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后传
有诗这样写道:
欲笑周文歌燕镐,还轻汉武乐横汾。
岂知玉殿生三秀,讵有铜龙出五云。
陌上尧尊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
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
话说唐太宗登上皇位后,改年号为贞观。自此,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方安宁,百姓尽享恩泽,君民共同安享了三年太平时光。
一日,唐太宗临朝,文武百官朝拜完毕,分班站立。黄门官上前启奏:“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唐太宗道:“奏来。” 黄门官说:“如今有北番的使臣求见陛下,此刻正在午门外等候圣旨。” 唐太宗回应道:“既有外邦使臣,速速宣他上殿来见朕。” 黄门官领旨去传宣。
只见那使臣头戴圆翅乌纱帽,帽顶饰有狐狸冠,身穿大红补子的宫袍,腰间系着金带,脸庞圆润,腮帮子略短,下巴留着胡须,双手捧着表本,上殿后俯身跪在金阶之下,说道:“前朝圣主在上,外邦使臣周纲前来拜见陛下。愿陛下圣寿无疆。” 唐太宗问道:“爱卿来到朕的面前,可是为了向朕进贡?” 使臣回奏道:“臣奉狼主赤壁宝康王、罗窠汉七十二岛,以及流国山川红袍大力子大元帅祖车轮的指令而来,有表本呈献给万岁,恳请陛下御览。” 唐太宗传旨:“是何表章,呈上来。” 周纲用双脚将表章呈献上去,旁边的侍臣接过,放在龙案上。唐太宗揭开表章,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字:
北番赤壁宝唐王,大将先锋谁敢当。
立帝三年民尽怨,故我兴兵伐尔邦。
唐篡隋朝该一罪,杀父专权到处扬。
欺兄灭弟唐童贼,自长威光压众邦。
生擒敬德来养马,活捉秦琼挟将刀。
若要我邦兵不至,只消岁岁过来朝。
唐太宗不看则已,一看这些言辞,顿时龙颜大怒,说道:“哎呀呀!罢了,罢了。可恶那北番小小邦国,竟敢如此无礼,前来欺辱朕!” 随即吩咐将使臣绑出午门斩首,然后回来复命。两旁侍卫齐声应答,这一声把周纲吓得魂不附体,他急忙喊道:“啊呀!南朝圣主饶命啊。狼主冒犯天威,与使臣何干,还望陛下赦免我这蝼蚁般的性命。” 周纲一边说着,一边在金阶上磕头呼喊。两班文武百官见状,都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时,徐茂功出班启奏:“陛下,不知这赤壁宝康王的表章上写了些什么,竟让万岁如此大怒?” 唐太宗说:“徐先生,你拿去看看便知。” 徐茂功上前拿过表章一看,说道:“陛下,这赤壁宝康王派使臣送来的是战书啊。难道我堂堂天邦,还会惧怕他不成?况且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陛下若斩杀他的使臣,北番反而会说陛下惧怕番邦。请陛下让使臣带个信回去,就说我国随后便会出兵征服他们。” 唐太宗听了徐茂功的话,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有理。也罢,割下周纲的两只耳朵,饶他一命。” 传旨刚说完,两旁武将立刻答应,上前割去周纲的双耳,把他变成了一个 “冬瓜将军”。周纲喊道:“啊唷,多谢南朝圣主不杀之恩。” 唐太宗喝道:“你速速回去,告诉那赤壁宝康王罗窠汉,让他把脖子伸长些,不出百日,天兵就会前去取他首级,剿灭他的老巢,给他传个信。” 周纲连忙说道:“是!谨遵南朝圣主旨意。” 周纲退出午朝门,用绢布包好受伤的耳朵,当天便上马启程。至于他回去后如何向北番狼主汇报,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完的,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唐太宗开口说道:“徐先生,北番康王如此无礼,朕若不发兵征讨他们,他们反倒来下战书,朕该如何是好?” 