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渠一连吃了几个桂花糕,也不见秦昀姝搭理他,于是又没皮没脸的笑道:“朕的爱妃今天是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如果是朕惹的你,你说出来,朕给你道歉,怎么样?”“臣妾怎敢接受陛下的歉意,那不是折煞臣妾了吗?”见秦昀姝依旧不大想理他,于是他拿出这个做工精致的玉簪给秦昀姝插在头上,然后安慰道:“好了,别生气,看看你这苦瓜脸,哪儿有个母仪天下的样子?”秦昀姝瞟了朱由渠一眼随后便笑了起来。
见气氛差不多了,秦昀姝便屏退左右,然后一本正经的对朱由渠道:“陛下不觉前日对诸皇子的封赏,有些不妥吗?”“哦,有何不妥?”朱由渠脸色瞬间变的严肃起来,在他看来,秦昀姝是看不上给朱慈熠封的汉中王,而是想要秦王或者晋王这样的封号,于是不悦道:“难道你觉的朕封熠儿的汉中王不够尊贵吗?朕曾经的封号配不上他?”见朱由渠误会自己的意思,秦昀姝也不着急,随后慢慢的解释道:“在陛下心里,臣妾就是那种争权夺利的人吗?”这话可把朱由渠给问住了,在他心里,秦昀姝是个识大体,有格局的人,绝不会为一己私利搅的后宫不得安宁,但这次是她儿子的事,或许她会一时糊涂。想到这里,朱由渠定了定神,随后问道:“那你说说,有何不妥?”秦昀姝长长的叹了口气:“陛下,不是臣妾觉得熠儿的汉中王不够尊贵,在如今的大明,还有哪个王爵比汉中王更尊贵了?”“朕也是这么想的啊,朕就是想让你高兴所以才这么做的呀,可你为何反而不高兴了?”“正是因为熠儿的爵位比炬儿尊贵,所以臣妾才说陛下的封赏不妥。”这可把朱由渠给搞不会了,明明自己给了她儿子最好的,可她还说不妥,这可真难伺候。正当朱由渠想着,秦昀姝继续道:“陛下试想,您给了熠儿这样一个尊号,那么秦家人会怎么想?他们会以为您将来要立熠儿为储君。那么他们会安分吗?与此同时,张氏族人会以为陛下更加倾向于熠儿,那么炬儿将来的储君之位便岌岌可危,那么他们会坐以待毙吗?如此,大明很可能因为储君之位发生流血事件。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和本朝的靖难之役,可都是前车之鉴啊,陛下不可布防。”虽然秦昀姝说郑正有词,但在朱由渠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只要秦昀姝不争这些,下面的人就争不起来。不就一个封号嘛,没什么了不起,他作为皇帝想封谁什么就封谁什么。如今的大明跟曾经那个大明,在实质上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自己其实是开国之君,就像刘秀那样。未来史书也会将大明分成两段来记载的。因此对于一个开国之君,他相信自己还是能镇的住这些人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些事情,也没什么不可以。于是他饶有兴致道:“那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理?”见朱由渠不在乎的样子,秦昀姝只好一本正经道:“陛下,按理说,这是朝廷的事,臣妾身居后宫,不应干涉。可这关系到两个孩子,所以臣妾斗胆谏言,望陛下恕罪。如今陛下的册封圣旨已经下了,是不可能更改的。所以臣妾建议…应该…”见秦昀姝有些为难,其实朱由渠已经猜到她想说什么了。在朱由渠看来即便秦昀姝说错什么,他也不会在意的,毕竟在以前被女朋友骂的时候也不少。于是朱由渠毫不在意的接话道:“建议朕立炬儿为太子,从而稳固炬儿的地位,让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死心,避免储君之争。对吧?”秦昀姝轻轻的点了点头,随后瞟了一眼朱由渠又将头低下去了。“你呀!朕怎么感觉炬儿才是你亲生的了?”“见朱由渠没有生气,秦昀姝紧张的心情才悄悄缓解,随后解释道:“陛下,炬儿从小就没了娘,这些年我视他为己出,炬儿宅心仁厚,有仁君之风,将来他一定是个优秀的皇帝。况且他是嫡长子,他当太子,其他人也没什么话说,还望陛下三思。”朱由渠认可的点了点头:“朕知道了,你的建议,朕会认真考虑的。不过朕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跟你说。”“陛下请讲。”“以后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跟朕说,别支支吾吾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其他妃子必须遵守,但你不用。”“陛下…”不待秦昀姝开口,朱由渠摆了摆手继续道:“此事就这么定了,以后有什么话只管跟朕说。如今朕虽贵为皇帝,但已经很难听到真心话了,朕希望从你这里还能听到真心话。”秦昀姝郑重其事的向朱由渠行了个礼:“喏!”随后朱由渠将秦昀姝搂在怀里。
良久后,朱由渠突然问道:“对了,丝路局你筹建的怎么样了?”“哦,人员已经准备就绪了,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对欧洲进行小规模的贸易了。不过介于我们还没有彻底掌控印度洋航道,所以不能大规模的贸易。还望陛下的海军早日为丝路局打通航道。”朱由渠瞥了她一眼笑道:“你是在怪朕了?”“哦,没有臣妾不敢,不过这丝路局总部所在地的总督,还希望陛下派一个厉害的人前往,否则,我们在那边的贸易可能会很困难。”“这个你放心,朕准备让杨文忠那小子去任总督,他肯定有办法对付那些西夷人。”秦昀姝微笑着点了点头,朱由渠一把将她紧紧的搂在怀里,然后坏笑道:“这下没事了吧,没事的话那朕可要办一件正事。”秦昀姝发出一声娇喘,低下头红着脸道:“陛下…”随后朱由渠便将秦昀姝抱进了房里。
虽然朱由渠答应了秦昀姝考虑立太子的事,但他却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只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对这两个外戚家族进行了调整和警告。同时,为了平衡他们双方的势力,朱由渠将秦翼民的第十一军调去了巴达维亚,与张君明的第八军换防。秦拱民的第十二军从南京调往了武昌,张君明的第八军调往了福建,张君明依旧留在南洋,总理南洋军务,黄德功的第十军驻守南京。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后。朱由渠自认为不可能再出什么乱子了,毕竟秦,张两家的军队都不在南直隶,而且也做到了相互牵制,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然而他不知道得是,经过他这一番堪称完美的操作后,在不远的未来,给大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