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竹林间还笼罩着一层薄雾。
江晚柠带着李大山等六人穿过蜿蜒的小径,远远就看见竹林鸡舍那边已经亮起了灯。
走近些,只见小杨和小军正忙着调配饲料,一个坐在带轱辘的木板上称量谷物,一个抱着根大木棍用力地搅拌着饲料桶。
晨露打湿了他们的裤腿,却丝毫不减他们干活的热情。
“柠柠姐!” 小军最先发现了来人,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小杨闻声抬头,也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双手撑地,操控着身下的木板轮椅迎了上来。
虽然江晚柠只比他们年长几岁,但两人看向她的眼神中却带着深深的孺慕之情。
自从来到这个农场,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平等对待的温暖 —— 没有异样的眼光,没有刻意的怜悯,更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遭受的歧视。
江晚柠心疼地看着他们被露水打湿的衣襟:“怎么起这么早?你们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可不行。”
她的语气里满是姐姐般的关切。
小军挺直腰板,像个大人似的回答:“柠柠姐,我们都成年啦,不会再长高啦!”
小杨也连忙补充:“我们每天晚上九点准时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睡的够够的呢。”
看着两个年轻人认真的样子,江晚柠既欣慰又心疼:“行吧,你们心里有数就好。工作重要,但更要照顾好自己。”
她伸手帮小杨理了理有些歪斜的衣领,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两个年轻人笑裂了嘴。
站在一旁的李大山等人打量着整洁有序的竹林和鸡舍,进来竟然没有闻到难闻的味道,忍不住啧啧称奇。
整个竹林的地面干干净净,食槽水槽摆放得整整齐齐,就连鸡窝里的干草都铺得一丝不苟。
更难得的是,几千只鸡竟然都乖乖地待在指定区域,没有到处乱跑。
“小伙子们真不简单啊!” 李大山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这么大的鸡场,打理得这么井井有条。”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称赞。
要知道,这可是两个行动不便的年轻人 —— 小杨双腿残疾,小军双手有先天缺陷。
若不是亲眼所见,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工作效率。
正当众人感慨之际,江晚柠话锋一转:“对了,考虑到鸡场的鸡已经开始大规模下蛋,我打算给你们增加两个人手。”
话音刚落,小杨和小军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小军紧张地绞着衣角:“柠柠姐,我们… 我们完全忙得过来的。”
小杨也急忙补充:“是啊,柠柠姐,现在的工作量我们完全应付得了。”
他们的声音不自觉地发颤,生怕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才会被 “加派人手”。
除此之外,一丝更深层的担忧在他们心底蔓延。
虽然农场里的每个人都很友善,但他们还是本能地抗拒与健全的人一起共事。
不是害怕被欺负,而是受不了那种无处不在的同情目光和过度照顾。
他们渴望被当作正常人对待,靠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
江晚柠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故意叹了口气:“真不需要啊?那算了,我本来都跟你们院长妈妈说好了,让她再帮忙推荐两个人过来帮忙的。你们院长妈妈可开心了,还想着过两天亲自把人送过来呢。”
“院长妈妈?!” 小杨和小军异口同声地惊呼,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小军激动得挥舞着双臂:“柠柠姐,你… 你是要从我们福利院招人吗?”
江晚柠装作遗憾的样子:“是啊,可惜你们不想要帮手。那我等会儿就去打电话给你们院长妈妈,让人不要送人过来了。”
说着作势要转身离开。
“别别别!” 小杨急得直摆手,木板轮椅都跟着晃动起来,“我们要的!柠柠姐,我们真的需要帮手!”
小军也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期待。
看着两人急切的样子,江晚柠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好啦,不逗你们了。增加人手确实是工作需要,我可不想被人说是压榨员工的资本家。”
她眨眨眼,半开玩笑地说。
“柠柠姐是最好的老板!” 小军脱口而出,声音里满是真诚。
李大山等人听了也纷纷附和:“这话说得对,你柠柠姐啊,就是天底下最最好的老板!”
小杨和小军,相互对视一眼,笑的格外灿烂。
真好,院里的其他兄弟姐妹也跟他们一样,来这里过好日子了。
每天忙忙碌碌,跟一群鸡打交道,在旁人眼里,可算不得什么好日子。
但是小杨和小军却坚定地认为,他们这是掉进了福窝里了。
这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能让他们活的像个人的地方。
江晚柠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生计,更是尊严和希望。
“好了,你们先忙吧,我们得上山了。” 江晚柠看了看时间,准备告辞。
小杨好奇地问:“柠柠姐,你们上山做什么呀?去果园也不走这条路。”
他歪着头,像个好奇的孩子。
李大山先一步回答:“我们去山上找山货!”
话音刚落,他突然一拍大腿,激动地喊道:“我的个娘啊!怎么把这么好的东西给忘了!”
众人被他突如其来的反应吓了一跳,连忙追问:“什么东西?”
“冬笋啊!” 李大山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个时候冬笋指定已经冒头了!往年这会儿我们早该上山挖笋了!”
这句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众人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对啊对啊,往年这个时候,我家餐桌上都少不了冬笋!”
“可不是嘛,上周我还想着这事呢,一忙就给忘了!”
“这时候的冬笋最嫩了,炖汤炒菜都香得很!”
江晚柠也露出欣喜的神色。
江南人对笋的钟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正如那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春笋到冬笋,一年四季,笋的滋味贯穿了江南人的餐桌记忆。