军师徐茂功说:“陛下,向来只有中国征服小邦,哪有小邦反倒向中国下战书的道理?这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臣昨夜仰观天象,见北方杀气腾腾,必有一场血战。没想到今日果然有使臣送来战书。百日之内,必须提兵前去平定北番,才能消除后患。若再迟延,等他们的兵马一到,就难以抵挡了。” 唐太宗道:“依徐先生所言,此事确实刻不容缓。” 接着对秦叔宝说:“秦王兄,朕命你明日起,在教场操演团营总兵以及大小三军的武职人员,操演半个月。等演练好了,就即刻发兵。” 秦叔宝应道:“臣领陛下旨意,这就前往教场操演。” 秦琼出了午朝门,回到自己府中,准备传令给合府总兵官,让大小三军明日在教场等候操演,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徐茂功又说:“陛下,北番的那些兵将,个个都是能人,极为厉害。此次出征,陛下必须御驾亲征,方能平定。” 唐太宗问道:“徐先生是说要朕亲自领兵前去?” 军师回答:“正是要陛下御驾亲征,才能取胜。” 唐太宗道:“也罢。父王在位时,朕就经常领兵出征。如今北番作乱,朕还是亲自挂帅出征。” 随即传旨给户部尚书,催缴各路钱粮。唐太宗说罢,一展龙袍,退回宫中,珠帘高高卷起,群臣也各自散去,一夜无话。
次日清晨,秦叔宝在教场操演三军,场面好不热闹。朝廷这边也十分忙碌,唐太宗下达了许多旨意,专等秦琼把三军操练成熟,便要挑选黄道吉日,兴兵出征。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秦叔宝上金銮殿复旨:“陛下,三军已经操练得十分精熟了。” 唐太宗便问军师:“徐先生,何时起兵?” 徐茂功答道:“臣已选好,明日便可起兵。” 唐太宗对秦叔宝说:“秦王兄,你回衙做好准备,明日发兵。” 秦叔宝领了旨意,退回衙署,自是一番忙碌准备。
各位公爷也都用心办事。到了第二天五更三点,唐太宗起驾。此时,两班只剩下文官,武将们都已在教场内。护国公秦叔宝身着戎装,上殿在驾前接过帅印。皇上亲自赐给秦叔宝三杯御酒,秦叔宝谢恩后,退出午门,跨上雕鞍,骑着马风驰电掣般地前往教场。众公爷早已在那里等候迎接,他们也都身着戎装,披挂整齐,腰挎宝剑,悬着钢鞭,有的头戴铁箔头、身着乌金铠,有的头戴狮子盔、身着黄金甲,有的头戴獬豸盔、身着红铜铠,有的头戴银箔头、身着青铜甲。众公爷纷纷上前说道:“元帅在上,末将等在此迎接。” 元帅秦叔宝说:“诸位将军,何须远迎,随本帅进教场吧。” 众公爷齐声应道:“是。” 一同跟随元帅进入教场。只见团营总兵官、游击、千把总、参谋、百户、都司、守备等一众武职人员,也都顶盔贯甲,跪地迎接元帅。秦琼吩咐他们站立两旁,又看到整个教场的大小三军,整齐地跪地行礼。待送帅爷登上帅帐后,秦琼开始清点队伍,此次出征共有二十万大队人马。秦琼点派程咬金带领一万人马作为头站先锋,并叮嘱道:“你务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此次前往北番,那里的人马十分骁勇善战。你一到边关,便先扎营驻扎,等本帅的大军到了,再开兵打仗。若私自开战,本帅一到,定斩你首级。” 先锋程咬金大声答应:“是,得令。” 鲁国公程咬金威风凛凛,头戴乌金开口獬豸盔,身穿乌油黑铁甲,内衬皂罗袍,左边悬挂着弓,右边插着箭,手提开山大斧,胡须都已花白。说到此次扫北的这班公爷,大多已年过六旬,鬓发苍苍。正所谓:
年老长擒年少将,英雄那怕少年郎。
别看程咬金已六十多岁,上马之后却如同天神一般,厉害得很。他率领一万精壮人马先行出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朝着河北幽州大路行进,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朝廷这边,唐太宗命左丞相魏征料理国家大事,让殿下李治暂掌朝纲。随后,贞观天子与军师徐茂公出了午朝门,跨上日月骕骦马,径直来到教军场。秦琼前来迎接御驾,接着下令宰杀牛羊,祭祀旗纛神祗。皇上亲自祭奠三杯,元帅秦叔宝也完成祭旗仪式后,吩咐发炮起营。一时间,三声炮响,军队拔寨起兵。前面二十万人马摆开阵伍,秦元帅身着戎装,护卫着天子龙驾。底下有二十九家总兵官,个个弓上弦,刀入鞘。文官们送别天子起程后,便回衙去了。
