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懿德太子庙乐章之二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
誉阐元储,寄崇明两。
玉裕虽晦,铜楼可想。
弦诵辍音,笙歌罢响。
币帛言设,礼容无爽 。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阐(chǎn)
? 鬯(chàng)
? 裕(yu)
? 晦(hui)
注释
? 誉阐元储:声誉显扬于太子之位。“阐”,显扬。“元储”,指太子,这里指懿德太子。
? 寄崇明两:寄托着崇高的明两之德。“明两”,比喻太子的明德如日月。
? 玉裕:形容太子美好的品德和姿容。
? 晦:隐晦,这里指太子已逝,其品德和风采不再显于世间。
? 铜楼:指太子宫,这里代指太子的风范和地位。
? 弦诵:弦歌诵读,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这里指祭祀时的音乐和诵读之声。
? 辍:停止。
? 币帛:祭祀时用的缯帛,泛指祭品。
? 礼容:礼仪容止。
? 爽:差错。
译文
懿德太子的声誉在太子之位上显扬,寄托着皇室崇高的期望,其明德如日月。他美好的品德和姿容虽因离世而不再显现,但他的风范和地位仍令人可想见。祭祀时弦歌诵读之声停止,笙歌也不再奏响。祭品已经摆好,礼仪庄重没有差错。
这首《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作为唐代祭祀懿德太子庙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揭开了唐代祭祀场景的神秘面纱,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懿德太子的无限崇敬与深切怀念。
开篇“誉阐元储,寄崇明两”,直截了当地将整首诗的核心——祭祀对象“元储”,也就是太子,推至读者眼前。“誉阐”二字,犹如洪钟巨响,将太子那备受赞誉的崇高声名传播开来,让人不禁对这位储君的非凡之处心生向往。而“寄崇明两”则运用了极为精妙的象征手法,将太子的品德与地位比作那高悬天际的日月,光辉璀璨,无与伦比。在唐代的政治格局与社会文化体系中,太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肩负着延续王朝统治、传承社稷大业的重任,他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之光,是万民所盼的明主雏形。此联短短八字,不仅饱含对太子声誉的高度赞颂,更深刻体现出整个社会对储君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其未来治国理政、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无限憧憬。
“玉裕虽晦,铜楼可想”,这两句诗通过巧妙的对比,细腻地刻画了太子那深藏不露却又令人敬仰的美德。“玉裕”一词,宛如温润的美玉,用来形容太子内在的美好品德,尽管这些美德或许并不像太阳那般光芒万丈、肆意张扬,而是如潜藏在暗处的珍宝,稍显隐晦。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以“铜楼可想”为喻,即便太子的美德低调内敛,但就像那巍峨耸立、坚固无比的铜楼一样,其崇高与庄严的气质却无法被掩盖,让人即便未亲眼目睹,也能在心中勾勒出太子那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诗人在此表达出一种谦逊而又深沉的情感,对太子美德的认可与敬重溢于言表,在这看似简单的对比之中,太子那含蓄而又深厚的人格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弦诵辍音,笙歌罢响”,诗的笔触由此转向祭祀仪式现场的音乐场景。在古代祭祀活动里,音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沟通人神、营造庄重肃穆氛围的关键元素。“弦诵”代表着祭祀时那悠扬婉转的弦乐,“笙歌”则是那清脆悦耳的笙乐,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庄严肃穆的祭祀乐章。而“辍音”和“罢响”,就像一场盛大演出的落幕,宣告着音乐的戛然而止,这不仅仅是声音的消逝,更象征着整个祭祀仪式已步入尾声。当音乐停止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都为之凝固,空气中弥漫着无尽的哀思与怀念,人们对懿德太子的追思之情在这寂静之中愈发浓烈,这简单的八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将祭祀仪式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绪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最后“币帛言设,礼容无爽”,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礼仪环节。“币帛”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礼品,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敬意与祝福,它们被精心地陈列摆放,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对懿德太子的深深怀念。而“礼容无爽”则着重强调了整个祭祀礼仪的庄重性与严谨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严格遵循着既定的规范,没有丝毫的差错与懈怠。这不仅体现出唐代祭祀文化对礼仪规范的极致追求,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以及参与祭祀之人对懿德太子的无限崇敬之情,在这庄重肃穆的礼仪背后,是对太子的深切缅怀与无尽追思。
通观全诗,诗人凭借对祭祀场景全方位、多角度的细腻描绘,从对太子声誉、美德的高度赞颂,到对祭祀仪式中音乐、礼仪等各个环节的精心刻画,成功地将对懿德太子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入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诗之中。整首诗用词简练却不失庄重,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令人动容的氛围,让后世读者能够透过千年的时光,深切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对懿德太子的庄重祭祀,沉浸在对太子的追思与敬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