的神像发出一声怒吼,殿内突然狂风大作,李玉娘的鬼魂瞬间变得面目狰狞,她的头发暴涨,缠住赵德财的脖子:“你当日在酒中下毒,又用绳子勒我,还将我的尸体扔进枯井,这些你都忘了吗?”
赵德财脸色大变,瘫倒在地,连连求饶。城隍爷冷冷道:“证据确凿,无需狡辩。赵德财,你谋财害命,天理难容。判你下油锅,受万劫不复之苦!”话音未落,地面突然裂开,涌出滚烫的油锅,赵德财的惨叫声在夜空中回荡,不一会儿便没了声息。
处理完此案,城隍爷的目光突然转向我藏身的方向,我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陆明远,你虽为一介书生,却有侠义之心。今有一事相托。”城隍爷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城西王员外勾结官府,强占民田,致使数十户人家流离失所。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我颤抖着点了点头。接下来的日子,我四处收集王员外的罪证。每到夜晚,便将证据投到城隍庙的冤鼓下。终于,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城隍爷开堂审理此案。
王员外被带到殿中时,还趾高气扬:“我乃朝廷命官的亲家,你一个小小城隍,敢把我怎样?”城隍爷冷笑一声,殿内突然出现无数受他迫害的百姓的鬼魂,他们纷纷哭诉着自己的遭遇。
“铁证如山,王员外,你可知罪?”城隍爷怒喝道。不等王员外辩解,一道闪电劈入大殿,直击他的天灵盖。王员外的身体瞬间被雷电吞噬,化作一缕青烟。
此事过后,青阳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我,也在城隍爷的暗中帮助下,凑足了盘缠,继续踏上进京赶考的路。临行前,我特意到城隍庙拜谢。望着威严的城隍爷神像,我心中满是敬畏。
后来,我金榜题名,做了官。每到一处任职,我都会去当地的城隍庙祭拜。因为我知道,在这世间,或许有人能逃脱阳间律法的制裁,但永远逃不过阴间城隍的审判。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那座青阳县的城隍庙,也一直流传着城隍爷惩恶扬善的传说,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