且说这支人马离开了长安,朝着河北进发,军威浩荡,声势赫赫。沿途地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真是:
太宗登位有三年,风调雨顺国平安。
康王麾下车元帅,表中差使进中原。
辱骂贞观天子帝,今日兴兵御驾前。
旗幡五色惊神鬼,剑戟毫光映日天。
金盔银铠多威武,宝马龙驹锦绣鞍。
南来将士如神助,马到成功定北番。
唐太宗的人马旌旗飘扬,正朝着北路进发。后面还有负责解送粮草的驸马小将军薛万彻,此人惯使双锤,骁勇无敌,负责护送粮草往来。唐太宗此次出动了二十万足额的精壮人马,前去平定北方番邦,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先来说说北方的外邦,其第一关名为白良关,与中原的雁门关相对。白良关距离雁门关有二百里路程,其间大多是荒山野地。雁门关外一百里属于中原地界,白良关外一百里则是北番的地盘,以此划分疆界。若是大唐的人马前来,必须穿过雁门关才能抵达白良关。此前,使臣周纲被唐太宗割去双耳,早已回到北番,见过狼主。因此,北番狼主传令各关守将,务必日夜小心防备,还派出探子在远处打探消息。
在北番的第一关,也就是白良关,镇守的总兵名叫刘方,字国贞。此人身材高大,身高一丈,头顶平坦,脑袋圆润如笆斗,肩膀宽阔,腰粗十围。他长着一张黑黝黝的威严脸庞,腮帮子短,嘴巴宽阔,一对大耳朵向外张开,双眼犹如铜铃,眉毛浓红如朱砂,两臂有千斤之力。他若上阵作战,擅长使用一条丈八蛇矛,极为厉害。说到北番的将领,个个都有非凡本领,正所谓:上山打虎敲牙齿,下水擒龙剥项鳞,关关都有好汉,寨寨皆有能人。此番唐朝平定北方,这一战可不得了,只怕会打得激烈异常:头落犹如瓜生地,血涌还同水泛红。
当时,刘国贞正在自己的官衙内,与偏将、牙将们研讨兵法。突然,有小番急匆匆地进来报告:“启禀平章爷,大事不好了!小将探听到,南朝圣主太宗唐皇帝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大队人马,由护国公大元帅秦琼带领数十员战将,还有合营总兵官,正前来攻打白良关。” 刘国贞听后,不禁大吃一惊,问道:“唐朝天子真的亲自领兵来了?消息可打探准确了?” 小番回答:“小的在雁门关打探得清清楚楚,这才赶来通报。” 刘国贞又问:“既然准确无误,那可知道他们的人马离这里还有多远?” 小番说:“小的探得他们的头站先锋,差不多已经出了雁门关。” 刘国贞听后,哈哈大笑道:“好好好,送死的来了。” 众将连忙问道:“大老爷,为何听说南朝起兵前来,反而如此大笑?” 刘国贞解释道:“诸位将军有所不知,我们狼主千岁一直想要夺取中原那繁华的花花世界和锦绣江山,所以前些日子派周纲给太宗唐王送去战书。要是那唐童不起兵来,还真拿他没办法。如今唐王御驾亲征,也算我狼主洪福齐天,大唐的万里山河稳稳要归我狼主所有了,怎能不快活?” 众将又问:“大老爷,为何说能如此轻易地稳取中原呢?” 刘国贞说:“列位将军,你们难道不知道,那唐童全靠秦叔宝和尉迟恭厉害。他以为北番没有能人,所以才御驾亲征前来征讨我们。他却不晓得,北番狼主驾前,各个关卡都是英雄豪杰,哪里会惧怕秦叔宝和尉迟恭?等唐兵一到,必然攻打白良关。到时候,待本镇去活捉唐朝臣子,献给狼主,这岂不是本镇的大功一件?” 诸将听了,都十分高兴,说道:“平章爷可要小心行事。小将们就此别过。” 这班花知鲁达等将领各自回衙,暂且不表。单说刘国贞吩咐手下的把都儿,在关上多准备些灰瓶、石子、蹋弓弩箭,一旦唐兵到来,立刻向他报告。把都儿答应一声,便去紧守关头。
再讲那先锋程咬金,率领一万人马,从河北一带地方出了雁门关,又走了两天路程。有军士前来报告:“启禀先锋爷,前面就是白良关,属于北番的地方了。” 程咬金下令:“既然到了番地,吩咐安营扎寨,在关下扣营,放炮定营。” 众将齐声领命,转眼间便把营盘扎好。程咬金又吩咐小军前去打探消息,大军一到,立刻来报。军士答应后,便去执行任务。
