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凯乐歌辞之二
舞曲歌辞·凯乐歌辞·应圣期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
殊方歌帝泽,执贽驾升平。生僻字注音
无生僻字
注释
? 圣德:帝王的仁德。
? 期:期望,引申为迎来。
? 昌运:昌盛的国运。
? 雍熙:和睦兴盛,形容天下太平。
? 万宇:天下。
? 资:依靠,凭借。
? 化育:化生培育(万物)。
? 休明:美善光明,指政治清明。
? 辟土:开辟土地,指拓展疆土。
? 销戈\/偃兵:销毁兵器、停止战争,指天下太平。
? 殊方:远方,指边远地区或外邦。
? 帝泽:帝王的恩泽。
? 执贽(zhi):携带礼物(表示敬意)。贽,见面礼。
? 升平:太平盛世。
译文
帝王仁德迎来昌盛国运,天下和睦兴盛一片清平。
天地依靠圣德化育万物,江海山岳共显政治清明。
拓展疆土百姓欣于耕稼,销毁兵器从此停止战争。
远方诸国歌颂帝王恩泽,携带厚礼共贺太平盛景。
赏析
全诗围绕“圣德”与“太平”展开,从国运昌隆、天地化育,到拓土安民、偃武修文,再到万国来朝,层层递进地描绘了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四境归附的盛世图景,洋溢着对帝王功绩与天下一统的赞美之情,风格庄重典雅,充满盛世气象。
在中华历史的漫漫征程中,盛世的华章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它们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唐代佚名作者创作的这首《舞曲歌辞·凯乐歌辞·应圣期》,宛如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圣德昭彰、国运昌盛的大唐盛世,感受其波澜壮阔又祥和安宁的时代风貌。
首联:圣德昌运,奠定祥和基调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诗歌开篇,便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点明了主题,将圣德与昌运紧密相连。在古代,人们深信,君主的德行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圣德”并非空洞的赞誉,而是涵盖了君主的仁爱之心、英明决策、公正治国等诸多方面。当圣德兴盛之时,就如同阳光照耀大地,为国家的昌盛孕育了希望的种子,“昌运”便随之而来。这不仅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阐述,更是一种对理想政治的期盼。
“雍熙万宇清”,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下太平的宏大画卷。“雍熙”一词,洋溢着和乐升平的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欢声笑语。“万宇清”更是将这种太平景象推向极致,万里江山一片清明,没有战乱的纷扰,没有灾荒的肆虐,世间万物都在这祥和的氛围中自由生长。这一句诗,宛如一阵春风,为全诗奠定了温暖而祥和的基调,让读者在开篇便沉浸在对盛世的美好遐想之中。
颔联:乾坤海岳,彰显繁荣和谐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此联笔锋一转,从对圣德昌运的阐述,转向对天地万物的描绘。“乾坤”,作为宇宙的象征,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力量。“资化育”则生动地展现了天地的伟大之处,它们孕育、滋养着世间万物,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这种对天地化育之功的赞美,实则是在隐喻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也暗示着国家如同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在和谐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
“海岳共休明”,诗人将目光投向大海与山岳,这两种自然界最为雄伟壮观的存在。大海波涛汹涌,象征着无尽的活力与包容;山岳巍峨耸立,代表着坚定与稳固。“共休明”描绘出大海与山岳共同沐浴在明媚的光辉之中,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寓意着国家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辽阔的疆土,还是众多的百姓,都在圣德的庇佑下,共享着繁荣与安宁,突出了国家的稳定与昌盛。
颈联:耕稼偃兵,描绘和平繁荣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这一联将镜头聚焦到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和平。“辟土欣耕稼”,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百姓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在盛世的光辉下,人们满怀喜悦地开垦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丰收的喜悦。这种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投入,不仅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国家繁荣的根基。因为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只有农业兴旺,国家才能富足,人民才能安康。
“销戈遂偃兵”,则是和平的最强音。战争,往往伴随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而在这个圣德昌运的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刀兵入库,马放南山。“销戈”与“偃兵”两个动作,简洁而有力地表明国家已经摆脱了战争的阴霾,进入了和平发展的阶段。这两句诗,一“耕”一“销”,一“欣”一“遂”,不仅展现了国家的繁荣,更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珍视,让人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尾联:四方来朝,凸显威望昌盛
“殊方歌帝泽,执贽驾升平”,诗歌的最后一联,以四方来朝、共庆升平的宏大场景收束全诗。“殊方歌帝泽”,描绘了遥远的国土都在歌颂皇帝的恩泽。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威望往往体现在其影响力的大小。当皇帝以圣德治国,恩泽远播四方时,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会对其心生敬仰,纷纷歌颂其德政。这不仅是对皇帝个人的赞誉,更是对国家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认可。
“执贽驾升平”,进一步描绘了各地纷纷前来祝贺的盛况。“执贽”,意为手持贡品,这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一种礼仪,象征着对天子的臣服与敬意。各地使者手持珍贵的贡品,不辞辛劳地来到大唐,共同庆祝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一场景,充分展现了国家的强大威望与影响力,也将国家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点,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
整体赏析
(一)主题思想
这首诗紧紧围绕庆祝圣德昌运、国泰民安这一主题,通过对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四方来朝等多个方面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地表达了对皇帝的崇敬和对和平繁荣的向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盛世的各个层面,从圣德与昌运的关系,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再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威望,无一不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赞美。这种主题的表达,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盛世景象,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二)艺术手法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堪称典范。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雕琢,却又不失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如“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等,不仅在形式上整齐美观,更在语义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精妙,“乾坤”“海岳”象征着国家的广阔与稳定,“销戈偃兵”象征着和平,这些象征元素的巧妙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表现力更强。此外,诗人通过对天地、山川、人民等多方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祥和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盛世的安宁与美好。
(三)文化价值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唐代的盛世景象。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的政治理念,即强调君主的圣德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感受到唐代社会对和平、繁荣的强烈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人民生活和国家外交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诗歌中所展现的天地观念、农耕文化、朝贡制度等,都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辉煌时代的全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