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时候,总有些敌军的财物会被收缴,臣就是在这里面拿的。”
胡惟庸的话一出,不少大臣们都是一脑门的冷汗。
这种财物他们多多少少的也藏匿了一些,要是陛下这个时候翻旧账那就麻烦了!
朱元璋听完沉默了,其实他也很清楚这种军队中的默认规则,这也算是给打仗的士兵们的一点小福利,毕竟不让士兵们搜刮百姓,他这个主帅就要出一点血了!
只是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人会将这笔钱用在贿赂上!
胡惟庸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期的嚣张跋扈和谋反的野心,正是兢兢业业的为朱元璋办事的时候。
胡惟庸自觉除了这件事之外,自己其它事情做的都是不错的, 并没有犯过什么大过错,只要自己表现的可怜一点,还是可以得到原谅的!
最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有最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
他苦笑了一声:“当时,这二百两黄金就是臣的所有家当了,当时臣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官,若是不能出人头地,又有何颜面回去见父母亲人!”
“这也是一场豪赌,若是赢了,臣就能成为陛下您身边的宠臣,何乐而不为呢?”
胡惟庸眼睛充满崇敬的看向朱元璋,就差告诉他,臣就是因为仰慕您,想为您办事才会行此错事啊!
其他大臣们都在撇嘴,胡惟庸可真会说话啊,这就把自己扭转成为了陛下了?
朝臣们谁不知道,胡惟庸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小心谨慎的胡惟庸了,当上了右丞相的他,到底扣下了多少弹劾自己的奏折,心中没数吗?
胡惟庸当然是没数的,他只会觉得都是这些人嫉妒自己而已!这些人的弹劾也都是诬陷,自己把这些扣下来,还省了陛下批阅这些不实谣言的时间!!
【洪武四年,年迈的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但是左丞相的位置却被空了下来。】
【一方面是朱元璋暂时找不到当左丞相的人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左丞相才是官员之首,为了权利,朱元璋并不想这么快就任命新的左丞相。】
【洪武六年,右丞相汪广洋被罢相,贬为广东行省参政,这么一来,就连右丞相都没有了,胡惟庸这个中书左丞成为了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总管中书省的事务。】
【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做事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事事以明太祖朱元璋的意见为先,这种办事的态度让朱元璋很高兴,同年阴历七月,胡惟庸再次升官,成为了新任右相。】
【从洪武六年到洪武十年,四年的时间中,明太祖朱元璋再也没有设置左丞相,胡惟庸当了四年的独相,独揽大权。】
【大权在握的滋味实在是太棒了,让胡惟庸开始飘飘欲仙,忘记了曾经的小心谨慎,欲望开始不断的膨胀。】
【就连很多生杀废黜的大事,胡惟庸都敢不禀报朱元璋就直接下令执行,各个地方递上来的奏折,他也会先看一遍,凡是不利于自己的,都会被扣下销毁。】
【就连朱元璋都被蒙在了鼓里,不知道胡惟庸竟然这般胆大妄为。】
【胡惟庸掌握了官员们的升迁,有些追名逐利之人就开始效仿当初的胡惟庸,给胡惟庸送礼,希望能够升职,有些犯错被罢官的人,也送礼给胡惟庸,希望他能在朱元璋面前为自己说好话,让自己官复原职。】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这种行为非常厌恶,屡次向老朱揭发胡惟庸的恶行,朱元璋也渐渐的起了疑心。】
【徐达那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好兄弟,胡惟庸没有办法诬陷或者左右徐达的官职,便想直接杀了徐达,以绝后患。】
【大将军徐达的人格魅力岂是胡惟庸这种小人能知晓的,胡惟庸收买的人转头就把胡惟庸给卖了。】
【洪武八年,刘基重病。】
【刘基也是一个不喜欢胡惟庸的臣子,胡惟庸便趁着刘基重病的时候,将刘基害死了。】
【之后,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两家结秦晋之好,胡惟庸借着李善长在朝中遗留的人脉势力,气焰越发强盛。】
【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为右相,胡惟庸势大,汪广洋也只能趋炎附势。】
【洪武十二年,有祥瑞自胡惟庸老家而出,彻底点燃了胡惟庸的野心。】
【胡惟庸想要谋反了!】
【洪武十三年,涂节揭发胡惟庸谋反野心,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杀了胡惟庸。】
【胡惟庸虽死,但是谋反牵连的人还没有被查清,洪武十八年,李善长之弟李存义被人告发与胡惟庸有关,虽被罢官但幸免一死。】
【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出征,抓获封绩,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人当初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消息才被揭发,涉事人员尽数被朱元璋诛杀。】
【此案牵连之广,杀了三万多人还没杀完,此后数年都在清除胡惟庸案的余孽。】
【让大臣们不曾想到的是,胡惟庸前脚被诛杀,朱元璋后脚就把中书省给废除了,老朱决定,从此之后,不再设中书省,也不设丞相!】
【在华夏土地上生存了数千年的丞相制度,就此消失。】
{胡惟庸当丞相的这么多年,欺上瞒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而且这还是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
{老朱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装的不知道啊!}
{不清楚啊,感觉有点像装的,因为徐达也曾经多次向朱元璋弹劾过胡惟庸,其他人的弹劾胡惟庸能够压下去我信,但是徐达本身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之一,而且还是儿女亲家,怎么说朱元璋都不可能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吧!}
{老朱要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才会担忧老朱是不是被人夺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