且说贞观天子统领大队人马,过了雁门关,一路前行。程咬金远远地就前来迎接,说道:“元帅,小将在此等候迎接帅爷和龙驾。前面就是白良关了,小将不敢违抗帅令,在此等候了三天,只等一同开兵作战。” 元帅秦琼说:“本帅定要早日平定北番,马到成功。” 随即吩咐大小三军扎下营盘,然后走进御营。唐太宗说:“秦王兄,行军赶路辛苦了,明日就开兵吧。” 秦琼却说:“此次平定北方,并非一日一月就能完成,得选个吉利的日子开兵才好。” 唐太宗道:“秦王兄所言极是。” 唐营君臣之事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关内的小番进来报告:“启禀平章爷,唐兵已经到关下了。” 刘国贞说:“方才听到关外放炮的声音,想必是唐兵到来扎营了。若有唐将前来讨战,立刻来报我。” 小番领命,便到关上观望。
又说唐营元帅秦琼问道:“诸位将军,今日是出兵的吉日,哪位愿意出去讨战?” 话还没说完,程咬金立刻站出来说:“元帅,小将愿意前往。” 元帅却说:“你可不行,北番的番将十分厉害,不是闹着玩的。这第一场开兵,必须取胜,才能让他们见识到我们大唐将军的厉害。要是你出马打了败仗,反而不好。” 程咬金本就胆小,一听元帅这么说,只好退到一旁。这时,又有一员将领站出来说:“元帅,让小将出去讨战吧。” 元帅一看,原来是尉迟恭,便叮嘱道:“将军出阵,一定要小心。” 尉迟恭应了一声:“得令。” 他跨上战马,手提长枪,挂好宝剑,悬起钢鞭,顶盔贯甲,一声炮响,营门大开,鼓声震天,他骑着马风驰电掣般地冲出,直奔白良关下。
关上的小番儿看到尉迟恭,心想:好一个模样凶恶的唐将,待我放箭。于是大喊:“喂!下面的蛮子,少催坐骑,看箭!”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乱箭如雨点般射下来。尉迟恭却不慌不忙,舞动长枪,枪花如雪花飞舞,将乱箭全部拨开。上面的小番看得目瞪口呆,连箭都忘记射了。尉迟恭大声喊道:“喂!关上的人,快报与你们主将知道,天兵已经到了,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叫他早早出关受死。” 尉迟恭在关下叫阵暂且不表。
单说小番飞快地跑回衙内报告:“启禀平章爷,有南朝的蛮子在关外讨战。” 刘国贞听报,立刻站起身来:“待我去擒拿这南蛮。” 他吩咐备好战马,抬起长枪,脱下官袍,戴好头盔,穿好铠甲,端起长枪,跨上战马,出了总府衙门,来到关上。他往下一看,说道:“哎呀!好一个蛮子。” 只见尉迟恭头戴闹龙铁箔头,面色如锅底般黝黑,浓眉大眼,胡须浓密,身穿锁子乌金铠,左边挂着弓,右边插着箭,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刘国贞便命令把都儿发炮开关。只听一声炮响,关门大开,放下吊桥。刘国贞冲出关门,身后跟着三百攒箭手,射住阵脚。
尉迟恭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番将从吊桥冲来,模样十分可怕。只见他头戴双分凤翅金盔,盔顶插着大红缨,面色如纸钱灰般苍白,狮子口,大鼻子,朱砂眉,一双怪眼,留着短短一捧连鬓胡须。身上穿着一领腥红如血染的大红袍,外面罩着龙鳞红铜铠。左边悬着弓,右边插着箭,手持一条射苗枪,骑着一匹点子昏红马,直奔上前,举枪便刺。尉迟恭也举起乌缨枪架住,说道:“喂!那守关将领,留下你的名字。” 刘国贞道:“你要问本镇的名字?我乃赤壁宝康王狼主御驾前,红袍大力子大元帅祖麾下,加封为镇守白良关总兵大将军刘国贞。你可知道本镇枪法的厉害之处?” 尉迟恭说:“不晓得你这无名之辈!如今天兵已到,你们一国的蝼蚁,都要被杀得干干净净,你这小小的番奴,还敢霸住白良关,阻挡我们天兵的去路。” 正所谓:让我者生,挡我者死。
这两员勇将交战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