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回到家,李枭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了空间。
拿了一瓶北冰洋汽水,坐在电脑前就开始查了起来。
查了查他发现自己并没记错,根据大气压原理,单级手动压水井最多也就能打到地下10米的水。
想要提升深度,就需要通过二级活塞串联,或者是空辅助引水技术,才能到30米,至于再深也不是没有办法,但在这年代比较难实现,成本也高。
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就是通过二级活塞串联。
而手动压水井的结构也很简单,大概分为5个部分,井管、活塞组件、单向阀系统、压杆与杠杆以及集水盒与出水口。
它的主体是一个铁质的圆筒,在里面有一个通过连接杆和外面摇臂连接的活塞,在最下边还有一个单向阀。
当摆臂向下时,活塞上的单向阀就会打开,下面则是关闭的,这样一来被压的空气就会往上走,等到摇臂向上时,活塞和单向阀中间就会形成一个真空状态,水就能上来。
这样的结构不要说是大师傅,一个二级工就能制造出来,造价也不高,完全可以实现量产。
除了一般家庭用水的压水井外,出水量大的压水井也是同样的原理,最多就是手压水井和下面的水管大一些。
如果真的发生干旱,大口径压水井完全可以临时浇灌土地。
至于地下30米能不能打到水,这个李枭倒是不太担心,根据他查找到的水文地质勘探数据,在这年代大部分地区,通常几米到十几米深度就能取到水,就拿四九城附近来说。
就算是后面那一场三年自然灾害,地下水位虽然有所降低,但大部分也都在20米左右,只有少部分地区在30米以下。
有了手动压水井,到时候虽然不能全面解决干旱问题,但能解决掉部分问题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如何打井也不是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大锤一下下把管道打到地下,不过之前要在井管前面打一个尖,在尖之后的位置打多个孔,用来进水,这样一来打进去的管道就不用再拿出来,重新铺设。
不过这一种方法要注意在管里放上大粒盐,末过打孔的位置,否则泥土就容易进去,那就麻烦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空心钻管,然后几个人合力用工具旋转向下钻打,等到到底后在接上一截,继续向下。
不过这两种方法也就能打到地下10米左右的位置,再往下就太费劲了。
至于想要打到二十米、三十米,就要上机器。
找了找李枭发现了两款小型打井机,最简单的一种用一个小型支架,再配上一台打井的电钻就可以。
不过这一种需要电,现在农村可不像是后世,很多村可都没通电根本就不行。
另外一种就是发动机样式的打井机,这倒是让李枭一动,上一次旋翼机上拆下来的发动机还有几台被他留了下来,这一次也刚好能用上。
虽然这种打井机比起电钻式打井机结构要麻烦点,但也只是相比之下,比起那些大型的打井机还是要简单很多。
一个人就能推着走。
找到一款机型李枭研究了研究,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构造,心中也有了底。
最简单的就是框架,框架就像是一个小推车一样,有两个轮子,把这个小推车立起来就可以进行打井,放下的时候就可以用车拉着走,还可以用人推着走。
之后就是发动机了,发动机不用多说,它是打井机的动力源,液压马达则是用于驱动钻杆和钻头,让两者进行高速转动,从而可以打井。
之后就是液压操控,它是用于控制钻架升降。
还有就是传动与控制系统。
这也很简单并不难,由离合器、变速箱、分动箱等组成,别看部件多但原理很简单。
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他会把动力传到离合器,离合器的作用就是连接或断开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链接,确保动力平滑切换。
变速箱用来控制钻头速度的快慢,来匹配钻探需求,像是比较松散的底层,就需要高速进行钻探,如果是遇到硬岩,就需要低速大扭矩。
分动箱则是分配动力,一个保持钻探,另外一个用于辅助,比如泥浆泵,排除里面的泥浆、碎屑。
如果打井的深度在10米左右,这些其实都没必要,用一个很简单的电钻式打井机就好。
但打到三十米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会碰到多种岩层,像是黏土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深处没准还埋着大石头。
更何况这块机器可以打到150米的地下,这些功能就更有必要。
最后就是钻杆与钻头,打井机对于钻杆与钻头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是高强度合金钻杆,要不然在高速旋转的时候,很容易断裂。
钻头则要求多种,除了普通的硬质合金钻头外,还有刮刀钻头、金刚石钻头、复合片钻头、钢砂钻头等等!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作用,像是刮刀钻头就是用于切削地层岩石,将岩石打碎后,随钻井液带出井口。
金刚石钻头则是针对硬岩、卵石层来作业的,复合片钻头则是用于砾岩、胶结层。
每个钻头都各有各的用处。
把这些资料一一都看完,李枭就开始画设计图,手动压水井的设计图最简单,不到10分钟李枭就画了出来。
发动机打井机虽然难点,但李枭不过也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毕竟打井机上的部件国内大部分都能找到,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分动箱、传动轴,或者是液压泵。
虽然这些肯定没有后世的好,但也能用,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泥浆循环系统,这个李枭并没有在国内听说过。
不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没出现,并且想要制造出来也没那么简单,需要振动筛与离心机技术。
想了想李枭干脆去掉了这个部件,他的最终目标就是30米的深度,在这个深度内,有没有泥浆循环系统区别不是特别大。
至于之后要是再打更深的井就另说了,到时候在从头研究也不晚。
既然各部件国内都有,到时候把需求说一下,让各单位直接生产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